您的位置 : 首页 > 小说库 > 其它 >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更新时间:2022-10-13 18:55:36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已完结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来源:七悦文学 作者:张振鹏 分类:其它

冯骥才 冯骥才,1942年出生,浙江宁波人,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俗世奇人》,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优秀作品。展开

张振鹏文学常识

中国作家

老子

  老子(前60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老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他博学多才,注重自由,顺应自然,思想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其主要著作《道德经》反映了他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的思想。因《道德经》中含有丰富的辩证主义哲学思想,所以老子也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他的思想还与儒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儒、释、道。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而《道德经》也成为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志向高远;大约30岁时,开始招收弟子讲学;50岁时在鲁国为官,因为政见不合,54岁时带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爱”的思想,主张“以德治国以礼兴邦”,最终实现“天下大同”。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弟子多达3000人,贤者72人。他曾整理编订《诗经》《尚书》《春秋》《周易》《礼经》和《乐经》。孔子的思想言行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其主要思想和言行经过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了《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向全世界呼吁:“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的伟大。

孙子

  孙子,名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人。具体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代稍晚。著有《孙子兵法》一书,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武的军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

  孙武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事物是不停地运动变化的,强调在战争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他在《孙子兵法》中概括和总结出了非常丰富的哲学道理,确立了他与孔子、老子并列的地位,被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的三颗明亮的星体。

墨子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今山东滕州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观点。著有《墨子》一书,今存有53篇,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墨学在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列子

  列子(前450—前375),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初期郑国(今河南郑州)人,著名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他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一书,该书里面的《列子学射》《纪昌学射》和《薛谭学讴》等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上,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得来真本领。列子还著有寓言故事100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推行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又在人性问题上提出了“性善”论。后来,孟子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一书传世。《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有“南华真人”之称,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被称为“老庄哲学”。

  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无为而治”。庄子著述甚丰,他和门人及后学者一起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在哲学和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老子、庄子与孔子、孟子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

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他一生性情耿直,为国为民,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联齐抗秦。后因反对与秦联盟,被流放他乡,终因无法实现报国志向,而投汨罗江自尽。流放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思乡忧国的作品,有《九歌》《天问》《离骚》《九章》《卜居》《渔父》等,代表作是《离骚》。《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评为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重视人为的努力,反对神秘主义思想。并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须要教化来使人格提高。

  荀子是儒家八派中的一派的创始人,思想以儒家为本,博学深思,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以儒学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各家之长,自成体系的地主阶级思想家。他在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建树。

韩非子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晚期韩国 (今河南新郑)人,汉族,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世称“韩非子”。 他吸取以前的法家学说,继承并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著有《韩非子》55篇,他通过寓言故事表达自己的抱负和主张,例如《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自相矛盾》和《守株待兔》等。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汉族。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著作分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他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新书》。他几乎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文章和诗被人们称颂,他大力倡导许多被认为是孔子的**思想和社会观念,因此,他通常被列为儒家人物。

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编著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后人尊称为史迁、太史公。他出身于史官世家,10岁起诵读古书;20岁开始游历大江南北,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为以后著书立说奠定了基础;38岁任太史令;40岁左右开始着手编写《史记》。

  后来,他遭牢狱之灾,虽身心饱受摧残,但未曾改变夙愿。出狱后,他在风烛残年之际继续编写。最终历经16年,完成了记载着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3000年历史的闪着人性光辉的史学巨著——《史记》。

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时期思想家、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著有《新序》《列女传》《说苑》等书,并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刘向撰写的《别录》,被视为我国目录学的始祖。 

王充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擅长辩论,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部分会失去儒家本质。著有《论衡》85篇,20多万字,解释万物异同,并改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他在书中对传统的儒学和汉代经学,进行了论难,甚至怀疑古经,著有《儒增》《书虚》《问孔》《刺孟》等专篇,公然挑战经典。

班固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著有《汉书》《白虎通义》,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汉书》是一部断代史,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后被一些史书沿用了。班固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开创了政区地理志的体例,开沿革地理之始,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保存了宝贵的边疆地理资料。

蔡琰

  蔡琰(约162—239),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末年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三国时期著名女诗人、琴家。史书赞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其作品有《悲愤诗》两篇,一为五言体,一为楚辞体,其中以五言体的最为著名。此诗540句,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女子创作的五言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叙事诗之一,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相传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也是她的著作。

陈寿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自幼好学,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48岁时开始撰写《三国志》,该书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等纪传体史学被后世史学家尊称为 “中华史学名著前四史”。历代史学家对《三国志》评价极高。

干宝

  干宝(?—336),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东晋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小说家的一代宗师。学识渊博,著述宏丰,横跨经、史、子、集四部,至今收集到的其书目达26种,近200卷。著有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搜神记》,被称作中国小说的鼻祖,是我国魏晋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其中《干将莫邪》《相思树》《董永卖身》《李寄斩蛇》等古代民间传说对后世文学艺术影响深远。另著有《晋纪》20卷,为后世史学家所推崇。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他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欢约束,年轻时虽做过小官,但不久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

  他对简朴生活的热爱之情充分地展现在他的作品中,所以他的作品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感情真挚,朴素自然,他也被称为“田园诗人”,是田园派的鼻祖,也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今存有125首,多为五言诗。传世名篇是《桃花源记》,文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被后世文人所向往。

范晔

  范晔(398—445),字蔚宗,祖籍顺阳(今河南南阳),后移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南朝刘宋时期杰出史学家。著有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该书记载了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年)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196年的历史。他是明确地提出写史为政治服务的历史第一人,并继承了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编撰思想。

刘义庆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宋文学家。他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作有《幽明录》《世说新语》等。《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的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 

刘勰

  刘勰(约465—520),字彦和,祖籍山东莒县,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理论家。曾任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有“刘舍人”之称。晚年在山东莒县创办(北)定林寺。著有《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该书共计37000余字,共10卷,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

郦道元

  郦道元(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他自幼爱好游览,做官后,拜访名胜古迹,勘察水流地势,阅读了大量地理文献。他一生中,对我国的自然、地理做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颜之推

  颜之推(531-约595),字介,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建康(今江苏南京)人,南北朝后期到隋朝初年儒学家和文学家。他主张以儒家传统思想为修身持家之本,为了教育训导他的子孙后代,写出了一部系统完整的著名家庭教育教科书——《颜氏家训》。这是他一生关于修身、治家、处事和为学的经验总结,在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

魏徵

  魏徵(580-643),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人,一说巨鹿(河北巨鹿)人,初唐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他从小喜爱读书,志向远大,博览群书,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的刚正不阿、不卑不亢、直谏敢言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著作,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全唐诗》录存有他的诗一卷。

王勃

  王勃(约650-约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著名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

  他主张实用主义,诗句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他的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他的《滕王阁序》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后人为他的大量诗篇搜录汇集成《王子安集》。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他生性豪放,年少时就以诗文闻名,他的诗作以绝句见长,特别是写景抒情类的作品更是独树一帜,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但他的作品大多散佚,现存19首录入《全唐诗》。

  他不仅擅长诗文,书法品位也颇高,尤擅草隶,但墨迹留传很少,现存有《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海外的《孝经》草书。

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盛唐时期诗人。他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性情豪爽,他的诗多描写塞外风光,常被当时的乐工制成乐曲唱诵,但至今流传下来的很少,今仅存6首,但确为我国古典文学之精华,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和《送别》三首非常著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千古流传的佳句,也给王之涣赢得了百世流芳的名声。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盛唐时期诗人。他的诗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为主,多为五言律诗。他的山水作品多源于他故乡襄阳的名胜,如《秋登兰山寄张五》《夜归鹿门歌》《江山思归》等。他的田园诗,如《过故人庄》和《春晓》,风格以清淡恬旷,悠然自得。他的作品甚多,现存260多首,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昌龄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是七言绝句的重要开拓者,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他的七言绝句善于捕捉典型情景、概括和想象。他的诗主要有两类:一是边塞诗,二是宫怨诗,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长信秋词》《西宫春怨》《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生动,清新优美。其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更是千古佳作。

王维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和画家,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他的诗歌多描写山川美景,抒发融入自然的喜悦之情,意境清新自然,现存400多首,代表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渭川田家》《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

王维在诗作上不但很有造诣,在绘画方面成就也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别是他在山水画方面,颇有贡献,被称为“南宗画之祖”。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一生基本在漫游中度过,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主要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也是盛唐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

  他的诗歌风格豪迈、飘逸洒脱,意境奇丽,语言明快,气势雄浑,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高峰,现存900余首,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关山月》《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生活在盛唐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描写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人民疾苦的现状,一生写诗1400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和《杜工部集》。杜甫不但诗艺精湛,而且为人品格高尚,忧国忧民,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河南新野)人,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其诗歌风格清丽俊逸,意境新奇,但贫贱忧愤的情绪也较浓,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以边塞诗最为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他是盛唐时代边塞诗数量写的最多的也是成就最突出的。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马行川》《轮台歌》。著有《岑嘉州诗集》,与高适并称“高岑”。

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诗人。他的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现存诗500多首,代表作有《烈女操》《游子吟》等。特别是《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诗句体现着母爱的细腻和伟大,千百年来被人传颂。有《孟东野诗集》传世。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尊崇儒家思想,提倡学习古文,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也主张学习散文语言,也是一代散文家,被后人评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题材多样,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的创作理论,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中,主要代表作有《师说》《原道》《进学解》等。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任监察御史,政治上主张革新。他以乐观的精神积极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其诗现存800余首,题材广泛、含蓄婉转、朴素优美、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词作仅存40余首,具有民歌特色。著有《刘梦得文集》,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晚年官至太子少傅,信仰佛教,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他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有感伤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白氏长庆集》71卷。他的诗在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的影响。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汉族,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因曾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北朝时,与柳、薛、裴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

  他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一生留下诗文作品达600余篇,骈文近百篇。其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代表作有《天说》《三戒》《黔之驴》《河间传》《小石成山记》等,有《柳河东集》传世。

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洛阳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次韵相酬”诗歌形式的创始者,与白居并称“元白”。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扣人心扉;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代表作有《菊花》《离思五首》、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等,有《元氏长庆集》100卷传世。

贾岛

  贾岛(779—843),字阆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唐代著名诗人,是“五律”的领袖,他的诗对晚唐流派的形成影响很大,而“推敲”的典故,也是出自于他。著有《长江集》10卷。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宜阳),中唐时期重要的作家,人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其诗作创作认真,想象丰富,构思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部分诗作过分雕琢求奇,语意晦涩、堆砌词藻,艺术形象欠完整。其存世之作200余首,代表作有《梦天》《致酒行》《天上谣》《苏小小墓》《老夫采玉歌》《听颖师弹琴歌》等。

杜牧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与晚唐另一位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一生著作颇丰,文章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以七言绝句著称,有《樊川文集》传世。他也擅长文赋,代表作《阿房宫赋》是古代赋体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为后世传诵。杜牧不但在诗、赋、古文方面皆可称为名家,在书法方面也被人称颂,真迹多保存在故宫博物院。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晚唐著名诗人、词人、小说作家、学者。他文思敏捷,精通音律。他的诗辞藻华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的名句,千古流传。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他的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他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代表词作有《梦江南》《菩萨蛮》《更漏子》《酒泉子》《杨柳枝》《南歌子》《河渎神》《诉衷情》等。其词结有《金荃集》。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2或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最重要骈体文作家之一。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的无题诗是独具一格的创造,以相思爱情为题材。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约有600首。代表作有《韩碑》《随师东》《安定城楼》《乐游原》《燕台诗》《夜雨寄北》等,有《李义山诗集》传世。他曾将其骈体文作品编订为《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20卷共832篇,诗作的文学价值很高。

李煜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第三代国君,在位时间(961—975),史称后主,42岁被宋太宗毒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蓬居士,徐州(今属江苏)人,五代时著名词人,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其艺术才华非凡,尤其以词的成就最高。

  他的词可分作两类:一类主要是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间的爱情,如《浣溪纱》,风格近似花间派;二类是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如《虞美人》。他的词作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从而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代表作有《望江南》《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他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在词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并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代表作有《雨霖铃》《蝶恋花》《八声甘州》《黄莺儿》等。著有《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他的诗词散文,多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他的作品《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文章主张“明道、致用”,是北宋诗文革运动的领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继承了韩愈的“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主要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蝶恋花》等,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苏洵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他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文人,所以他的文章思想注重“言当世之要,施之于今”,提出政治革新,以激发天下人进取心,振兴王朝。他擅长写散文,尤其擅长政论,有理有据,议论明畅,笔势雄健,主要作品有《权书》《衡论》《几策》等,有《嘉祐集》传世。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是 “北宋五子”之一。晚年定居在庐山莲花峰下,以家乡的水名“濂溪”命名堂前的小溪和书堂,故人称濂溪先生。他是我国哲学史上唯心主义的创始人,理学的开山祖,他继承了《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他的作品《爱莲说》,通过赞美莲花坚贞的气节和鄙弃追逐名利的世态,来表现他洁身自好的态度。代表作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并主张先提升道德而后才做文章。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一生著述丰富,有《元丰类稿》50卷、《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40卷、《外集》10卷、《卫道录》《宋朝政要策》《诗经教考》《隆平集》等。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政治思想较为保守。他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应偏重于通过**纲常,把人们的思想规整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要改革,也要稳妥,所以他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于是在洛阳居住了15年,不问政事。在这段岁月中,他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该书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历经19年编辑完成。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临川人(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官至宰相,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也称王文公。他在散文、诗歌、词等方面造诣颇深,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在任宰相期间,大力推行改革,实施变法。

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沈括是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该书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豪放词派,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诗词现存4000多首,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以《念奴娇》《水调歌头》更为著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皆有杰出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谥号文定,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朝散文家,苏轼之弟,人称“小苏”,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代表作是《栾城集》。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主要作品有《豫章黄先生文集》。他的书法成就也很高,主要表现于其行书和草书中,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等。

  他是有名的孝子,虽身居高位,但侍奉母亲时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庭坚涤器”的故事广为流传。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5),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的女文学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词人,与辛弃疾并称为“济南二安”。她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之说。

  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后期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李清照的著作《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均已失传,今仅存《漱玉词》和《李清照集》。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文学造诣很高,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他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词作方面成就也很大,著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滋味,描绘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关山月》《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

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大家。他自幼读书勤奋,广师博学,主张抗击金人,收复失地,反对屈膝投降,后因无法实现政治报复,伺官而归,晚年闲居乡下15年之久。今存诗歌4200余首,不少抒发爱国情思之作,有《诚斋集》传世。

朱熹

  朱熹(1130-1202),字元晦,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和文学家。

  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同时,他也注重学习儒家经典,为了弘扬儒家思想,刻印并发行“四书”,使其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朱熹为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建立白鹿洞书院,并修复岳麓书院,制定了一整套学规,广召门徒,传播理学。

  他的作品大多风格明朗,理性有余,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均属豪放派。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他的词现存600多首,代表作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鹧鸪天·代人赋》《祝英台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另著有《稼轩长短句》传世。他既是一位爱国词人,又是一位能征善战、懂军事的民族英雄。

姜夔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宋代音乐家和词人,南宋江湖词派的清空骚雅的创作者,江湖诗风的奠基人之一。他多才多艺,爱好音乐文学和书法,在诗、书、词都有建树而且精通音律,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暗香》《疏影》《长亭怨慢》感情真挚、语言精练,风格别致。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诗集》《续书谱》《古怨》等作品传世。

关汉卿

  关汉卿(1229-1241),号已斋叟,大都(今河北安国)人,元代杂剧作家,是“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社会动荡,阶级矛盾突出。所以,他的作品多反应社会现实,揭露官场黑暗和人民疾苦,激发大众与斗争和反抗精神,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其中以《窦娥冤》最为著名。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原名云孙,字宋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他以“忠烈”闻名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

  他在诗词中,反映了他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等,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其中《过零丁洋》里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流传后世。

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1—1321),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他的作品语言清丽、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散曲意境清幽、声调和谐优美,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今存有《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与他人合作的有《黄粱梦》,其中以《汉宫秋》最为著名,现存散曲集《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他著有杂剧16种,现存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7种。

王实甫

  王实甫(1260—1336),字德信,大都(今河北定兴县)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其代表作是《西厢记》,该作品以批判封建爱情为主,歌颂张生与崔莺莺争取自由婚姻进行的斗争,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元杂剧的一个高峰,成为最具舞台生命力的一部佳作。王实甫所作杂剧中名目可考的有13种,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大王歌舞丽春堂》《韩采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还有少量散曲流传。

施耐庵

  施耐庵(1296-1371),名子安,又名肇瑞,字彦端,别号耐庵,兴化白驹场(今属江苏)人,元末明初著名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孝亲尊师,为人仗义。他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6岁与中进士。他曾在钱塘为官3年,因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后因隐避战乱而隐居,创作出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水浒传》(一说与罗贯中合著)。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属浙江)人,明朝初期著名文学家。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他一生刻苦学习,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著作颇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主要著作是《宋学士文集》。

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谥号文成,处州路青田县(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及诗人。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善诗文,以辅佐朱元璋开创明朝完成帝业,因保持国家的安定而驰名天下。其代表作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等,其中《郁离子》较为著名。以上作品均收录于《诚意伯文集》。

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太原府祁县(今属山西),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一生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

  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等,代表作中国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气魄最大的章回体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为我国的文学发展史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

吴承恩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明代著名小说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特别喜欢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他的这种爱好对他之后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代表作是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明代戏曲作家,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曾任南京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在文学思想上,汤显祖与公安派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他的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5种,即“玉茗堂四梦”(或称“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及《紫箫记》。“玉茗堂四梦”这四部作品中《牡丹亭》影响最大,共55出,描写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明代文学家,兄弟三人,故世称“公安派”。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是通变、不拘格套,提倡通俗文学。他的创作充满着由儒、道、禅混合的自由放纵思想。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其代表作有《与江进之》《雪涛阁集序》《锦帆集》《解脱集》等。

冯梦龙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他博学多闻,为人豁达。他自己的诗集均已失传,但是由他编纂的30种著作得以传世,为我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财富,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又与“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和《 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合称“三言二拍”。另外,还有《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智囊》《古今谈概》《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冯梦龙对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张溥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朝文学家。他自幼发奋读书,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他一生著作宏丰,编述3000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散文、时论;著有《七录斋集》,包括文12卷,诗3卷;另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他的散文语言淳朴、简洁、情调豪爽,思想开放。

金圣叹

  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他为人狂放不羁,能文善诗,以读书著述为乐,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他评点过“六才子书”(《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他的评点很注重思想内容的阐发。有抄本《沉吟楼诗选》传世。

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晚年自称梨洲老人,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其代表作《明学儒案》抨击了当时黑暗社会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明夷待访录》则代表了市民阶层争取平等权利的要求,对于鼓动民主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李渔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他的词曲都保存在《闲情偶寄》中,以结构、词采、音律、宾自、科译、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自、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戏曲理论。《闲情偶寄》除戏曲理论外,还有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被尊称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和音韵学家。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唯心主义,注重广求证据,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千古流传,至今仍是激励中华人民奋进的精神力量。同时,他在音韵学上的贡献也很大,是清代古韵学开山祖,主要代表作是《日知录》和《音学五书》。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博人,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他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生活清苦,但历经毕生精力完成了8卷本、491篇、约40余万字的《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源于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作品。此外,他还有大量的诗文、戏剧、俚曲以及关于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

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第64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当时人们将他与《长生殿》的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他曾任历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广东司外郎等职。他的《桃花扇》与洪升的《长生殿》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

方苞

  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与姚鼐、刘大奎合称“桐城三祖”。他首创“义法”说,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全国学术界重视,方苞也因此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他的文章注重事实,材料典型,语言简洁有力。其作品《望溪先生文集》以确凿的事实真实地揭露了清代司法制度的黑暗。代表作有《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汉文帝论》《李穆堂文集序》等。

彭端淑

  彭端淑(约1699—1779),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陵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他学识广博,晚年辞官归蜀后致力于教育。为官时对民生艰难社会生活深有体会,并在其诗《七月十六日》《夏镇》等中有所反映。著有《白鹤堂集》《为学》《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著名小说家,青年时性情豪放,后家业败落,迁居到南京。因为从父亲那里知道官宦内幕,于是不再热衷科举,后开始撰写《儒林外史》,中年后生活贫困但性格倔强,不向权贵低头。49岁时完成《儒林外史》,该书以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为中心,讽刺了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因此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另著有《文木山房集》。

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清代学著名者、文学家、史学名家。专注于学术,在经史、史学、文章方面均有建树。代表作有《鲒埼亭集》38卷、《外编》50卷、《诗集》10卷。另著有《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5),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辽宁辽阳(一说河北丰润)人,清代小说家。他在荣华富贵中长大,后因封建阶级内部斗争,曹家受牵连,家道逐渐衰亡,从此生活清苦,这一转变使他深感世态炎凉,他的经历和感受成为他以后创作的资粮。

  其主要著作是中国长篇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全书120回,后40回为高鹗所作)。这是一部以封建贵族家庭为背景,爱情为主线,反映了封建社会兴衰的巨著,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高峰。

袁枚

  袁枚(1716-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诗论家。他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性格天赋和后天学习是创作的基本元素,特别突出“性情”。他的这一文学思想,对封建正统文学和形式主义思潮有一定的冲击,是“性情派”创作理论的提倡者。他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随园食单》等。

纪昀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谥号文达,世称文达公。清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著名学者。他天资颖悟、学识渊博,擅长考证训诂,官至礼部尚书。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并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的诗文多为歌功颂德之作属于“廊庙文学”。所著《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具有较大影响的文言短片小说集。另著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评文心雕龙》《沈氏四声考》《史通削繁》《阅微草堂笔记》等。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姚鼐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安徽桐城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桐城三祖”之一。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素来模拟古文。著有《惜抱轩文集》《惜抱轩诗集》《九经说》《三传补注》《老子章义》《庄子章义》等。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清代经学家、文学家。他精于史地和声韵、训诂之学,善写诗及骈体文。他认为诗要“另具手眼,自写性情”,并且强调“性情”、“气格”。他一生好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吴、 越、 楚、黔、秦、晋、齐、豫等地,所作山水诗较多。著有《洪北江全集》等。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字伯定,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文洋溢着爱国热情,敢于揭露腐败的政府,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他的散文风格多样,人称“龚派”。他毕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其《已亥杂诗》表达了对国事的感慨和生平的哀乐。著有《定盦全集》《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后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刘鹗

  刘鹗(1857—1909),原名梦鹏,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江苏丹徒(今镇江)人,近代小说家。他致力于数学、医学、水利学等实际学问。所作小说《老残游记》被称为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另著有《铁云藏龟》一书。

李宝嘉

  李宝嘉(1867—1906),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江苏武进,晚清著名小说家。他不满清朝的腐败、嘲骂腐朽的官僚,揭露社会种种黑暗,为创作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该小说在晚清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更名绛,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浙江余杭人,中国近代哲学家、社会学家、学者、国学泰斗。1917年开始以讲学为业,1934年创立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他是古经文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一生著述约400余万字。主要著作有定《章氏丛书》《訄书》《国故论衡》《章氏丛书》《章氏丛书三编》等。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史上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从小受传统教育,成年后接受康有为的思想,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他在学术研究涉猎也很广,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学和宗教学等领域,均有成就,以史学研究最显著,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民说》《饮冰室主人自说》《中国文化史》《饮冰室主人全集》等。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古文字家、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国学大师。他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所著《曲录》《宋元戏曲考》和《人间词话》等初步勾勒出了中国戏曲的发展轮廓。主要著作还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观堂集林》等。

夏丏尊

  夏丏尊(1886—1946),字勉旖,后改字丏尊,号闷庵,浙江上虞人,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他认为,阅读和写作,都应尊重文章学的系统,要讲究“真实”和“明确”。他也是提倡“语感”培养的第一人。其主要学术著作有《文艺论ABC》《生活与文学》《现代世界文学大纲》《芥川龙之介集》《国文百八课》《开明国文讲义》等。译著有《社会主义与进化论》《蒲团》《近代的恋爱观》《续爱的教育》等。

刘半农

  刘半农(1891—1934),字伴侬、瓣秾、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著作有诗集《扬鞭集》《四声实验录》等。

胡适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他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在文学、哲学、史学、教育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胡适文存》《胡适文存二集》《胡适文存三集》等。

顾颉刚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他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从事中国历史和古代文献典籍的研究和辨伪工作,为中国民间文艺理论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作为一个史学家,享誉中外学术界,影响深远。代表作有《妙峰山的香气》《史林杂识初编》《当代中国史学》等。

周瘦鹃

  周瘦鹃(1895—1968),原名周国贤,江苏省苏州市人,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盆景艺术家。1916年至1949年间,在上海历任中华书局、《申报》《新闻报》等单位的编辑和撰稿人。主编过《礼拜六周刊》《紫罗兰》《半月》等。五四运动后,他先后创作日记体爱国小说《亡国奴之日记》和《卖国奴之日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敌人的痛恨。代表作有抗战时期写的奋起抗敌救国的短篇小说《亡国奴日记》《祖国之徽》《亡国奴家里的燕子》等;解放后写的散文集《行云集》《花花草草》《花前琐记》《花前续记》等。翻译有小说集《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

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人,现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后在国内外从事教育、研究工作。著有《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大荒集》《国语词典》等,长篇小说有《京华烟云》。

冯友兰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24年写成《人生哲学》, 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从1939年到1946年7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6本书:《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通过这些书,他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新中国成立后,他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

茅盾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其代表作是《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春蚕》《秋收》与《残冬》合称为《农村三部曲》。他还写了城市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合称《蚀》)等。《茅盾全集》(40卷)收录了他的全部文学著作。

  茅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是我国革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茅盾文学奖”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8年加入太阳社,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发表小说《迟桂花》。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银灰色的死》等,散文有《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等。

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名章垿,字志摩,曾用笔名南湖、云中鹤,浙江海宁人,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除了写作诗歌和散文外,还写了一些小说、剧本,并从事翻译工作。其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轮盘》,小说《春痕》,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其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成就不亚于其诗歌;他的小说,题材不广,容量有限,多用浪漫主义的笔法,着力于人物的内心感受的发掘和心理活动的刻画。

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 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黑格尔的《美学》等。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学者和民主战士。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5年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开始创作散文和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他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主要作品还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洲杂记》。后人辑有《朱自清散文集》。

翦伯赞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等职。与历史学家吕振羽合著《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一书,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和侵略我国的滔天罪行。其著作还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等。《中国史纲》剖析了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以及从战国到秦汉社会性质的转变,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史书。

丰子恺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又名婴行,浙江桐乡人,现代散文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180多部,代表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率真集》等,译著有《音乐的常识》《音乐入门》等,漫画作品有《漫画日本侵华史》等。

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京派代表,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作家,曾获 “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猫城记》;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等。1922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随后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作品。1930-1936年,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并创作长篇小说《大明湖》《离婚》和《老舍幽默诗文集》等。1949年底返京,曾任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

郑振铎

  郑振铎(1899—1958)笔名西谛、郑源新、落雪,福建长乐人,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目录学家、训诂家、社会活动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复社组织成员之一。曾任《小说月报》主编,《公理日报》主编,《世界文库》主编,《民主周刊》主编。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著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散文集《佝偻集》《蛰居散记》,译有《新月集》《飞鸟集》《俄罗斯之政党》《国际歌》等。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湖北省蕲水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诗人、学者。1920年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和第一首新诗《西岸》。其两部诗集《红烛》和《死水》也先后问世,曾被称“狂放”诗人,饮誉一时。他的作品还有《冬夜草儿评论》《楚辞补校》《闻一多全集》《离骚解诂》《闻一多论新诗》等,著名的《七子之歌》也是他创作的。他学识渊博,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有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研究颇深。

翟秋白

  翟秋白(1899-1935),原名翟双,后改名翟霜、翟爽,江苏常州人,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19年参与创办了《新社会》旬刊,主编创办过《热血日报》。著有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后人辑有《翟秋白文集》。

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 ,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作家、儿童文学家。1919年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她创作了大量散文、诗集和小说,著名作品有《超人》《小桔灯》《拾穗小札》《关于女人》《往事》《南归》《繁星》《冬儿姑娘》等,还有通信集《寄小读者》《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等。另外,她还翻译了大量文学名著。

阿英

  阿英(1900-1977),原名钱德赋、钱杏树,笔名张若英、钱谦吾等,安徽芜湖人,现代著名剧作家、文艺批评家。青年时参加过“五四”运动,早年长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曾编辑《太阳月刊》和《海风周报》等,后加入“左联”,解放后历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天津文联主席,兼任《民间文学》主编。

  他的著述有小说、戏剧、散文、诗歌、文评、杂文等共160余种。其著名作品有话剧《李闯王》,短篇小说集《革命的故事》《义冢》《玛露莎》,中篇小说《一条鞭痕》,诗集《饿人与饥鹰》《荒土》,叙事长诗《暴风雨的前夜》等。他还翻译过很多外国作品。

夏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笔名蔡书声,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开封,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重要作品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心防》《法西斯细菌》《复活》《戏剧春秋》《方草天涯》等,报告文学有《包身工》,改编《烈火中永生》《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翻译过长篇小说《母亲》等。

贾祖璋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著名科普作家,我国科学小品的开拓者之一。他以自然界为描述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文学知识融为一体,用独具风格的科学小品体裁,向读者描绘了奇妙的生物世界。代表作有《鸟类研究》《生物素描》《生命的韧性》《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贾祖璋科普文选》等科学小品集和科普读物26种。

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多描写士兵、船夫、下层人民的淳朴以及人情美和风俗美。他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柏子》《丈夫》《贵生》,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有《湘行散记》《从文自传》《湘西》等。

丁玲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现代女作家。1927年开始小说创作,同年底发表处女作《梦珂》。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大胆揭露旧中国黑暗现实,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1929年冬,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作品,显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实绩。后来,在延安创作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等,记录了人民大众的成长历程。1948年创作了反映新中国成立前土改运动以及农村尖锐的阶级斗争的优秀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并被译成多种文字。

巴金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1928年发表第一个中篇小说《灭亡》,其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等,中篇小说《新生》《憩园》《死去的太阳》等,短篇小说《将军》《神》《光明》等。他还翻译过大量的外国名著。1982年曾获“国际但丁文学奖”。

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笔名少全、何嘉,山东诸城人,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编辑家。1929年,在青岛《民国日报》上第一次发表新诗《默静在晚林中》,1932年以一篇新诗《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1934年至1937年相继出版了诗集《运河》、长诗《自己的写照》、散文集《乱莠集》。1949年创作了著名诗篇《有的人》。代表作有诗集《忆向阳》《落照红》《臧克家旧体诗稿》等,散文集《怀人集》《诗与生活》等,论文集《学诗断想》《克家论诗》《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等,2002年出版了《臧克家全集》。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现代著名诗人,我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家。1926年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8年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是其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篇,因此他有“雨巷诗人”的美誉。《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代表作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等,另有多部译著。

赵树理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的开创者。曾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等。其作品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其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要地位。

吴伯箫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他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成果丰硕,他的散文歌颂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激励人民战胜困难,夺取新的胜利。著有《羽书》《烟尘集》《黑与红》《潞安风物》《北极星》《出发集》《忘年》等文集。

李健吾

  李健吾(1906—1982),山西运城人,著名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法国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20世纪40年代是他剧作的黄金时期,创作了大量作品,较著名的有《秋》《金小玉》《王德明》《阿安那》等。著名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心病》、中篇小说《西山之云》、短篇小说《终条山的传说》等,译著有《福楼拜评传》《莫里哀的喜剧》等。

周立波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义,字凤翔,又名周奉悟,湖南益阳人,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曾获斯大林文学奖,另有长篇小说《铁水奔流》《山乡巨变》,短篇小说集《铁门里》《禾场上》,散文报道集《晋察冀边区印象记》《战地日记》,译著有《被开垦的处女地》等。

张中行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字仲衡,河北香河人,现代作家。他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精通中国古典文字,熟悉西方哲学。他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被称为“民末四老”。他的作品主要体现 “史学”与“哲思”的力量,代表作品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文言和白话》《作文杂谈》《顺生论》《文言常识》等。

吴晗

  吴晗(1909-1969),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著名历史学家,杂文作家、民主战士。1927年考入杭州浙江大学,大学期间创作了《胡惟庸党案考》《明代之农民》等。他一生著作颇多,代表作有《历史的镜子》《史实与人物》《灯下集》《春天集》《投枪集》《三家村札记》《谈骨气》《海瑞罢官》等。

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湖北潜江人,现代杰出的戏剧家。1934年发表处女作、成名作《雷雨》,也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其代表作还有《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解放后,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艾青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现当代著名诗人。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是《大堰河》,以后又出版了《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欢呼集》等诗集。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钱钟书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小说家。他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被誉为“中国文化昆仑”。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围城》有独特的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他的散文也很出色,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另有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等。

萧乾

  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黑龙江兴安岭人,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著作有《篱下集》《北京城杂忆》《落日》《人生采访》《一本褪色的相册》《萧乾创作回忆录》等,其中散文集《北京城杂忆》获中国首届散文奖。译著有长篇小说《好兵帅克》《培尔·金特》《尤利西斯》等。

杨绛

  杨绛,原名杨季康,1911年出生,江苏无锡人,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她的戏剧和小说语言犀利,富含幽默;而散文多是回忆性散文,文笔平缓、客观、语言精练。主要作品有《干校六记》《洗澡》《我们仨》等,译著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堂·吉诃德》等。

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著名国学大师。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他精通12国语言,还是梵文、巴利文专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牛棚杂记》等,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有很多相关著作。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邓拓

  邓拓(1912-1966),原名子健,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闽侯人,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共华北局政治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组长、《人民日报》社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联合会主席、中共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等职。撰写过大量社论,为《北京晚报》《前线》杂志等专栏写的杂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读者欢迎。著有《邓拓散文》《邓拓文集》《邓拓诗词选》等。

唐弢

  唐弢(1913—1992),原名唐端毅,曾用笔名风子、晦庵、韦长、仇如山、桑天等,浙江省镇海人,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和文学史家。曾任《文艺阵地》副主编、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文艺月报》副主编、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主要著作有杂文集《推背集》《海天集》等,散文随笔集《落帆集》《晦庵书话》等,论文集《向鲁迅学习》《鲁迅的美学思想》《海山论集》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另辑有《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

杨朔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缙,字莹叔,山东蓬莱人,现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1937年创办北雁出版社,1953年出版代表作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月黑夜》《大旗》《北黑线》等,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望南山》《红石山》《锦绣山河》《雪花飘飘》《北线》等,长篇小说《洗兵马》《风雨》等,散文集《鸭绿江南北》《海市》《亚洲日出》《万古青春》《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名篇有《荔枝蜜》《雪浪花》《樱花雨》《香山红叶》《茶花赋》等,另有《杨朔散文选》《杨朔短篇小说选》《杨朔文集》等。

孙犁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作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白洋淀》《荷花淀》《嘱咐》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他的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的美誉。

杨沫

   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小慧。祖籍湖南汨罗,出生于北京,现当代女作家,1934年发表第一篇散文《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合称“青春三部曲”,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等,短篇小说《红红的山丹花》等,还有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记》《杨沫散文选》等。其作品收录入《杨沫文集》。

严文井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人民文学》编辑, 1939年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1941年出版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其主要著作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他的《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蚯蚓和蜜蜂的故事》《南南和胡子伯伯》《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等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深受国内外小读者的欢迎。

田间

  田间 (1916—1985),原名童天鉴,安徽无为人,著名诗人。1935 年创作并出版处女作《未名集》,1936年出版短诗集《中国牧歌》。其诗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广为传诵,被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主要著作还有《中国农村的故事》《给战斗者》《赶车传》《海燕颂》等。

刘白羽

  刘白羽(1916—2005),北京通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曾任新华社记者、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人民文学》主编等职。代表作有《长江三日》《黄河之水天上来》《中国人民的胜利》,散文集《芳草集》《红玛瑙集》,长篇传记文学《心灵的历程》,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茅盾文学奖)等。

林海音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生于日本大阪,现当代女作家。她出版了众多文学作品,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女青年,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著有散文集《窗》《两地》《做客美国》《家住书坊边》等,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等,长篇小说《春风》《晓云》等,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等,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

南怀瑾

  南怀瑾,1918年出生,浙江温州人,国学大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被人尊称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禅宗大师’等。其著作多以演讲稿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南先生言谈生动有趣引人,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普及的作用功不可没。著作有《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道教发展史》《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证佛法》等,有《南怀瑾选集》10卷。

郭小川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笔名郭苏,河北丰宁人,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长篇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诗集《甘蔗林—青纱帐》《郭小川诗选》等十余部诗集,被誉为“战士诗人”。

秦牧

   秦牧(1919—1992),原名林阿书,又名林派光、林觉夫、林顽石,广东澄海人,著名文学大师、散文家。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多种题材的作品,其作品始终中国的发展同步,生动感人,充满了时代精神,深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代表作品有《秦牧散文选》,散文集《花城》《潮汐和船》,中篇小说《黄金海岸》,文艺理论集《艺海拾贝》,童话《巨手》等。

柳青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藴华,陕西吴堡人,当代著名小说家,解放初期,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其代表作为《创业史》,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等,中篇小说《咬透铁锹》等,短篇小说集《地雷》《牺牲者》等,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年》《柳青小说散文集》等。

魏巍

  魏巍(1920-2008 ),原名魏鸿杰,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当代著名作家、小说家、诗人。抗战爆发后参加八路军, 1951年出版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后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最可爱的人”便成为志愿军官兵的光荣称号。

  其早期创作以诗歌为主,主要诗作被收入《魏巍诗选》,1978年完成长篇小说《东方》,获首届“矛盾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革命战争》三部曲《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东方》,诗集《不断集》《红叶集》《黎明风景》等,散文集《壮行集》《话说***》《魏巍杂文选》《魏巍散文选》等。

柏杨

  柏杨(1920-2008),原名郭衣洞、郭定生,笔名柏杨,出生于河南开封,后移居台湾,当代著名作家。1968年被捕入狱,在狱中完成了《中国人史纲》《中国历代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中国历史年表》等书稿,与李敖,张学良并称为台湾“三大难友”。其著名作品还有《丑陋的中国人》《酱缸震荡》《柏杨曰》《柏杨版资质通鉴》《柏杨回忆录》等。

杜鹏程

  杜鹏程(1921-1991),原名杜红喜,曾用笔名司马君,陕西韩城人,现代著名作家, 1949年后历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四届理事等职。

  1954年出版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是我国第一部正面描写革命战争的作品,随后又创作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历史的脚步声》,短篇小说《工地之夜》《夜走灵官峡》《第一天》《延安人》等。其主要作品还有小说集《年轻的朋友》《平凡的女人》《杜鹏程小说选》,散文集《杜鹏程散文选》《杜鹏程散文特写选》,评论集《我与文学》等作品。

峻青

  峻青 (1922-1991), 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人,当代著名作家。1941年写出第一部作品《风雪之夜》,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马石山上》《黎明的河边》《最后的报告》《胶东纪事》等,中篇小说《夜渡》《黄河在咆哮》等,长篇小说《海啸》《决战》等,散文集《秋色赋》《雄关赋》《沧海赋》《欧行书简》《《屐痕集》《峻青散文集》等,还出版有儿童文学集《风雪》以及《峻青文集》6卷本等。他的作品,有的被拍成电影、电视剧,译成英、法、俄、西班牙语等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梁羽生

  梁羽生(1924-2009),原名陈文统,笔名梁慧如,冯瑜宁等,广西蒙山人,当代著名作家。从小爱读武侠小说,是公认的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著有《萍踪侠影录》《白发魔女传》《龙虎斗京华》《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塞外奇侠传》《风云雷电》《冰川天女传》《散花女侠》《侠骨丹心》《广陵剑》《武当一剑》等武侠小说30余部,另有《中国历史新话》《文艺杂谈》等历史小品。

贺敬之

  贺敬之,1924年出生,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等职。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代表作有《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

金庸

  金庸,1924年出生,原名查良镛,笔名姚馥兰、林欢,浙江海宁人,当代著名作家、新闻学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他是新派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有“泰山北斗”称号。

  1939年,金庸和同学一起编写了《给投考初中者》,这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其主要武侠作品有《雪山飞狐》《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鹿鼎记》《笑傲江湖》等15部。1972年宣布封笔,开始修订工作。

余光中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著名作家、诗人、散文家、翻译家。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1953年,与章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曾在台湾、香港多所大学担任教授,后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其代表作有诗集《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藕神》等十多部,散文及文艺批评文集《左手的缪思》《掌上雨》《逍遥游》《蓝墨水的下游》《连环妙计》等,译著主要有《梵谷传》《老人和大海》《土耳其现代诗选》等。

高晓声

  高晓声(1928-1999),江苏武进人。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1950年在《新华日报》文艺副刊任编辑,1958年被打成右派,1979年**后重新握笔。主要作品有小说集《79小说集》《高晓声1980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1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2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3年小说集》《高晓声1984年小说集》等,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等,散文集《生活的交流》等,文艺论集《创作谈》《生活、思考、创作》等30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

王愿坚

  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人,当代著名作家、小说家、电影编剧。1952年后任《解放军文艺》编辑, 1974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另著有短篇小说集《党费》《珍贵的纪念品》《普通劳动者》《后代》《亲人》《七根火柴》《王愿坚小说选》等。他的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各地发行。

王蒙

  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河北南皮人,当代著名作家,有中国当代文坛的“常青树”之称。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早期代表作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反响极大。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季节四部曲》等,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等,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等,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等。他的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

刘绍棠

  刘绍棠(1936-1997),汉族,北京通州人,著名作家。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成名作是短篇小说《青枝绿叶》,著有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夏天》《地火》《京门脸子》《野婚》《孤村》等12部,中篇小说《蒲柳人家》《花街》《小荷才露尖尖角》等40余部,短篇小说集《山楂的歌声》《中秋节》《瓜棚记》等,另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

张贤亮

  张贤亮,1936年出生,原名张贤良,生于南京,原籍江苏盱眙,当代作家。1957年因发表长诗《大风歌》被划为“右派”,1979年获**,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等;中篇小说《绿化树》《浪漫的黑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等。后结集出版中短篇集《灵与肉》《感情的历程》及中篇选集《张贤亮集》等。

琼瑶

  琼瑶,1938年出生,原名陈喆,笔名琼瑶、心如、凤凰等,湖南衡阳人,台湾当代女作家。1963年出版第一本书《窗外》,一举成名 。她的小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有《窗外》《水灵》和《白狐》,中期的有《海鸥飞处》《燃烧吧!火鸟》和《我是一片云》,晚期的有《雪珂》等。著有《幸运草》《六个梦》《几度夕阳红》《月满西楼》《在水一方》《心有千千结》《一帘幽梦》《青青河边草》等40余部作品。她的小说拥有大量的读者群,并有大量作品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

刘心武

  刘心武,1942年出生,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省成都人,著名作家。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著名作品有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有《钟鼓楼》(荣获茅盾文学奖)《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

冯骥才

   冯骥才,1942年出生,浙江宁波人,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俗世奇人》,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优秀作品。

三毛

  三毛(1943-1991),原名陈懋平,浙江定海人,台湾女作家,197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1990年写了第一部中文剧本《滚滚红尘》,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她的代表文章有《娃娃新娘》《妈妈的一封信》《相逢何必曾相识》《白手成家》《蓦然回首》《梦里不知身是客》《三毛——异乡的赌徒》《衣带渐宽终不悔》《学期作业报告》等,文集有《倾城》《温柔的夜》《哭泣的骆驼》《我的快乐天堂》等10余种。她的作品大多是她人生的真实记录,文笔朴素浪漫而又独具神韵。

席慕容

  席慕容,原名穆伦·席连勃,笔名萧瑞、漠容,1943年出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内蒙古明安旗,蒙古族,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台湾女作家。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多次获奖。1981年第一本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出版。主要作品有《心灵的探索》《成长的痕迹》《无怨的青春》等,其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清新、易懂,拥有大量的读者。

周国平

  周国平,1945年出生,上海人,著名作家。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余秋雨

  余秋雨,1946 年出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学者、作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其作品《文化苦旅》先后被评为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台湾1992年最佳读书人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理心理学》获得上海哲学社会著作奖。另著有《借我一生》《千年一叹》《山居笔记》《行者无疆》等优秀作品。

路遥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陕西榆林人。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社会历史转型时期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荣获茅盾文学奖。另著有长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短篇小说《月夜静悄悄》《夏》,杂文集《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小说选自序》等。

梁晓声

  梁晓声,1949年出生,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成,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年轮》等,其中长篇小说《雪城》最为出色;短篇小说有《浮城》等。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中。

阿城

  阿城,1949年出生,原名钟阿城,北京人,当代作家。1984年开始创作,中篇小说《棋王》是其处女作也是成名作,1984年获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其作品《棋王》包括三个中篇《棋王》《树王》《孩子王》和六个短篇《会餐》《树桩》《周转》《卧铺》《傻子》和《迷路》,另有杂论《文化制约着人类》,随笔集《闲话闲说》《威尼斯日记》《常识和通识》,1995年《威尼斯日记》获台湾“最佳图书奖”。

北岛

  北岛,1949年出生,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当代著名诗人。1976年天安门“四五”运动爆发后,他写了《回答》一诗,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1978年与芒克等人创办《今天》杂志,1990年旅居美国,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著有诗集《陌生的海滩》《在天涯》《北岛诗选》《北岛顾城诗选》等,散文集《青灯》等,小说集《归来的陌生人》,译诗集《北欧现代诗选》等。

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出生,北京人,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他的初期作品有《午餐半小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另著有《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命若琴弦》《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钟声》等,其中《老屋小记》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王小波

  王小波(1952-1997),北京人,汉族,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82年出版成名作《黄金时代》,与《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合称《时代三部曲》。其他主要作品还有《地久天长》《黑铁时代》《唐人秘传故事》《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思维的乐趣》等。他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和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 “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该奖是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的中国大陆作家。

舒婷

  舒婷,1952年出生,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致橡树》《四月的黄昏》《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始祖鸟》《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真水无香》等。诗风细腻而沉静,具有浪漫、朦胧的女性风格。

毕淑敏

  毕淑敏,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当代女作家。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当代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预约死亡》,短篇小说集《白杨木鼻子》,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心灵处方》等,有《毕淑敏文集》8卷。

贾平凹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当代著名作家。1972年发表处女作《一双袜子》,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陕西作协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秦腔》《商州》《白夜》《废都》等,其中《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另有中篇小说集《姐妹本纪》《早晨的歌》《山地笔记》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等共有20余本。

韩少功

  韩少功,1953年出生,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当代作家。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短篇小说《月兰》《爸爸爸》《女女女》,中短篇小说集《飞过蓝天》《诱惑》等,文艺理论《面对神秘空阔的世界》。

张抗抗

  张抗抗,1954年出生,祖籍广东新会,当代女作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夏》《爱的权利》,长篇小说《隐形伴侣》,散文集《橄榄》,散文随笔集《小说创作与艺术感觉》,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气球》等。

王安忆

  王安忆,1954年出生,江苏南京人,当代女作家。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著有《雨,沙沙沙》《长恨歌》《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桃之夭夭》《遍地枭雄》,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等,其中《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1年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称号等。

曹文轩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主要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三角地》《草房子》《红瓦》、等。其中《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总共获30余种学术、文学奖项。2004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

莫言

  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当代著名作家。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97年出版长篇小说《丰乳肥臀》,获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迄今有《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透明得胡萝卜》《爆炸》《莫言作品精选》《传奇莫言》等多部作品出版。

顾城

  顾城(1956-1993),北京人,原籍上海,当代诗人。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并有“童话诗人”的称号。主要著作有《无名小花》《灵**语》《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从自我到自然》《没有目的的我》《顾城诗全编》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法等多国文字出版。

铁凝

  铁凝,1957年生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著名电影编剧、小说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发表处女作《会飞的镰刀》,1980年发表短篇小说《灶火的故事》,1985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和《六月的话题》分别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1988年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1993年发表中篇小说《对面》,获庄重文文学奖。其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首届老舍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北京市文学创作奖等多个奖项。

池莉

  池莉,1957年出生,湖北仙桃人,当代女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池莉文集》(7卷)、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水与火的缠绵》《有了快感你就喊》《看麦娘》等,长篇小说《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以及散文随笔集多部。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红河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50余种,多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电视,有各种文字译本。

汪国真

  汪国真,1958年生于北京,祖籍福建厦门,当代诗人。1990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后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等杂志专栏撰稿人。其代表作有《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汪国真诗文系列》《汪国真爱情诗卡》《汪国真抒情诗赏析》等。他在书画创作领域也很有成就,大多作品已被镌刻在张家界、黄山、五台山、云台山等名胜风景区。

余华

  余华,1960年出生于,浙江海盐人,祖籍山东高唐县,当代作家,“先锋派”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黄昏里的男孩》《鲜血梅花》《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兄弟》等,还有不少散文、随笔以及文论。部分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

苏童

  苏童,1963年出生,本名童忠贵,江苏苏州人,当代作家,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园艺》《红粉》《已婚男人》《离婚指南》《妻妾成群》《三盏灯》《肉联厂的春天》《米》《我的帝王生涯》《菩萨蛮》等,还有散文随笔集《苏童散文》《纸上的美女》等以及《苏童文集》。

海子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诗人。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以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著诗集《麦地之瓮》。

  

中国作品

《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由《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合并而成。全书六卷,由荀勖校订。名为传,实际上属于编年性质,是先秦历史神话典籍之一。《穆天子传》记录了周穆王西巡的史事,书中详载了周穆王在位55年率师南征北战的盛况。《穆天子传》所提供的材料,除去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成分,有助于了解古代各族分布、迁徙的历史和他们之间的友好交往,及先秦时期中西交通径路以及文化交流的情况。

《尚书》

  《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尚书》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这些散文之中,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确切地讲,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九歌》

  《九歌》是《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11篇,多数篇章描写的是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九歌》由于以民间祭歌为基础,所以具有楚国民间祭神巫歌的许多特色,因此,它应当是屈原诗歌艺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晏婴(?—前500),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期齐国正卿,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于世。《晏子春秋》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作者可能出自众手。全书共8卷,215章,由生动的短篇故事组成,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是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晏子春秋》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价值,文学特点是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它以人物为中心,一事一记,故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独立,都是为了表现晏子的为人:目光远大,深思熟虑,具有深厚的政治素养,敢于直言劝谏。

《墨子》

  《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逻辑、科技等方面,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是庄子学派著作的汇编,反映了庄子学派的思想。庄子和老子同属道家学派,并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逻辑缜密。《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全书分为13篇,详细介绍了军事中各种环境下的作战计划、部署,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出17年。相传是春秋末年史学家左丘明所作,取材范围包括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的影响。《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它形成了文史结合的传统,对《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是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四书》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由南宋大儒朱熹汇辑刊刻,从此广为流传,名声鹊起。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

《五经》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即《书经》(又称《尚书》),为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汇编,相传为孔子编写;《礼》即《礼记》,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多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易》即《易经》(又称《周易》)由挂、爻两种符号和挂辞、爻辞两种文字构成,是古代为占卜用的;《春秋》是编年体鲁史,相传为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文字简短,寓有褒贬之意,后世称为“春秋笔法”。

《六经》

  《六经》是《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春秋》等六部经典的总称。据说,因秦始皇“焚书坑儒”《乐经》被焚掉,从此失传。其中,《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

《十三经》?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地位崇高,影响深远。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孝经》

  《孝经》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通过孔老夫子和其门人曾子,以谈话的形式,对“孝”的理解做了透彻阐述。《孝经》共18章,从爱惜个人生命和名节,到孝敬父母,到忠于君臣,到效力国家,最终到爱戴天下所有人民为主旨,以修身立德为根本,告诉后人“孝”的深广含义。所以,在唐代,它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首,是一部儒家**道德的系统化著作。《孝经》告诉人们:孝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是家庭幸福的引导,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

《弟子职》

  《弟子职》是《管子》中的一篇,是由春秋战国的管仲所著。该书记录了为人弟子在事师、受业、洒扫、进退之礼等各个方面的基本学生之道,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个详明而完备的“学生守则”。它以四言对仗的形式编写成章,便于记诵,是一份真实、完整的中国教育文献。至今,《弟子职》中所阐述的培养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去借鉴、继承和发扬。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26卷,160篇,20余万字。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此书类似于一部古代百科全书,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的思想。《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把物质的运动看作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另外还表现了一定的音乐美学思想。

《诸子集成》

  《诸子集成》原国学整理社辑。本书辑录先秦到南北朝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等各学派的代表作28种.其中中学教材涉及到的有《墨子闲诂》(清孙诒让撰)、《吕氏春秋》(吕不韦及门客作)、《新书》(西汉陆贾撰)、《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著)、《盐铁论》(西汉恒宽撰)、《论衡》(东汉王允撰)、《潜夫论》(东汉王符撰)、《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撰)等。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开端,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极其辉煌灿烂的时期。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无论其内容、形式和学风,都对秦汉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秦诸子在中国和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列子》

  《列子》是战国前期思想家列子所作,先后著书20篇,10万多字,今天仅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8篇。其中的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在今天对人仍有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在《楚辞》初本的16卷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部分,共收他的诗作8卷20余篇,包括《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其他8卷是宋玉的《九辩》、景差的《大招》、汉代贾谊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等。《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公羊传》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转》《公羊春秋》,作者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该书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始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叙述历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还是研究至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说苑》

  《说苑》,西汉刘向撰。原书20卷,后仅存5卷。《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较强,以对话体为主,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因书中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

《后汉书》

  《后汉书》,南北朝著名史学家范晔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该书继承了前代的纪传体制,但又有所创建。范晔以《东关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到了唐代,《后汉书》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范晔对全书作了细致的整体规划和剪裁,书中所述史实规避得法,彼此间既有照应,又不重复繁冗,表现出高超的史学技巧。《后汉书》再现了东汉的历史,是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陌上桑》

   《陌上桑》是汉代乐府诗中一首著名的叙事诗,描写了一个叫秦罗敷的采桑女子,巧妙地拒绝了太守调戏的故事。原诗分为“三解”(“解”是乐歌配乐演奏的音乐段落,“一解”就是音乐的一章,而不是诗歌内容的段落划分),作者以罗敷为中心,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展开故事,进行描写,使人物形象非常生动感人。《陌上桑》取得的艺术成就,不仅影响着后来的诗歌创作,甚至连其他艺术形式也学习它的艺术手法。

《两都赋》

  《两都赋》是赋的篇名,东汉班固作,分《西都赋》《东都赋》两篇。《西都赋》由假想人物西都宾叙述长安形势险要、物产富庶、宫廷华丽等情况,以暗示建都长安的优越性;《东都赋》则由另一假想人物东都主人对东汉建都洛阳后的各种政治措施进行美化和歌颂,意谓洛阳当日的盛况,已远远超过了西汉首都长安。《两都赋》的宗旨就在于批评旧的京都意识,确立新的京都观,它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

《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为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共同编著。《汉书·艺文志》中录其内外两部分,内21篇,外33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仅存内21篇。《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融合儒家、法家、阴阳家,在阐述哲理时,涉及奇物异类、鬼神灵怪,其中神话“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以及成语“叶公好龙”等就是出自此书。它不仅是一部“奇”书,而且它涉及哲学、政治、**、历史、经济、军事等众多内容,又是一本“杂”书,被纳入“杂家”类目中。

  该书内容广博,气势宏大,思想深邃,是西汉道家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巨著。直到今天,我们可以借助该书重新去发掘总结它的内涵——“天人合一,自然而然”的主张,对我们人类改善生存条件和促进世界和谐发展产生启示作用。

《出师表》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5年与226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5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后出师表》作于建兴六年(226年),诸葛亮在文中表示为了国家,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现了诸葛亮对国家忠心耿耿。

《三国志》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60年的历史。《三国志》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它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当时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上有贡献的人书中均有记载,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三国演义》的很大一部分是以它为蓝本创作出来的。

《西京杂记》

  《西京杂记》是晋代葛洪撰写的轶事小说集。“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都城长安。原书2卷,后分为6卷,共记载138条故事,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其中有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等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都源于此书。成语“凿壁借光”也是从该书匡衡的故事中流传出来的。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的名篇,是《桃花源诗》的序,作于永初二年(421年),描述了一个虚幻世外桃源的景象。在这里一切都很单纯、自然,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黑暗的统治集团,邻里之间那么和谐。作者以这样一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来表现对当时现实社会、政权的不满,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玉台新咏》

  《玉台新咏》是东周至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历来认为是南朝徐陵编著。收诗769篇,计有五言诗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诗 1卷,共10卷。除第 9卷中的《越人歌》相传作于春秋战国外,其余都是自汉迄梁的作品。据《玉台新咏序》说,本书编纂的宗旨是“选录艳歌”,即主要收男女爱情的诗歌,代表篇目有《孔雀东南飞》。其中的很多作品,如《上山采蘼芜》《陌上桑》《羽林郎》等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千字文》

  《千字文》是一部重要的儒学启蒙经典,是南朝周兴嗣用1000个基本不重复的汉字,写出了一篇音韵谐美、朗朗上口的四言长诗,其内容包括天地、自然、历史、人事、修身、读书、生活、农林、祭祀等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从中,不但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完整轮廓,而且背诵《千字文》也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千字文》《三字经》和《百家姓》被称为“三百千”,是古代儿童启蒙教材中的必读经典。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颜之推所著,他结合自己一生的人生经历、为人处世和学习经验,总结成该本家训,为训导和告诫子孙之用。全书7卷,共20篇,内容广泛,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之道,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著作中一部重要典籍。该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之先河,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它其中的文化内涵、家庭**和道德修养方面的价值,至今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木兰诗》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一首长篇叙事乐府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该作品记述了木兰为代父从军,女扮男妆征战沙场,最终凯旋归来,辞官回家的传奇故事。这首诗通过塑造木兰——这一平实而英雄的人物形象,赞美了中华民族传统女性孝敬亲人,尽忠报国的崇高品质,唐代追封木兰为“孝烈将军”,并为其设祠纪念。

  在该作品中,木兰从一个闺中少女成为战场英雄的巨大转变,看似传奇,实际更深刻地揭示了“忠孝”的本质。这“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千百年来,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篇名。唐代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边,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始建。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的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著作。沈括在晚年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26卷,再加上《补笔谈》3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609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赤壁赋》

  《赤壁赋》,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度游览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写下前后两篇赤壁赋,分别称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其中“前赤壁赋”比较有名,采用骈散结合的方式,形象优美,赋中凭吊古迹,表达了作者对江山风物的热爱和旷达的心胸。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被贬时应岳州滕子京之请所作。全篇368字,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使不同的景物产生不同的感受,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作者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骈散结合,辞藻华丽,自成一格。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宋代孟元老所作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本书10卷,约三万句。描述了崇宁到宣和年间(1102—1125)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百姓日常生活景象等。本书包括多方面内容:京城的外城、内城及河道桥梁、皇宫内外官署衙门的分布及位置、城内的街巷坊市、店铺酒楼,朝廷朝会、郊祭大典,东京的民风习俗、时令节日,当时的饮食起居、歌舞百戏等,对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以及讲唱文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23年(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跨16个朝代,共1363年。这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是南宋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洪迈(1123—1202)所作,《容斋随笔》是全书的总名,分为《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该书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卓然超越众多的同类著作之上,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小学诗礼》

  《小学诗礼》,南宋著名哲学家陈淳所著。该书分为事亲、事长、男女、杂仪四个部分,教导人们应该怎样处世做人。

《漱玉词》

  《漱玉词》南宋词人李清照所作,由李清照济南故居前的“漱玉泉”得名。《漱玉词》共1卷,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言志抒情。

《稼轩长短句》

  《稼轩长短句》又名《稼轩词》,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集。稼轩是辛弃疾的号。在艺术上与苏轼风格近似,所以并称为“苏辛”。本书共收辛词620余首。其词大气纵横,雄健豪放,继承了苏东坡豪放派的词风,并在内容和艺术上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此外,作者还长于运用经史诗文和典故及比兴手法,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思。词风以豪放为主,沉郁,明快,流丽,妩媚,都有触及。缺点是部分作品堆砌典故,冷僻晦涩。

《敕勒歌》

  《敕勒歌》是一首歌唱草原、歌颂自然的少数民族牧歌,最早录于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杂歌谣辞》。这首诗歌通过描写苍茫辽阔的大草原和一望无际的天穹,表达人民对大自然的依赖和热爱之情,也同样感受到牧人们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敕勒歌》堪称千古绝唱,一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激发了多少人对美好大自然向往,更表达了人类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愿。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为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乐府诗”、“乐府歌辞”。这部《乐府诗集》现存100卷,主要辑录从先秦到唐末时期的辞赋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的作品很广泛,多数是优秀的民歌和文人用乐府所作的诗歌,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最完备的诗歌总集。《乐府诗集》的重要贡献是把历代歌曲按曲调收集并分类,使许多作品得以汇编成书。

《千家诗》

  《千家诗》是一部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是将宋代谢枋得的《重定千家诗》和明代王相所选的《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千家诗》实际只有122家,以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为主,多选自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它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深远。《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并称诗苑“双璧”。至今,《千家诗》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读物。

《三字经》

  《三字经》是我国普及最广的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共1000多字,内容包括了我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民间故事,广泛而生动。它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不仅可以帮助儿童识文断字,更可以增长见闻、培养德行。千百年来,可谓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至今也是儿童最重要的启蒙教育读本之一。而且,《三字经》已被译为满文、蒙文,甚至英文、法文也有译本。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百家姓》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部蒙学教材,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他将常见的姓氏收集整理,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句句押韵,易学好记,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百家姓》中的姓氏文化是中国独有文化的体现,展现了中国古老家族体系的庞大血脉。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作。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或《赵氏孤儿大报仇》,剧本取材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世家》。本书写赵氏孤儿在程婴等人的救护下,长大后杀屠岸贾报仇的故事,全剧五折一楔子。这部优秀的剧作,人物形象鲜明,扣人心弦,悲壮,抨击阴险残暴,颂扬正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由于《赵氏孤儿》剧情曲折多变,矛盾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因此也被公认为最经典的中国戏剧之一。该剧是元代杂居中的一流悲剧,影响很大。18、19世纪就有英、法多种译本,登上欧洲舞台,备受世界关注。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选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辑而成的一部蒙学读本。此书通过记录24位人物对父母感天动地的至孝行为来训蒙儿童,教导大家:“孝”是做人的根本,为人子女应该无微不至地照顾父母,在精神上更要让父母轻松安乐。所以,该书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其中卧冰求鲤、孟宗哭竹、黄香温席等至孝故事脍炙人口,经久不衰,24位孝子也成为人们学习的好榜样。

《水浒传》

  《水浒传》又名《江湖豪客传》,元末明初著名作家施耐庵与罗贯中合著。这部巨著取材于北宋末年农民起义,是我国第一部古典长篇白话小说。它以封建官僚制度为背景,通过刻画108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描述封建社会中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水浒传》一书中,人物语言生动丰富,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细节描写真实细腻,是一部以文学形式再现农民起义的,艺术价值较高的历史巨著。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由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之作。小说主要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与战争。它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就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气节,至今被人传送;赤壁之战的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起来依然如身临其境,惊心动魄。全篇语言浅显,明快流畅,雅俗共享。《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千百年来广泛流传,魅力无穷。

《西游记》

  《西游记》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一部古代长篇神魔小说。小说共100回,60多万字,主要叙述唐三藏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经过81次磨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其中,特别突出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伏妖魔鬼怪的经历。全书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第二部分主要写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和三个徒弟西天取经的过程。

  小说不仅想象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而且人物性格鲜活明朗,自始至终都表现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遇到困难而百折不挠的精神。小说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种文字流行于世。

《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这些作品有的是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本,但一般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二拍”善于组织情节,因此多数篇章有一定的吸引力,语言也较生动。《三言二拍》的故事内容大多现实性强,生活气息浓厚,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反映了当时市民的生活。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是明朝朱柏庐所著的,是以家庭道德教育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2个字,通篇教导人们孝亲尊师、勤俭持家、安分守己、邻里和睦等基本德行培养,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既可口头传训,又可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该家训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称为“治家之经”,也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子孙而作的家训。该书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部分组成,主旨在教导子孙认识命运,通过改过积善,改造命运的过程,特别提醒后人“谦虚”是立世之本。该书是一本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生活,提升社会和谐风气的不可多得的古籍。现在,该作品已经被改编为多个版本的电影、电视剧上映。

《女儿经》

  《女儿经》大约成书于明朝,经过不断增删修订,形成了多种版本,以此《女儿经》流传深广。此经从习女德、修女容、谨女言和勤女工四个方面,阐述作为女子的基本道德修养。古语云“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乃天下太平之源”,可见一个有德行的女子对一个家庭和社会有不可限量的作用。所以,此书中主张女子应勤劳节俭、举止得体、言语有度,宽以待人等传统美德,应当是值得女子学习和提倡。

《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原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或《故事寻源》,最初由明末的程登吉(一说是明朝进士邱睿)编著,后来被清朝的邹圣脉作了补充,并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它的内容广博、包括天文地理、名家名人、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鸟兽花木、饮食器用、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千百年来都成为儿童学习的重要读物。

《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是古代儿童的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于明代戏曲《牡丹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编成现在的《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它的句子大多选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释道各家经典。内容十分广泛,从天文地理到礼仪道德,但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增广贤文》由于韵律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是一部流传至今的雅俗共赏的经本。

《小儿语》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所撰,他认为儿童要经过正确的教育,从而获得知识提升道德。于是,他编写了新的儿歌来代替当时民间流传一些旧儿歌,即此《小儿语》。此书语言简洁,浅显易懂,用四言、六言、杂言(字数不等)的语言形式,宣传一些做人的道理,阐述每个人应该具有的良好品德。此书问世以来,很受欢迎,比较普遍的流行于民间,影响很大。

《龙文鞭影》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由明代万历年间萧良有撰写,后经安徽人杨臣诤加以增订,改名《龙文鞭影》。该书的特点是汲取了前人的若干蒙书材料,主要以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和神话小说为题材,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的轶闻趣事。全书共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等2000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龙文鞭影》在传统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由浅入深的作用,是一部集自然知识、历史掌故于一体的骈体文,这对后来的蒙学著作起了催生作用。

《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原名《列国志传》,由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余卲鱼所著,明末冯梦龙加以改编、修正,使艺术性有显著提高,改名为《新列国志》,清代乾隆年间,蔡元放又作了一番修改,并做了一些批注,改名为《东周列国志》。《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末年(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500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丰富而复杂。《东周列国志》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构成了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1587—1663)所作,成书于1637年。这是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总结了各个生产领域的知识,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全书共18卷,包括种植、纺织、染色、粮食加工、熬盐、制糖、烧制陶瓷、冶铸、制造车船、锤锻、烧制灰硫、榨油、造纸、采矿、兵器、颜料、酿酒等诸多内容。宋应星无论是对操作技术还是对工具本身都尽可能用数字进行精确的描述,其中很多种工艺方法都影响了西方。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牡丹亭》

  《牡丹亭》原名《还魂记》,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于1598年,共55出,与其《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描写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的又一动人的妇女形象,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争取自由爱情婚姻,抨击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不仅思想内涵深刻,其艺术成就也非常卓越,用浪漫主义手法来塑造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语言华丽,意境深远。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日记体地理名著,是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名弘祖)经30多年的旅行观察,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作详细记录所得,除部分散失外,遗有60余万字,逝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这部游记为中国古代地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详细记述和探索,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此外,游记中还常常涉及当时各民族生活、风土人情、聚落分布及土司之间的战争,不仅具有一定历史学和民族学价值,在文学上也有显著价值。该书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被誉为“古今游记第一”。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是一部中国古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原是平民娱乐文学,之后,由明朝的陈仲琳(亦作许仲琳)(一说明代道士陆西星)写成书籍,其内容以商灭周兴为历史背景,以古代魔幻神话故事为特点,再参考古籍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其中哪吒闹海、姜子牙下山、三抢封神榜等情节奇异生动,流传甚广。该书不仅以内容篇幅巨大、情节神奇而闻名于世,更通过纣王无道失天下,武王得道得天下的历史,说明只有顺应人道,得民心者才能一统天下的真理。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由清代蘅塘退士选编的一部唐诗选本。由于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在不到300年的时间里,流传下来的诗歌就超过50000首。在浩繁的卷帙中,难以全部诵读,故从唐代开始,有关选本就层出不穷。于是,蘅塘退士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选择优秀诗歌,模仿《诗经》的规模,选编了该《唐诗三百首》。该选本集中展示出我国古典诗词鼎盛时期的不朽成果,200多年来,以此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四字鉴略》

  《四字鉴略》是由清朝初期王仕云所著,是私塾中必备的启蒙读物之一。该书涉及的内容上至盘古,下至明朝灭亡后。全书为四言韵语,韵文简洁,易读易记。该书侧重于记述政治、军事方面的大事,与国家的兴亡、朝代更替无关的略而不写,因此偶然有历史大事应该记载而被疏漏不记载的地方。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是自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全书一共有12卷,共222篇,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是一部简明扼要、流传很广的古代散文选集,“观止”取叹为观止之意。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宋代李昉、扈蒙、李穆等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因成书于太平天国三年(978年),所以定名为《太平广记》。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此书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小说总集。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许多已失传的书,仅在本书内存有佚文,有些六朝志怪﹑唐代传奇作品,因此书而得以流传。书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杂传记 9卷,《李娃传》《柳氏传》《无双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传奇名篇,多数仅见于本书。《太平广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宋代以后,话本、杂剧、诸宫调等多从《太平广记》一书中选取题材,转引故事。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原名《太平总类》,中国古代类书。因宋太宗按日阅览,改为此名。该书是宋太宗命李昉等14人编辑的,成书于983年。全书1000卷,分55部,每部分若干子目,共4558类。以引证广博见称。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此书体例是每条引证都先写书名再写原文,按时间顺序排列。此书是北宋前期官修“四大书”之一。本书的价值在于可以引出久已失传的唐代史料,如《玄宗实录》《两京新记》等,该书属旧国史、实录之类,弥足珍贵。再者,此书类目全,资料多,包括唐代服饰、饮食、器物等,对研究唐代历史有很高的价值。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秀才李毓秀所作,以《论语·学而篇》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具体阐述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它是教导子弟尽守本分、克己守礼、约束邪念、保持诚实,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传承忠厚家风的最佳启蒙教材。当今,也被广泛推广于各个领域,被称为“做人的宪法”。《红楼梦》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清代作家曹雪芹著,是一部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该作品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了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过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该书语言优美自然、精辟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故事情节错综复杂但紧密相联,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所以,《红楼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创作上,都代表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红楼梦》与《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代表作。全书共有小说491篇,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故事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表达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认知。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作品。

《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清代刘鹗所作,流传甚广,全书共20回。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是一个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的人。随着老残的足迹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是清代李渔所作的戏曲理论专著,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8部,内容较为混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但涉及戏曲理论的只有《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故后人裁篇别出,编辑为《李笠翁曲话》。李渔的戏曲理论以舞台演出实践为基础,因而能够揭示戏曲创作的一般规律。

  他全面广泛地论述了戏曲创作中的诸多问题,对结构、语言、题材等论述尤为精辟。他汲取了《曲律》(明朝戏曲理论专著,王骥德撰)中的理论成果,将戏曲创作实践和自身创作经验相结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高峰,为戏曲理论批评史乃至中国文学批评史树立了里程碑。

《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清代纪昀所著的短篇志怪小说,共24卷。主要搜集了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灵异、因果报应、惩恶扬善等传说故事,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范围遍及全中国。文章通过记述这些小说来折射出当时官场腐败、堕落,进而反对宋儒的空谈理论哲学,并且讽刺道学家的虚伪卑鄙,还旁敲侧击地揭露社会人心贪婪枉法及迷信。作者对下层百姓悲惨境遇的生活表达了深刻的同情与怜悯。在每则故事结尾作者都会点评几句,以平和的语气来评断其故事来龙去脉或其有否通情达理之处,这些评语耐人寻味。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24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随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延玉等)。除《史记》是个人写的通史以外,其他都是断代史,而且大多为官家所编纂。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古今图书汇编》,康熙改为今名,是清朝陈梦蕾(1650—1741)编辑的大型类书。全书共一万卷,目录40卷,分历象、方舆、明论、博物、理学、经济等6个汇编、每编再分若干典,共32典,每典又分若干部,共6117部,一亿七千多万字,引用书目达6000多种。每部资料按分类原则编排,共分十类: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取材繁富,脉络清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类书,被中外学者誉为康熙百科全书。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清朝纪昀、陆锡熊等4000余人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编写,经十年编成。该书是古代最大的官修书之一,也是古代最大的丛书之一,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每部再分类、细目。内容极为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有一定的作用。故称“全书”。《四库全书》可以说是古代文化的一次总结,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在目录学方面,《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价值是古代任何官私书目不能比拟的,其编纂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部备要》

  《四部备要》,丛书名,中华书局1920—1936年陆续编辑排印。这部丛书收书336种,依经、史、子、集四部分类,11305卷。选书以研究古籍常备、常见和带注的为主,有的采用清代学者整理过的本子。本丛书着重于实用——选印较有代表性的校本、注本,可以说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的常备书籍。该书较《四部丛刊》实用,两书可互为补充。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30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因此叫《康熙字典》,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12集,以12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康熙字典》优点有三:收字量大,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我国字数最多的一部字典;以214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除了僻字僻义外,几乎在每字每义下都举了例子,这些例子又几乎全是引自“始见”的古书。

《辞源》

  《辞源》是一部语文性辞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古汉语辞典,也是我国第一部有现代意义的综合辞典,是一部综合性、实用性极强的百科式大型工具书。陆尔奎、傅运森、蔡文森等主编,1915年出版正编,1931年出续编,1939年出合订本。此书突破我国旧辞书的传统,吸收现代辞书的优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共收单字11204个,复词87790个,合计词目98994条。1979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是一部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者的参考书。

《中华大字典》

  《中华大字典》,由陆费逵、欧阳溥存等主编,1914年成书,1915年由中华书局初版。全书收48000多字,按部首分240部排列。此书继承《康熙字典》的字汇,又采录近代的方言和翻译中的新字,体例比《康熙字典》先进。本书特点解释简明,并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该书纠正了《康熙字典》中的2000多处错误,且全书附有各种插图,在注音、释义、印证方面则更简明、合理、有条理性。

《经传释词》

  《经传释词》是一本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编著。该书以经传为主,兼及子史,收周秦两汉典籍中文言虚词160个详加解释,虽以单音虚词为主,但有同义虚词连用的,也偶然随文论及。

《文言虚字》

  《文言虚字》是文言虚词研究著作,吕叔湘著。书中选取最常见的29个文言虚词,广举例句,详加分析,并附有练习。1944年开明书店出版。

《辞海》

  《辞海》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现代大型综合性百科词典,舒新城等人主编,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收单字13955个,语词21724条,百科词目5012条。按部首排列,以字带词,而词又以字数、笔画为序,在引证、释义、体例、收词等方面都较严密。1957年,***倡议重新修汀《辞海》,先后有900多人参加工作,1979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三卷本,1980年出版缩印本。以后,《辞海》不断增补修订,1983年出版了《辞海增补本》,1989年出版了修订后的《辞海》。1999年版《辞海》收单字19485个,收词目122835条。全书篇幅比1989年版增加了约400万字。新增词目大部分是近十年来新出现的词语,如“因特网”、“多媒体”、“转基因动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词源》

  《词源》是一部有影响的词论专著,著者是南宋词人张炎。此书分为制曲、句法、字面、虚、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令曲、杂论等13部分。上卷是音乐论,其论词律尤为详赡;下卷为创作论,所论多为词的形式。主张好词要意趣高远、雅正合律、意境清空,并以所作为论词的最高标准。但是把辛弃疾、刘过的豪放词看作“非雅词”,则反映了著者偏重形式的艺术观点。书中所论词的作法,包含着他个人的创作实践经验,某些论述至今仍有借鉴作用,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词论专著。

《野草》

  《野草》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由《我的失恋》《秋夜》《影的告别》《复仇》《希望》《过客》《死后》《这样的战士等》等23篇散文诗(其中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组成。《野草》贯穿着严肃的自剖和不懈的思想探索。《野草》的内容比较复杂,很多篇章都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作品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艺术特色鲜明,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野草》开辟了现代散文诗创作的先河,奠定了中国现代散文诗创作的基础和里程碑。

《阿Q正传》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发表,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集中塑造了阿Q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作者对阿Q的不幸遭遇寄予深切同情,而对阿Q这一形象所体现的“国人的魂灵”给予了严肃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唤醒农民觉悟、促使他们革命的热烈愿望。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讽刺了当时那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

《女神》

  《女神》是郭沫若写的第一部新诗集,写于1921年,连同序诗共57篇,被列为“创造社丛书”之一。该诗集高举“五四”科学、民主的大旗,对封建旧制进行猛烈的抨击,表现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社会的热烈追求和渴望。诗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女神》想象丰富奇特,抒情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

《子夜》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1933年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写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原名《夕阳》。小说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工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与斗争为主线,反映了当时革命初期中国的社会面貌。作品“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1930年动荡的中国得以全面地表现”。小说着重环境描写,突出人物众多,性格鲜明,语言朴素、细腻、生动,结构严谨,提高了中国文学思想的艺术水平。《子夜》还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产生了极大的国际反响。

《呐喊》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1923年出版,共收录鲁迅在1918-1922年间写的14篇小说。它的出版对“五四”新文学的开创和启发,以及对于几代中国文学作家得培养,都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这部小说主要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作者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判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作者急切地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振雄威。

《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著的纪实散文,写于1925年10月。作品主要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全文以父亲的背影为主题,用极简练的速写笔法,抓住传神的细节,勾勒出一幅淡淡的背影轮廓画,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该作品风格清隽、缜密精致,艺术成就很高,被誉为“最好的散文范本”,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1927年7月初版,原名《旧事重提》。该作品共10篇:《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范爱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作者记述了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生活和读书的经历,生动描绘了老中国的生活画面。作者在回首往事和追怀父亲、保姆、师友之时,无不深具鲜明的爱憎,闪耀着批判现实的锋芒。作品叙述平静朴素中渗着透真挚细腻的情感,文笔简洁洗练但韵味深长,虽是个人回忆,但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在众多的现代散文中,《朝花夕拾》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倪焕之》

  《倪焕之》是叶圣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于1928年11月。主人倪焕之是个殷切追求新鲜事物的青年,把救国的一切希望寄托在教育方面,并真诚期待自己能改变现实,随着自己一次次的碰壁,竟至悲观失望,纵酒痛哭,怀着“什么时候会见到光明”的疑问和希望而死去。作品真实地描述了战争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反映了“五四”、“五卅”这些规模壮阔的革命运动曾经给予当时知识青年的巨大影响。

《春蚕》

  《春蚕》是茅盾写的短篇小说。主要描写蚕农老通宝一家紧张、艰辛的劳作,赢得了春蚕的空前丰收,却反而负债、卖地,落得个“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的结局。作品从一个老农民的视角展示了中国近代农村的衰败史,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1933年被拍成电影,在中国影坛上影响深远。

《蚀》

  《蚀》是茅盾写的长篇小说,由《幻灭》《动摇》《追求》三个独立的中篇组成。其中,1927年9月发表《幻灭》,至1928年6月,先后完成《动摇》和《追求》。小说描绘了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幻灭》主要写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以主人公章静为代表,反映了革命浪潮冲击下某些知识青年共同的特点和命运;《动摇》写的是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的一个小县城的故事,把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与革命者李克作鲜明对比,表现了革命者敏锐果断、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追求》主要意图在于暴露革命高潮期间一些知识分子的病态和迷惘,虽然他们都各有追求,但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最终全部失败。

《雷雨》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也是其处女作,写于1933年,是现代话剧史上的优秀作品之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剧中周、鲁两个家庭8个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及每个人物具体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性格的冲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剧本的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简练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潜台词极为丰富,使该剧的创作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正走向成熟,并把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的巅峰时期。

《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1934年首次出版,小说以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纯净。《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艺术魅力独特,乡土风情生动,从而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边城》被译成40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地区选入大学课本。

《日出》

  《日出》是曹禺作于1935年的话剧剧本。剧本以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中心,以陈的客厅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所,对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社会作了绘声绘色的描写,对剧中李石清、张乔治、潘月亭等活动人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腐败污浊的社会画图,具有纪实性特点,力求写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日出》在在暴露黑暗现实的同时,还展示了某种光明的前景。《日出》的时代性鲜明,历史内容深广,在曹禺剧作中居于领衔地位。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典型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国际声誉的现实主义代表作之一,1936年发表。该作品以20世纪20年代军阀统治下的北京为背景,通过对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城市贫民寻求生活出路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小说集中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祥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的悲剧。小说结构简单,情节跌宕,线索清晰,语言精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骆驼祥子》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了较大影响。

《北京人》

  《北京人》是曹禺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41年,是以“反封建”为主题得又一力作。作品通过曾皓祖孙几代人生存的这个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衰败,逼真地再现了“他们在争抢着寿木”的历史生活图景,同时还透露出明朗乐观的情调。作者在批判现实中的“北京人”的同时,还赞扬了原始猿人的淳朴自然,表现了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北京人》的创作成功,使曹禺的前期话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李有才板话》

  《李有才板话》是赵树理的现代中篇小说,1943年发表。小说围绕着抗战时期改造村政权和减租减息两个中心事件,真实地展开了抗日战争这一时期农民和地主之间尖锐而复杂的斗争。阎家山是一个敌后根据地,恶霸地主阎恒元依然在阎家山作威作福,李有才等人想冲破封建牢笼、求得翻身解放,与地主恶霸展开了曲折复杂的斗争,最终战胜阎恒元。小说热情歌颂了以李有才为代表的农民的斗争精神和革命智慧。作品思想深刻,情节生动曲折,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群众化,富有创造性,对读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小二黑结婚》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现代短篇小说,1943年出版。小说描写的是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的重重束缚,最终结为美满夫妻的故事。热情地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巨大力量,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的重大变化,积极地扶持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

《暴风骤雨》

  《暴风骤雨》是周立波的长篇小说,1948年完成。主要描写了以萧群为队长的土改工作队开进松花江畔元茂屯,发动农民开展对地主韩老六斗争的故事。小说以波澜壮阔的斗争画面,展现了解放区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奋起推翻封建主义,正朝着解放的大道迅速奔跑的革命精神。小说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

《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现代长篇小说的经典名作,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44年至1947年,由《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分组成。小说以抗战时期北平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物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形象地描绘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与反抗斗争,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全书篇幅宏伟,结构匀称,人物描写逼真、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一部感人的现实主义杰作。

《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的长篇小说,1947年出版发行。小说描写了抗战时期从上海到西方一群受到洋化教育的知识分子在情感与名利场上互相倾轧的灰色生活,主要以留学生方鸿渐等一些知识分子在教育、爱情、事业和家庭上的历程为线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西方教育与中国文化的冲突,讽刺和抨击了当时种种社会弊端和人生病态,并着力探讨人生的基本根性、人际间的基本关系和人生的基本意义。《围城》塑造的人物性格现实、典型,心理描写逼真、传神,语言幽默、犀利,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龙须沟》

  《龙须沟》是老舍创作的话剧,写于1951年。龙须沟是解放前北京城里一条有名的臭水沟,该剧主要描写了沟沿上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现了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特别是通过对程疯子、王大妈、娘子、丁四嫂等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的描述,反映了那些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们对新社会的无限热爱和喜悦之情。剧中人物个性鲜明,语言质朴、生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的长篇小说,1952年首次出版,并获斯大林文学奖。小说描写的是1946年华北农村的土地改革斗争,以桑干河边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为背景,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土改中农村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尖锐性,表现了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展现了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踏上了幸福之路的光明前景。小说在思想艺术上有着独特的贡献,成为中国第一部描绘土改斗争的长篇画卷。

《莎菲女士日记》

  《莎菲女士日记》是丁玲的短篇小说,1928年发表于《小说月报》。小说中的主人公莎菲是一个在五四运动浪潮中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与两个男人搅在一起的“新女性”,作品以莎菲与凌吉士的爱情为主线,以她与苇弟的关系为副线,反映了当时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中的苦闷与彷徨。作品采用了日记的形式,有强烈的抒情性,是作者早期的代表作。

《红旗谱》

  《红旗谱》是一部当代长篇小说,由梁斌著,1957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主要是以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为背景,通过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斗争历史,表现了中国农民由自发反抗到有组织斗争的转折过程。整部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人物新鲜活泼,语言朴素生动,是一部反映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运动的壮丽史诗。

《保卫延安》

  《保卫延安》是杜鹏程1954年写的长篇小说。它是中国第一部正面描写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战的历史场景,被誉为“英雄史诗”。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怀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以周大勇为代表的一大批作战指挥员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人民战士英勇的献身精神和高度的阶级自觉性,构成了一幅壮丽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历史画卷,澎湃的激情、浓郁的诗意和深刻的哲理的高度结合,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荷花淀》

  《荷花淀》是孙犁的一部现代短篇小说,1944年发表。小说描写了抗战时期河北省白洋淀地区广大劳动妇女温柔、热情、勇敢的战斗风貌和热爱祖国的壮烈情怀。小说语言质朴、简明、内涵丰富,有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出劳动人民的乐观主义革命精神。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杨沫著的一部长篇小说,1958年出版。主要是以“九·一八”事变至“一二·九”运动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运动为背景,塑造了林道静从个人反抗到走上革命道路爱国学生的艰苦历程以及一些形形色色的知识青年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在阶级斗争、民族矛盾日益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新一代青年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日益成长的过程。《青春之歌》是一曲歌颂党、歌颂革命的赞歌。

《苦菜花》

  《苦菜花》是一部当代长篇小说,冯得英著,1958年出版。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半岛昆嵛山区的王官庄为背景,以仁义嫂及其一家的际遇为中心线索,描写了王官庄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和残酷的斗争事件,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军民亲如一家,在反扫荡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作品在复杂激烈的斗争中表现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和发展,注重故事情节的丰富和紧张,使作品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是曲波写的长篇小说,1957年出版。这是一部反映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运动的壮丽史诗。小说写的是解放战争初期在东北林海雪原,国民党军队主力军重兵压向东北,形成了敌我双方严峻对峙的局面,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谋长少剑波率领小部分人,插入深山密林之中与敌人进行交锋。故事情节惊险紧张,引人入胜,语言生动,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乐章。

《茶馆》

  《茶馆》是老舍1956年完成的话剧,该剧是老舍一系列戏剧创作中的极品,也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本剧以茶馆作为时代的窗口,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反映从清末到抗战胜利近半个世纪,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剧作笔力雄健,气魄宏大,冷嘲热讽之中包含着作者对旧社会的黑暗和冷酷的强烈批判,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的走向。该剧在国内外多次演出,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赞扬。

《白毛女》

  《白毛女》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歌剧作品,由贺敬之、丁毅执笔,1945年创作完成。它取材于20世纪40年代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通过对杨白劳、喜儿父女两代悲惨遭遇的描写,揭示了地主与农民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该作品在中国新歌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等形式。电影《白毛女》是新中国电影探寻民族风格的重要作品,于1951年获第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

《七里香》

  《七里香》是20世纪台湾著名的女作家席慕容的第一首诗,诗人以七里香(因为七里香具有茂密、香气浓厚的特点,所以经常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被提及,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境)为背景,追忆20年前的青春往事。1981年,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出版,非常畅销,在一年之内曾再版7次。

《棋王》

  《棋王》是著名作家阿城写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的处女作,发表于1984年。王一生时小说的主人公,是文革时代被“上山下乡”潮流卷入农村的一名知识青年。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在那个充满火药味的环境中,王一生无视当时的各种“斗争”,而是每天神游在棋盘上。虽然他沉迷于下棋,但因为他出身贫寒,所以深知温饱来之不易,认为“吃”才是最重要的。小说从饮食与下棋两个反面对王一生展开了描写,揭示了这个人物的独特精神、气质与性格。另外,有关王一生独自一个人与九个棋手下盲棋并战胜他们的描写,又使得人物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的葬礼》

  《***的葬礼》是著名作家霍达的优秀长篇小说,创作完成于1987年秋,发表于《长篇小说》季刊,总第17、18期,《中国作家》1987年第6期转载,1988年出版单行本。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家族60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宏观地回顾了中国***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着力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文学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作品视角独特、情感真挚、容量丰厚、内涵深刻、文笔冷峻、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该小说出版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作家、评论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给以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具有民族史诗的品格和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与审美价值。1991年,《***的葬礼》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雪城》

  《雪城》是著名作家梁晓声最好的长篇小说,1988年出版。小说描写的是一代返城知青虽然失落而没有幻灭的历程,既写出了“伤痕”,又表现出了知青们在为生计奔波的逆境中的人情美与人性美。作者深沉凝重地开掘了一代青年走出历史性的灾难之后,心灵中保留着的美好因素,并赋予人物以强烈的英雄气概和人格力量。这些青年相濡以沫、团结互助、百折不挠、顽强进取,为了维护自己纯洁的信念和纯真的爱情不惜付出巨大的牺牲,他们所特有的斗争方式,他们嘲弄邪恶的目光……这一切中,都蕴藏着热烈与真诚,令人崇敬。

《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倾注了毕生精力的长篇小说,1988年出版。小说以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孙少平与孙少安兄弟俩,在平凡的世界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索着人生,反映了普通劳动人民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小说生动记录了农村的巨大变化,展示了人的自尊、自信与自强,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也是他的散文代表,也是中国当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该文写于1989年5月,1990年1月改定。散文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时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以及对命运的感悟。当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龄”突然瘫痪之后,他就坐着轮椅,每天都来到这座古代帝王荒废的祭坛——地坛来,在时空的交叉处思索着历代哲学家都在苦思一生的问题——死与生。该文情感深厚隽永,蕴含着博大而含蓄的哲理,感人至深。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1992年出版,其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作者以其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开创了“文化散文”这一新的创作样式,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道特有的风景。

《秦腔》

  《秦腔》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1997年出版。小说以作者生长的故乡棣花街为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20年来的演变以及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巨大而深刻的改变,所以被称为“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小说是以“疯子”引生的视角来叙述的。清风街上有两个大户人家:白家和夏家,白家早已衰败,因此夏家家族的变迁演便成了清风街、陕西乃至中国农村的象征。书中写到了中国农村生活20年来变化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为什么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农民怎样一步步地从土地上消失等等,同时也加入了作者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农村各种新情况的思考与关注。在小说发生的那个地方,逢年过节,吼唱秦腔是秦人表达快乐、倾吐悲酸的最佳方式。作者借用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的秦腔,赋予它成为小说中一种民间文化载体的意义,同时利用这一传统文化的表征,讲述了农村宿命般走向衰败萧瑟的必然,讲述作者对故乡这块碑的挚诚。2008年,《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文学人物

孟姜女

  孟姜女是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人物。秦始皇时,她的丈夫被迫修筑长城,死于边疆。她为送寒衣万里寻夫,得知丈夫已死,便在长城脚下痛哭。她哭倒长城后,投海而死,是一个忠于爱情、反抗暴政的妇女形象。孟姜女的故事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

花木兰

  花木兰是乐府民歌《木兰诗》中的人物形象。花木兰勤劳善良,当外敌入侵时,她为了替父从军,女扮男妆而征战沙场,凯旋归来后却不愿做官受赏,而是选择回到家乡。通过对花木兰这一英雄形象,赞颂了中华民族传统女性孝敬老人,报国尽忠的高尚情操。人物看似传奇,实际上却深刻地表现了“忠孝”的意义,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最好例证。花木兰的故事可以说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壮的诗。她的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做出了壮举。花木兰的形象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她的事迹被多种样式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尤其是多次重拍电影、电视剧,甚至影响到了全世界。

佘太君

  佘太君,“杨家将”故事里的人物,杨令公杨继业(原型为北宋大将杨业)的妻子,精通韬略,深明大义。全家热爱国家、忠于国家,她的八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先后为国牺牲。西夏入侵时,她百岁挂帅,率领杨家十二寡妇征西,体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古典巾帼英雄的伟大形象。

穆桂英

  穆桂英是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是“杨门女将”的杰出人物,机制勇敢、文武双全,自招杨宗保为婿与,杨家将一起征战沙场、保卫国家,她战术高超,曾大破天门阵,战功卓著被封为“浑天侯”,50岁后又挂帅出征,是我国古代巾帼英雄的典型人物。

秦香莲

  秦香莲是古代戏剧中的人物。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考中状元,被招为了驸马。由于家乡灾荒,秦香莲带着儿女进京寻夫,但陈世美却反目成仇,派韩琦追杀秦香莲。但最终韩琦放走了香莲母子,秦香莲来到包拯面前状告陈世美“杀妻灭子”,陈世美受到了严厉的惩罚。秦香莲这一形象体现了旧社会妇女的不幸和反抗精神。

曹操

  曹操,《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人不同,是个残暴、阴险、虚伪、狡诈而又有雄才大略的奸臣,是集中了反动统治阶级种种丑恶本性的野心家 、阴谋家的典型。“白脸曹操”也成为奸臣的代名词。

诸葛亮

  诸葛亮,《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在同曹操、周瑜、司马懿、孟获的斗争中,在各种战役和复杂的局面中,诸葛亮都表现出了种种优秀的品质和过人的智慧。他是古典文学中最辉煌的典型形象之一。

关羽

   关羽,《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桃园三结义排行老二,是勇武和义气的化身。他因杀死权贵而逃难江湖,桃园三结义后对刘备忠诚不渝,在历次战争中都表现出了英勇的精神。但他也有缺点,就是刚愎傲慢,最后因败走麦城而死。在《三国演义》中,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等一直广为流传。

张飞

   张飞,《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桃园三结义排行老三,是一个勇猛、坦率、刚直的武将。通过怒鞭督邮、长坂坡等故事,突出表现了他的叛逆性格和英雄气概。但他为人粗暴急躁,最终被叛将杀害。他和关羽一样勇猛善战,千百年来备受百姓敬仰。

周瑜

   周瑜,《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东吴水军都督,英俊儒雅,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但是由于他太好胜,心胸狭窄,最后被诸葛亮三气而死。

宋江

  宋江,《水浒传》中的头号人物,绰号及时雨。其文学形象立体、复杂,也最有艺术魅力。宋江原为山东郓城一名小吏,因晁盖等黄泥冈劫生辰纲事发,宋江通知晁盖。不料被其妾阎婆惜得知,宋江将其怒杀,发配江州,与李逵相识,上梁山,坐了副头领。后晁盖中毒箭死亡,遂坐上头把交椅。自此,梁山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好汉一百单八将又相继打败童贯高俅并活捉高太尉,梁山也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宋江率众为朝廷招安,随后又成功讨伐了王庆田虎,但在讨伐方腊起义军的过程中,梁山好汉死伤过半,虽最终生擒方腊,但宋江本人却被所赐御酒毒死。

李逵

  李逵,《水浒传》中的人物,江湖人称“黑旋风”,梁山好汉位列22位,梁山步军第五位头领。李逵形象最鲁莽,但又具有农民的淳朴的品质,性格暴烈,对正义事业和朋友很忠诚,是反抗性最强的一位农民英雄;他立场坚定,反对招安。想要攻占朝廷为宋江夺得皇位,但遭宋江阻止。李逵受招安后被封为镇江润州都统制。宋江怕自己死后李逵聚众造反,怕坏了梁山泊的忠义名声,便让李逵和自己一起喝毒酒而死。

鲁智深

  鲁智深,《水浒传》中的人物,原名鲁达,又名鲁提辖。出家后法名智深,绰号***。位列梁山好汉第13位,十员步军头领第一名。他为人豪爽刚直,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粗中有细。他仇恨黑暗势力,反抗到底,不屈不挠,是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水浒英雄人物之一。

武松

  武松,称号“行者”,又名武二郎,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位列梁山好汉第14位。其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是一个下层侠士,是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因在景阳冈打死猛虎,和醉打蒋门神而闻名天下。打死蒋门神后武松投奔二龙山做了“义军”头领,后三山打青州时归依梁山。参加义军后,他南征北战,反对招安,是最出色的梁山好汉之一。

贾宝玉

  贾宝玉,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心人物。他自幼在女儿堆里成长,喜欢和女孩儿呆在一起,与林黛玉是世间少有的纯洁之爱。他很讨厌自己生为男儿身,因为他看到老爷少爷那样腐朽、无能,而且污秽不堪,反而觉得自己若为女儿身才会很纯洁。他的性格核心是平等相处,尊重个性,认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意志不被约束的生活。在他认为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几种划分。他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爱情,是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典型形象。

林黛玉

  林黛玉,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中心人物。她拥有西施的清瘦之美,绝世的容貌,但这些美又与黛玉的迷离、柔弱、病态相互交融,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黛玉的美,让人产生心疼和怜爱,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诗人的气质。她虽然寄人篱下,却蔑视阿谀逢迎、虚伪自私的丑恶势力,始终保持纯洁的心灵。地位和处境铸成她多愁善感、忧郁猜疑的性格。她和宝玉是志同道合,真心相爱,但却被王夫人等人残忍扼杀,最后只能泪尽而逝,留下千古遗愿。她是封建社会叛逆女性的形象。

王熙凤

  王熙凤,《红楼梦》中人物,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四大家族中首屈一指的“末世之才”,是贾府的实际的当权派。她虽然相貌娇艳,但却内心狠毒,机关算尽,直接死在她手上的人命就有好几条。王熙凤虽然劣迹斑斑,罪恶累累,但她的聪明才智也不能否认。她是一个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艺术的形象,是《红楼梦》中最出色的反面形象之一。

窦娥

  窦娥是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窦娥冤》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勤劳、政治、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形象。

范进

  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人物,是一个热衷科举,却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将青春年华全部耗在了科举上,把功名利禄当做唯一的目标,几十年屡试不中,却不愿从事劳动来维持生计,他的灵魂完全被腐朽的科举制度给锁住了。范进最终中举,中举后虽然各方面都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也加入了封建统治阶级,同样欺压百姓。通过对比手法形象地展现他中举前后的变化,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阿Q

  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受了屈辱,反而自我安慰自己是“胜利者”,是“精神胜利者”的典型人物。这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不是人普遍的一种弱点,也不是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精神状态,而是小生产者的病态心理,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民族耻辱的印记很深。鲁迅正是在对历史传统与生活整体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才创造出了“我的阿Q”或通常所谓“阿Q精神”。

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人物,是当时社会妇女被封建礼教制度摧残后的典型形象。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中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但却因不觉悟而屡遭不幸,走投无路,最后悲惨的在地主阶级的欢天喜地的“祝福”中死去。

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短篇小说《呐喊》中的人物,是一位生活于社会底层,一生穷困潦倒,却又穷酸,最终被旧社会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副被摧残的个性特征和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下层读书人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这篇小说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旧中国不公平社会的深刻批判,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无限感叹。

喜儿

  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作者通过对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的刻画展现了旧中国广大农民,特别是妇女的苦难生活,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地主阶级的罪恶,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为农民翻身解放指出了光明的道路。而喜儿的顽强反抗精神,则充分表现了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不挠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愿望。

唐僧

  唐僧,《西游记》中的主人公,法名玄奘。唐僧身材高大,性情温和、举止文雅,佛经造诣很高。他不怕苦难,西行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始终不忘初心,并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白龙马的保护下,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回真经。

孙悟空

  孙悟空,法号行者,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大徒弟,号称齐天大圣,会72变。他曾大闹天宫,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打败十万天兵天将,狂傲的他又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他也终成正果,被如来佛祖封为斗战胜佛。他是一个不畏权贵和小人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形象,但同时又是一个嫉恶如仇、敢于斗争、不屈不挠的战士。他具有朴实、天真、忠诚、乐观、机智、风趣等许多优秀品质,是广大人民喜爱的理想化的神奇英雄。

猪八戒

  猪八戒,法号悟能,是《西游记》中唐僧的二徒弟。唐僧西去取经路过高老庄,孙悟空将猪八戒收服,一同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取回真经最终修成正果,被如来佛祖封为“净坛使者”。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典型人物。在他身上既有吃苦耐劳、憨厚率直的品质又有贪婪自私的本性,同时还有猪的外形和神的本领,作者把人性、神性、猪性完美结合在了一起。

姜子牙

  姜子牙,《封神演义》中的人物。80岁时在渭水钓鱼,被周文王聘请,帮助武王伐纣。他足智多谋,灭殷兴周后,奉命发榜封神。世称姜太公。

哪吒

  哪吒,《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英武善战的少年,神通广大,可以变化为三头六臂,足蹬风火轮,手使一柄金枪,项戴乾坤圈,善用斩妖剑、砍妖刀、绣球儿等六件法宝,具有新生的活力和叛逆精神。他闹海斩龙之后,毅然剖腹偿命。后来,他帮助姜子牙灭纣,屡立战功,是公认的少年小英雄。

   

              中国作品之最

最早的字典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本书是东汉许慎所撰,共分14卷(加上序目15卷),收单字9353个,异体字1163个,共解说10516个字。本书首创“部首编排法”,按文字形体和偏旁构造,分列540个部首。字体以小篆为主,每字的编排是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本书从创稿到定稿历时22年,对我国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此书在流传中被改动较多,现在版本是由宋朝徐铉校定的,分上、下两部分,共30卷,称为“大徐本”。

最早的词典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其中“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标准语言。此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它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共19篇。《尔雅》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我国语言学史和词书史上都有显著的地位。《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被列入十三经之中。

最早的兵书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书,又名《孙子》,是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所著。全书共13篇,主要对如何估算战事胜负,制订作战计划,判断作战地势、整理战略战术、分析作战环境,鼓舞士兵士气等做详细的介绍。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哲理性强,逻辑缜密严谨,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致使历代兵学家和军事家都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现今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广为流传。

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原名为《诗》或《诗三百》,后因儒家学者把《诗》当做经典,故尊称为《诗经》。《诗经》中的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土风、风谣,即各地方的民歌民谣,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是祭祀乐歌,一般用于宫廷宗庙内祭祀祖先和赞颂神明,现存共40篇。

  《诗经》中的诗歌,包括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祈祷、**、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等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最早的文选

  《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萧统和文人们共同编选。此选录入了自先秦至梁800年间的130位作家的重要文学作品,其中诗、文、辞赋等38类,共700余篇。其内容广博,反映了各种文体的发展轮廓,是一部重要的文学资料。《昭明文选》历来受到不同时代文人学者的重视,甚至是当时科举者的必读书,在封建社会起到了文学教科书的作用。

最早的笔记体小说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笔记体小说,是南宋文学家刘义庆组织一些文人编写的,之后由刘峻作注。该书原名《世说》,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后改称《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刘峻的注本分为10卷,今传本皆作3卷,分为德行、言语等36门,记述了自汉末到刘宋时名人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是写一些人物评论、谈玄说妙、机智应对的故事。书中有很多故事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一往情深、口若悬河等。全书语言清淡诙谐,不仅反映了当时贵族的思想风貌,而且还保存了社会、政治、文学、语言等方面的史料,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也是我国最早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最早的语录体著作

  《论语》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是孔子的弟子与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的一本书,大约编订于战国初期。此书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文学、教育、**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全书共20篇,598章,其中大部分篇章是记录孔子的言论,个别篇幅是记录孔子日常生活的琐事。它通过重点记录孔子的言行,来阐述做人的道理,其人生智慧耐人寻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磨灭的文学价值。

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列“二十四史”之首。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著。全书共130篇,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3000年期间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其中对战国和秦汉的历史记载尤其详细。开创了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体系完整,是第一个把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通过人物描写来较全面和深刻地总结历史,反映社会面貌的伟大历史巨著。所以,它自问世以来,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留给后世无穷的启迪和深远的影响。最初,《史记》没有固定书名,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经过孔子整理和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200多年的历史。书中的文字虽然精练,事件的记载也很简略,但有关诸侯攻伐、盟会、篡权及祭祀等都有记载。特别突出的是,它所记载的鲁国12代的世代年限,完全正确;所记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这足以证明《春秋》是一部史料信度和价值都很高的历史著作。

最早的断代史史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这部史学巨著有记叙西汉帝王事迹的“纪”12篇,各类人物生平及少数民族、外国情况的“传”70篇,专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和各种社会现象的“志”10篇,“表”8篇,共100篇,80万字,内容无比详尽。《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为“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汉书》开创了断代为史和整齐纪传史的编纂体例,资料丰富,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等,对现代史学研究具有重大贡献。

最早的国别史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史书。它以国分类,记述了从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500年间的历史,着重以记述各国贵族的言论,通过不同风格和特色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运,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它的写作以纪实为主,注重客观描写,语言真实、生动、精练,在历史散文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北魏的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业专著。它由序、杂说和正文3大部分组成,正文共92篇,分10卷。全书介绍了农作物的栽培方法,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酿造,以至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被成为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不仅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而且其中有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对我国农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编成于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此书在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主要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因此,《黄帝内经》成为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为以后的中医学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最早的茶书

  《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由唐朝陆羽著。此书共分上、中、下3卷,包括茶的起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均作了详细记录。《茶经》的问世,不仅使“茶”提升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也开创了我国以“茶”著书的先河。千百年来,后人不断以此《茶经》为范本,续写了一本本茶经新篇,为我国甚至是世界的茶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早的白话文小说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短篇小说,写于1918年4月,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它是以13则“日记体”的形式,记叙了“迫害狂”患者即“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通过“狂人”的“谵言”,大胆而巧妙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透漏出对未来社会的希望和憧憬。后来,该作品被编入小说集《呐喊》。

最早的大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明朝永乐年间完成的一部大型类书,也是我国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它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至明朝的古书典籍8000余种,其中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医药、戏剧、农艺等方面的书籍。全书共有22877卷,3.7亿万字,前后共有数千人参与编写,用了5年时间,编辑规模之大,内容之浩繁,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属罕见。《永乐大典》的重要价值是,它所收录的书籍一字不差,全部按照原著整部、整篇、整段地分别编入,因此完好地保存了许多宋元以前散失的古典文献,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最早的神话集

   《山海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文化典籍,也是我国最早的神话集,涉及古代的民族、山川、物产、神话、宗教和医药等各个领域,内容庞杂神奇。它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共18卷,分《山经》和《海经》两大类。《山经》有南山、西山、北山、东山、中山五经;《海经》分为两组,一组为《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一组为《大荒四经》与《海内经》。书中特别是对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草的描述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其中“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也是千百流传。

  该书表现了中国本土神话的独特魅力,极具观赏性,堪称史前时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也是我国最早的神话集。不仅如此,《山海经》还为我们了解春秋至西汉以后的地理、历史、民族、神话、宗教、动植物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价值。

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说集

  《搜神记》是由东晋史学家干宝写的,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故事的小说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的原本已散佚,今本由后人编辑增益而成,共20卷,有大小故事454个。其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内容多记录神灵怪异之事,也有部分是民间传说,其中《干将莫邪》《吴王小女》《董永》等故事,流传至今。《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很多传奇故事和神话戏,及后世的许多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

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壁”,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该作品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属安徽)的一桩婚姻悲剧故事,主人公刘兰芝和焦仲卿夫妇两人为忠贞爱情,反抗压迫,最终殉情而死。它揭露了封建官僚的黑暗,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映了人民对爱情婚姻自由忠诚的向往。

  《孔雀东南飞》情节波澜曲折,跌宕起伏,结构完整、紧凑细密,是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也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中一个典范。

最早的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

  《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由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撰写的,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和批评论四部分。内容丰富,见解卓越,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写作上的各种问题,探讨了创作和批评的原则与方法。该书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份十分宝贵的遗产,对后世影响深远。

最早的文学批评专著

  《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批评专著,魏文帝曹丕著。该论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批评当时评众多文人的相同陋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二部分评论当时文人的才力及不足,分析了不同的文体要用不同的写作要求;第三部分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说明作品的风格决定于作家的气质和个性;第四部分论述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典论·论文》的出现,提高了文学的社会地位,推动了文学的繁荣发展,对后人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影响。

最早的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

  《诗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朝齐梁时期文学批评家钟嵘著。它把从汉到梁122位作者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对每位作家的作品都给予评论。梁钟嵘认为,诗歌自然和谐的标准必须具有充实的内容和华美的文采,要耐人寻味,这才是诗歌的最高境界。他反对贵族文坛的诗歌专事用典,一味地追求声律,违反了自然的和谐。他的诗歌主张对后世诗文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最早的科普作品

  《梦溪笔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普作品,北宋科学家沈括著。该作品包括三部分《笔谈》《补笔谈》和《续笔谈》,共26卷,列有条文约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工、地理、生物、医学、气象、地质、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等,记述了我国很多技术成就,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书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最早的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是我国最早的长篇讽刺小说,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著,全书共54回,由许多独立的故事组成,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重点抨击科举制度,叙述士人的种种丑态,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语言准确、生动、洗练,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景物描写优美细腻,讽刺手法出色,在艺术上获得了巨大成功。该书是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

最早的韵书

  《切韵》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隋朝音韵学家陆法言著。成书于601年,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切韵》原书已失传,现在看到的是唐人的抄本原书的片断和一些增订本。《切韵》开创了韵书修撰的体例,从隋唐至今一直沿用不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该书可追上古汉语,下启唐宋汉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又因为《切韵》代表了中国研究语音的规则标准,所以它成为汉语音韵学的第一经典,掌握《切韵》音系是了解和研究语音史的基础。

最早的药典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原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原书早已经遗失,现行本是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全书分3卷,载药365种,对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其功能主治描述得十分准确。一直到现在,它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是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最早的笑话专著

  《笑林》是我国最早的笑话专书,三国时魏人邯郸淳编撰。所说都是一些古今诙谐而有趣的故事,颇令人发笑。此书到宋代已经佚失,其中的一些笑话现散存于《艺文类聚》《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书中。它所收集的内容反映了一些人情世态,讽刺了悖谬的言行,生动有趣,被后代人广为流传。后世许多消笑话书的故事内容,很多都是从《笑林》中辗转摘抄而来的。

最早的历史评论著作

  《史通》是我国最早的历史评论专著,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撰写,共20卷,内篇和外篇各10卷,内篇39篇,外篇13篇,计52篇。著作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关于史学源流及史官制度,第二是关于历史编纂学,第三是关于历史文献学。《史通》对我国古代史学作出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成为唐代以前我国史论的集大成。该书是一部价值很高的史学理论著作,也是一部光辉而全面的史评专著。

最早的图书分类总目录

  《七略》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总目录,汉代官府藏书目录,由汉代目录学家刘歆编成。全书分为七大类: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其中辑略是写在六略之前的一篇概括性的学术简史,所以《七略》实际上分为六大类。《七略》著录图书603家,13219卷,对后来的图书分类学、目录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最早的古代制度史

  《通典》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政书,唐朝史学家杜佑撰。全书200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门,记载了上起远古时期,下至唐代天宝末年,唐肃宗、代宗以后的史实,基本包括了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方面,表述了自己对封建政治、经济的一系列看法,阐发了他进步的历史思想。该书反映了中华文明从落后走向进步的历程。它是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百科全书,为中国典制文化专史的首创之作,对后世史书编纂影响巨大。

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654

  《乐记》是《礼记》49篇中的一篇,11个子篇(原书共23篇,后散失12篇)。其成书年代与作者有两种说法,一是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二是汉代儒生采用先秦诸家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该书内容相当丰富,主要包括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能和音乐的美感认识。该书是我国奴隶制时代艺术发展在理论上的总结,提出了比较系统的音乐美学理论,对两多千年来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流派、并称、特称

风骚

   “风”本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本指《楚辞》中的《离骚》,后来以此概指《诗经》和《楚辞》,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也比喻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也用为诗歌的总代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们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屈宋

   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骚体(也称“楚辞体”)的开创者和代表作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宋玉(前290—前223),又名子渊,湖北宜城人(一说归州人)。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是继屈原之后的浪漫主义楚辞大家,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枚马

   枚马,汉代辞赋家枚乘和司马相如的并称。《文心雕龙·诠赋》:“汉初辞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同其风,王扬骋其势。”枚乘的《七发》是散体大赋正式定型的标志,在思想内容上,枚辞开创了“讽一而劝百”的先河。“枚、马”赋在内容、风格上颇有相似之处。他们的内容多描写帝王田猎、声色犬马及宫苑建筑,都在一定程度上寄寓了讽谏之意。但司马相如赋气势更宏大,词采更富丽。

两司马

   两司马,指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两人在文学史上都很有影响,后人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之称。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四川成都人,汉时文学家。司马相如善鼓琴,其所用琴名为“绿绮”,是传说中最优秀的琴之一。司马迁(前135—前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史记》。

班马

   班马又称“马班”。班马是汉代的两位著名历史学家的简称,“班”指班固,“马”指司马迁。司马迁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班固写有断代史《汉书》,这两部著作是“前四史”之一。班马的创作对我国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曹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尤其是曹操、曹植,诗风遒劲,慷慨悲壮,集中体现了“建安风骨”,对当时的文坛影响很大,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东汉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他们均能诗善文,作品多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具有慷慨悲凉的风格,也是“建安风骨”的重要代表,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河北邯郸临漳)中,又号“邺中七子”。

建安文学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这个时期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七位诗人——建安七子也大都死于建安年间,故称这个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7位名士的合称,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阮籍之侄)。7人常聚在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 ,文章颇负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之作。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曾拜欧阳修为师)。因明代茅坤编辑《唐宋八大家文钞》收录其作品而得名。

苏门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门下的学生很多,其中他最欣赏的就是黄、秦、晁、张四人,也是最早加以宣扬的。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作品内容多写抒情,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调婉约清丽,辞情兼胜。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是元代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四位著名剧作家的并称。

李杜

  李杜分为“大李杜”和“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唐代诗人,有“诗圣”之称。“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韩柳

  韩柳是中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韩柳并称,始于宋初。韩柳并称,指古文而言。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韩孟

  韩孟是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并称。韩孟是“元和体”中以“奇诡”和“矫激”著称的两家。

元白

  元白是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但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稍逊于白。对元白的评价,历来有扬有抑。

三李

  唐代“三李”是指李白、李贺、李商隐三位诗人。他们分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三个阶段,他们的诗以浪漫主义为主,大都遣词精炼,色彩绚丽,结构谨严,声调铿锵。

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陶渊明与谢灵运是我国田园、山水诗的开创者,陶诗多咏田园,谢诗模范山水,对后世诗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唐朝开国之后,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的诗作也随之兴盛起来,诗人们以歌赞祖国山川壮丽抒发壮志豪情,以描写田园闲适静美表现社会和平安定。因而在盛唐时代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篇,并形成一个影响很大的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等,在我国诗坛上具有重大影响。

边塞诗派

  唐代边塞诗人大多有边塞生活经历,故诗作多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征戍生活,擅长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绝的体裁。他们的作品主要表现表达请缨杀敌、报国立功的豪情;描写了边塞艰苦生活,缭绕不尽乡思边愁;揭露军中矛盾,以及表现塞外奇异风情和民族融合。唐开元、天宝年间逐渐形成边塞诗派又称高岑诗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吕本中、陈师道、洪炎、僧祖可、徐俯、潘大观、高荷等20多人。

豪放派

  豪放派是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到了南宋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一直沿用至今。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重要作家还有张元幹、张孝祥、陈亮等。

婉约派

  婉约派是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婉转柔美,逐渐形成了婉约派。婉约词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作家有周邦彦、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延相七位文学家并成为“前七子”,明代复古主义流派之一。

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李攀龙、王世贞、谢臻、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七位文学家并成为“后七子”,明代又一复古文学流派。

公安派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反对前后七子复古主义文学的一大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中道。这一派作者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

桐城派

   桐城派 ,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系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为桐城派。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作家多、分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在文学史上很罕见。

一祖三宗

  由于黄庭坚代表的江西诗派的巨大影响。到了宋朝末年,文学家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于是便出现了“一祖三宗”之说。

现代评论派

  现代评论派是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派别,因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在1924年创办《现代评论》周刊而得名。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虽然标榜“自由主义”,但是其思想确实维护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于1928年停刊。

新月派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出现于1928年,是代表着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胡适、梁实秋等,主张英美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政治主张,攻击左翼文艺运动。他们中间多数是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者和民主个人主义者,政治态度不一致,后来的发展道路也不同。1933年,该派别因《新月》终刊而结束。

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是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所创作的作品大众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也称白洋淀派。该派的名称由来是源于白洋淀和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该派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乐府双璧

  “乐府双璧”指的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这两首叙事长诗,以其震撼人心的英雄故事和强烈的反抗精神,以及深广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成为我国诗歌宝库中一双放射奇光异彩的宝石,被称为“乐府双璧”,备受后人喜爱。

史学双璧

  史学双璧指的是东汉史学家司马迁所撰的《史记》和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马光所撰的《资治通鉴》,这两部作品在中国浩瀚的史学著作中,如同突兀的双峰。

宁都三魏

  宁都三魏指的是江西宁都的清初散文家魏祥、魏禧、魏礼三人,其中魏禧比较著名。

岭南三家

  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三人是清初广东人,在创作上亦互相推崇,同享盛誉,世称“岭南三家”。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指的是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简称《左传》,《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也称《春秋谷梁传》。

柳氏三绝

  宋代柳永和兄弟三复、三接都很有名,其中柳永三变初名,以填词成名。所以对兄弟三人称为“柳氏三绝”。

桐城三祖

  桐城三祖指的是方苞、刘大櫆、姚鼐,因为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是“桐城派”的创始人,所以他们三人则被尊为“桐城三祖”。

清初三大儒

  清初三大儒指的是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江左三大家

  江左三大家指的是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因他们都是江东诗人,故名。

三吏三别

  三里三别指的是唐朝诗人杜甫的六首诗。三吏是《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三戒

  三戒指的是唐代柳宗元《三戒》,里面有三个寓言故事《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

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指的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在永州时描写山水游记的散文,包括《永州八记》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城山记》。

古代小说四大名著

  古代小说四大名著指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四部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大地位。

近代四大谴责小说

  近代四大谴责小说指的是清朝末年的作品,分别是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

民间四大传说

  民间四大传说分别是《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三百千

  我国古代传统启蒙经典《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古人必读的具有强大教育意义的启蒙读物。

元嘉三大家

  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南朝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他们多写山川景物、讲究词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

  

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我国出现较早的新文学社团,该社团成立于1921年,会址在北京。由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周作人等人发起,会员有170余人。他们宣扬“五四”精神,提倡现实主义文学,反对旧文学。在文艺批评和外国文学翻译等方面做了巨大贡献。编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文学研究会丛书》等。1932年,该社团因《小说月报》停刊而解散。

创造社

   创造社是1921年7月由郭沫若、郁达夫、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现代文学团体,具有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该社团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该社创办的刊物有《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文化批判》《流沙》等。1929年,该社团解散。

语丝社

  该社团因周刊《语丝》而得名,1924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语丝》刊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该社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内容上主张“任意而谈、斥旧促新”艺术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1930年,该社团因《语丝》停刊而解散。

未名社

  该社团成立于1925年,社址在北京。由鲁迅发起,另有成员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6人。先与“狂飙社”合作主办刊物《莽原》周刊和半月刊,后独办《未名》半月刊,出版《未名丛刊》《《未名新集》《乌合丛书》。1931年,因经济困难和思想分歧,鲁迅退出该社,1933年该社团解散。

太阳社

  该社团成立于1927年,会址上海,是现代文学社团。发起人为蒋光慈、孟超等人。主要成员有林伯修(杜国庠)、夏衍、顾仲起、楼适夷、殷夫、冯宪章、圣悦(李平心)、童长荣等。该社团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主办刊物有《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新流月报》《拓荒者》等。在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坛上,该社团产生了重要影响。1929年该社团解散,1930年春,全部成员加入左联。

朝花社

  该社团成立于1928年,会址在上海,有鲁迅发起和领导,主要成员有鲁迅、柔石、崔真吾等,主办刊物《版画》,曾出版《朝华旬刊》。另外,该社团致力于介绍外国文艺,特别是北欧、东欧的文学和版画。1930年5月,因经济原因解散。

左联

  “左联”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现代文艺团体,1930年在上海成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学界组织。主要成员有鲁迅、田汉、郁达夫、蒋光慈等,该社团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宣传无产阶级文艺理论,批判了各种错误文学倾向,对培养文艺新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该社团对团结进步作家、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反围剿以及推进革命文学也起到了重大作用。主办刊物有《萌芽月刊》《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前哨》《北斗》《十字街头》等。1936年,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社团自动解散。

学衡派

  学衡派是复古派文学社团,1922年成立于南京,因刊物《学衡》而得名。主要成员有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标榜 “学贯中西”,只不过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的封建复古派。他们极力抵制以白话代文言,反对新文化运动。1933年因《学衡》停刊而解散。

甲寅派

  甲寅派是复古派文学社团,因杂志《甲寅》而得名。该派实际上是文化保守主义流派。核心人物章士钊,主张复古而反对新文化运动,极力维护反动军阀统治。后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

同光体

  同光体是中国近代学古诗派之一,同光指清代同治、光绪两个年号。开创于光绪九年(1883)至十二年(1886)间,成员有郑孝胥、陈衍、沈曾植、陈三立。同光体诗人的诗,早期主张变法图强、反对外国侵略的较好内容,而较多的则是写个人身世、山水咏物。清朝灭亡以后,大都表现复辟思想。民国初年,同光体诗风又侵入了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掀起了一场赞成者与反对者的斗争。1937年,同光体诗派宣告终结。

春柳社

  春柳社是中国戏剧团体,成立于1906年的日本东京,由中国留学生李叔同创办,主要成员有欧阳予倩、吴我尊、陆镜等人。春柳社的戏剧活动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春柳包括1907—1909年在日本东京的演出活动。影响较大的是《黑奴吁天录》和4幕话剧《热血》,后期春柳在1912—1915年,以上海为基地,作巡回演出,剧目有《家庭恩怨记》《不如归》等,对新剧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915年陆镜若去世,新剧同志会也随之解体。

南社

  南社是辛亥革命前后期的著名文学团体,成立于1909年,社址苏州虎丘张国维祠。发起人为同盟会成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该社发展阶段经历了反清阶段、反袁阶段、解体阶段、另建阶段四个阶段。主办刊物《南社》《白门悲秋集》《南社小说集》等,新南社成立后主办《新南社社刊》《南社湘集》等。1923年解体,以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前后延续30余年。

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主要成员有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4人,是现代文学社团。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青少年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风格单纯、清新、质朴。曾办刊物《支那二月》,诗集《湖畔》《春的歌集》《蕙的风》《寂寞的国》等。五卅运动发生后,该社解散。

浅草社

  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由林如稷发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发表的作品多以揭露黑暗,追求光明美好新生活为主题,具有鲜明的进步倾向。鲁迅曾评价它“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1925年因林如稷出国,该诗社解散。

沉钟社

  沉钟社1925年成立于北京,因周刊《沉钟》得名,主要成员是原浅草社的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沉钟》于1925年10月10日创刊,1934年2月28日出版34期后停刊。另出版冯至诗集《昨日之歌》、陈翔鹤小说集《不安定的灵魂》、陈炜谟小说集《炉边》、杨晦戏剧集《除夕及其他》、郝荫潭长篇小说《逸路》等。一般认为,浅草社是沉钟社的前身,因为两个团体的旨趣和追求是一致的。

狂飙社

  狂飙社成立于1926年,由鲁迅和高长虹组织成立,主要成员有高歌、向培良、黄鹏基、高远征、郑效洵等,并创办刊物《狂飙周刊》。其狂飙宗旨是:“我们尊崇科学,尊崇艺术……我们要为科学艺术二战。”1928年冬,因该社成员思想和文学主张不同而解散。

泥土社

  该社是1947年由北平师范大学学生李象文、叶迈、岳海、叶遥等在教授丁易、焦菊隐的帮助下成立的,叶迈担任社长。他们中多数是中共地下党员和民盟盟员。1947年创办《泥土》杂志,后形势恶化,部分成员转移至解放区或其他城市,流下来的成员又吸收了刘怀谷和刘天文等参与编辑工作。因朱怀谷和胡风的关系,《泥土》在第4期开始刊登七月派的大量作品。因为泥土和七月派的关系,多认为泥土是七月派的支流。1948年4月9日,北平发生“四九血案”,泥土社主要负责人被捕,多数成员遭通缉,随后《泥土》停刊,继而该社解散。

文体知识

小说

  小说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体裁之一。它通过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描绘具体环境、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通常能够反映出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被称为现实生活的“百科全书”。从题材分,有历史小说、神话小说、现实小说,从内容分,有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等;从篇幅分,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等。

散文

  散文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体裁之一。其特点主要是:篇幅短小,形式自由,题材广泛,不需要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受韵律约束,形散而神不散,既可以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也可以四者兼用;既能截取某些片段反映社会生活,又能创造优美的艺术境界。按其功能不同,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游记散文等。

戏剧

  戏剧是一种文学体裁,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一般指戏剧剧本,又称“脚本”。主要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在舞台上达到叙事的目的,因为其特征是舞台性,带有局限性,所以要求戏剧的人物,情节,场面要高度集中。其另一个特点是依靠戏剧冲突、人物之间的矛盾来推动剧情发展,进而达到揭示生活本质的目的。

  戏剧有不同的分类:从表演方式分,可以分为话剧(如《龙须沟》)、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从结构上分,可以分为独幕剧(如《兄妹开荒》)、多幕剧(如《雷雨》);从题材上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如《海瑞罢官》)、现代剧(如《雷雨》);从矛盾冲突的性质分,可以分为悲剧(如《雷雨》)、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即悲喜剧,如《白毛女》。

诗歌

  诗歌是一种古老的以情为主的文学体裁,产生于劳动之中。诗歌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并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用高度抒情的方式来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具有想象丰富、饱含感情、音韵和谐的特点。诗歌按语言格律不同,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内容和表达方法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时代发展,可分为古体诗、今体诗(近体诗)、新诗;按创作方式不同,可以分文人诗、民间诗;与其他体裁结合,又可以分为散文诗、寓言诗等。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史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具有“报告”和“文学”特点的散文体裁,是速写、特写、文艺通讯的总称,是能够及时地反映现实中有意义和打动人心的新事件。其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和真实性,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该文体产生于西方,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我国,近年来日趋完善、成熟,在当代文坛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夏衍的《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就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萌芽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是个比较年轻的文学门类。该文学要主题明确突出,形象具体鲜明,结构单纯,情节有趣,想象丰富,还要使其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都尽可能适合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而且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儿童文学又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创造或口口相传的故事,或再进行加工形成文字的文学。民间文学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体裁多样,包括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说唱文学、谚语、谜语、散文的神话、长篇叙事诗等体裁。民间文学表达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是人民智慧的体现。

杂文

  杂文是随感录、漫谈、短评、杂说、闲话、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特点是活泼、短小、犀利,能够迅速地反映社会发展动向。杂文形式多样,内容广泛,能够概括社会各个方面杂感、杂论、随笔、杂谈。杂文以广泛的社会批评、文明批评为基本内容,揭露社会腐败现象,具有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和思想启蒙色彩。

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而言的诗体,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都称古诗或古风。一般是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可长可短,不拘对仗、平仄。包括《诗经》、古乐府、乐府民歌及六朝以前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都是“古体诗”。

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是一种格律诗,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形成于唐代,对诗的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它包括“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隋唐时期从西域传入,和汉族传统音乐融合形成了燕乐,与传统的“雅乐”而言,称为“俗乐”,当时的词只是那种新型音乐的歌词。词兴起于唐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到了宋代进入了全盛时期。后来的词句度参差、声律错落,词的形式开始诞生。应该说,词是在吸收了近体诗的声律规则和杂言诗的长短句的基础上形成的。按字数多少,词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一首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两段的叫双调(分上、下阙),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叫词调,也叫词牌。

  赋是中国古代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原是《诗经》铺陈叙事的一种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其结构一般分为三部分:开头有序,说明作赋的原因,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中间是赋本身;最后是“乱”,对全篇进行总结。明代徐师曾把赋分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古赋即汉赋,大都用铺陈夸张的手法,描写都城、宫殿和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篇末往往加上一个讽谏的尾巴,如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文赋是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的,句子参差,以散代骈,押韵也较随便,形成清新流畅的气势,与汉赋很接近,如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骈文

  骈文又称“骈俪文”、“骈体文”等,产生于魏晋,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讲究全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在声韵上,讲究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以四六句式为主,故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乐府

  是乐府诗的简称,一种与音乐有关的诗体,盛行于两汉。汉乐府创造了杂志体诗歌和五言诗,内容以叙事性为主。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

  曲本是音乐方面的名称,金元时期成了跟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和套数。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唱词,还有科介、宾白。

古代文体

  古代文体是指古代诗、词、曲、赋、韵文以外的文体。

  (一)辩论类:①论,用以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候是对某种见解的驳斥。它又分为史论和文论两种,如《过秦论》就是史论。②说,多用来说明某种事理,通常叙述兼有议论,如《马说》《师说》等。③原,对事物的本原进行阐述和推究,如韩愈的《原毁》等。

  (二)记叙类:①传,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如《张衡传》等。《史记》中的“列传”,用以记录帝王、王侯以外的人物事迹,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等。②行伏,在一个人死后,故友、门生等人将死者世系、名字、爵里、寿年等详情具书上报,请求追谥封号或乞墓志碑表之类。逸事伏,属行状类文体,举轶事逸闻,以彰其名,如《左忠毅公逸事》等。③碑记,专门记叙死者的生平事迹,如《五人墓碑记》。④记,记人、记事、写景、状物均可,如《岳阳楼记》《石钟山记》等。

  (三)告语类:①策,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政见、进献谋略的一种文体,如苏轼的《教战守策》等。②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原本是用以陈情的官府文书,后世也用以叙事、劝进、庆贺、辞免、谢恩、推荐等,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等。③疏,古代臣子对君王条陈自己对某事看法的一种文体,后来也称“奏疏”、“奏议”、“奏章”,如《论积贮疏》等。④书,即书信,是故旧、朋辈间往来的文字,如《与朱元思书》等。

  (四)序跋类:①序,介绍或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一种文体,如《伶官传序》等。赠序,送别亲友所用的文体,多抒发敬爱、劝勉、依恋之情,如《送东阳马生序》等。②跋,多半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介绍、评价作品,说明写作目的,或记读后感的一种文体,也称“后序”、“后记”、“题跋”,如《后序》等。

  (五)其他:①铭文,指具有警戒、激励性的文字,与铸金刻石以记功、记事的墓志铭式的“铭”不同,如《陋室铭》等。②祭文,古代祭奠死者写的哀悼性文章,如《祭十二郎文》等。

律诗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起源南朝,至初唐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它讲究声律、对偶,格律严密。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每2句成一联,计4联,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七律

  七律也就是七言律诗。有严格规定,每首8句,每句7字,共56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与古诗的不同

  简单来说,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规定,而古诗则没有。律诗与古诗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五律和七律对字数要求整齐划一,古诗则没有;律诗押韵一般在声韵,而且只押在偶句,古诗一般可随意押韵;律诗既不能换韵,又不能重韵,还不能押重韵,古诗则可以;律诗对平仄有严格要求,不允许失粘或失对,古诗则没有这些要求。

绝句

  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是近体格律诗的一种形式,一般分为五言、七言均为四句,押韵没有严格要求。就诗歌分类而言,古绝句可以看作是形式自由的古体诗。

中华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

  传说宇宙最初混沌一团,巨人盘古把自己一颗牙齿变成巨大的神斧,向周围劈砍。一股清新的气体散发开来升到高处,变成了天空;另外一些浑浊的东西缓缓下沉,变成了大地。于是,盘古又头顶蓝天,脚踏大地,施展法术,随着自己身体不断的长高,天空变得更高,地变得更厚。18000年后,盘古筋疲力尽,与世长辞。盘古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草木山川……他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世界,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

女娲造人补天

  女娲造人补天的传说出自《淮南子·览冥训》。传说女娲是创造人类的女神。她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后,又施法术把泥人都变成了人。后来,女娲甩动蘸上泥浆的藤条,泥点掉落在地上也变成了人,大大加快了造人的速度。她还将人分成男女,教他们配成夫妻,繁衍后代,使人类生生不息。 

  人类繁衍生息后,有一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打得山崩裂了,撑天柱也折断了,天倒下了半边,并出现了一个大窟窿,洪水也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于是,女娲就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将它们熔化成浆,用石浆将天窟窿填好,又用大龟的4个脚把天支撑起来。她还制服了龙蛇猛兽,并用芦草灰阻止了洪水。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人民又重新过上了安乐的生活。

钻木取火

  我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相传,远古人类“茹毛饮血”,伤害肠胃,人们多患疾病。在一次山林失火后,人们发现用火烧过的动物很好吃,而且不得病,就有人不断地想怎样可以得到火。后来,有人发现钻木可以取火,于是他就教人们取火的方法,以火烤猎物的骨肉,不仅味美,也易于消化吸收,从此人们不再患腹疾。这个发明钻木取火的人,受到后人敬仰,尊称为“燧人氏”,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后羿射日

  在辽阔的东海边,有10只三足鸟栖息在一棵神树扶桑上,它们是东方神的儿子,每日轮流上天遨游,三足鸟放射的光芒,就是人们看见的太阳。后来,10只三足鸟不听话,抢着上天,天空中同时出现了10个太阳,大地草枯土焦,炎热无比。人类和鸟兽都无法生存,濒临灭绝。东方神得知后,就赐给天神后羿弓箭,命他教训他的太阳儿子们。但这些三足鸟并不害怕,照样一起上天逞威逞强。后羿大怒,拉弓搭箭,一连射下9只三足鸟。于是,火光自灭,人们顿感清凉爽快。东方神就命仅存的1只三足鸟日日遨游,不得休息。

嫦娥奔月

  据《准南子·览冥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姬(嫦)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传说中,后羿向西王母讨了“不死药”,但妻子嫦娥因羡慕天庭的生活,就偷吃了这个药,她怕天庭的众神笑话她背弃丈夫的行为,就想在空无一人的月宫中安身。可是月宫很冷清,她在漫漫长夜中很后悔,慢慢地变成了月精白蛤蟆,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所以,唐朝诗人描述说:“嫦娥应悔偷丹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吴刚伐桂

  吴刚伐桂的故事在在唐代笔记体小说《酉阳杂俎》中略有记载。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500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迷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很生气,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砍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吴刚便开始伐桂,但吴刚每砍一斧,桂树的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天帝就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来惩罚吴刚。

精卫填海

  《山海经》中记载:有座叫发鸠的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溺死,再也没有回来,之后化为精卫鸟。鸟儿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把它们丢到东海里。它日夜来往在东海和西山之间,希望有一天能把东海填平,不让别人再遭受她同样的经历。这个传说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

孔雀公主

  孔雀公主是西双版纳地区流传的傣族民间传说。古时候,在傣族地区的勐板扎国 ,有一位王子名叫召树屯,他的妻子是从天际飞来的孔雀公主。但一位对召树屯怀有仇恨的巫师制造了勐板扎国与邻国的战争,迫使召树屯率兵出征,并诬陷孔雀公主是魔鬼,要国王用她的血祭奠神灵。当公主被绑赴祭坛将被处死时,她却变成一只孔雀,飞回了故国。召树屯凯旋归来,发现妻子已离去,就不顾艰难险阻,经历重重考验,终于来到孔雀国与公主重归于好。百姓们为表示对他俩的祝福,跳起了傣族的孔雀舞。这个传说歌颂了正义、勇敢以及忠贞的爱情。

愚公移山

  战国著名思想家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古时有位年近90岁的老人,他因苦于门前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他的家人和邻里都来相助,他们终日劈山运土,往返于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河曲有一位老翁笑他是“傻子”,并叫他“愚公”。“愚公”却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的。”他的精神感动了天神,天神就派两位神仙把大山背走了。这个传说告诉人们:有志者事竟成。

鲁班传说

  传说年轻时的鲁班为了拜师学艺,骑马30天,来到终南山。山上有一位精通木匠手艺的神仙,老神仙见他恭敬诚恳,就收他为徒。老师让他修理500年都没用的工具,鲁班磨了7天7夜,把它们都磨得闪闪发亮。随后,老师让鲁班把门口的树砍下来,并磨成一个光滑大柁,鲁班又用了12个昼夜完成。老师又让他在大柁上凿了2400个眼,鲁班又足足干了12个昼夜。老师看鲁班如此好学,就决定把所有的手艺都传授给他。于是,老师带鲁班来到西屋,让他把屋里所有的精致模型都拆一遍,装一遍。结果,鲁班把它们都拆装了三遍。3年后,鲁班把所有的手艺都学会了。他告别恩师,下了山。从此,鲁班为人们做出了很多房屋器具,并广收徒弟,把本领传给后代。鲁班被人们称为木工的祖师。

孟姜女传说

  相传古时,江南有两户人家,一家姓孟,一家姓姜。他们是一墙之隔的邻居,但两家都无子女。有一年,孟家栽了一棵葫芦,葫芦秧很旺,都爬到了姜家的屋顶上去了。秋天,唯一的葫芦成熟了,孟、姜两家都想要葫芦,各不相让。最后,在村人的调和下决定每家各分一半。他们把葫芦锯开后,发现里面竟坐着一位俊俏的小姑娘。结果,两家都不要那葫芦了,却抢着要小姑娘。两家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后还是由众人调解,两家轮流抚养小姑娘,并给她取名“孟姜女”。孟姜女长大后就出嫁了,没到两个月,丈夫便被召为民夫修长城去了。后来丈夫累死在长城下,又被埋进了长城内。孟姜历尽艰辛,来到长城边痛哭,三日三夜不止,长城崩裂,露出丈夫尸骸,孟姜女因绝望投海而死。

牛郎织女传说

  传说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天上织云彩。牛郎是人间的一个放牛郎。有一天,牛郎的老牛教他:在织女到银河洗澡时,取她一件仙衣,等还给她时向她求婚,她一定会答应。牛郎就照做了。织女和牛郎结婚后,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后,就把织女捉了回去。牛郎披着老牛的皮,挑着两个孩子,追到了天上。可是,王母娘娘拔下发簪,在织女后面一划,形成一道天河,把他们夫妻隔开了。他们天天隔河相望啼泣,最终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人间的喜鹊为他们架桥。

西王母神话

  西王母,也叫王母娘娘,是传说中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山的瑶池,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根据古书《山海经》的描写:西王母的形状“像人”,却有豹子一样的尾巴,老虎一般的牙齿,很善于长呼短啸,头发蓬松,顶戴盔甲,是替天展现威猛严厉及降临五种灾害的神。她住在“昆仑之丘”的绝顶之上,有三只叫做“青鸟”的巨型猛禽,每天为她叼来食物和用品。《汉武帝内传》说她是容貌绝世的女神,并赐汉武帝3000年结一次果的蟠桃。道教在每年的三月初三都会为庆祝王母娘娘诞辰而举行仪式,俗称蟠桃会。

夸父逐日

  传说夸父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是夸父族的首领,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有一年大旱,太阳烤焦了庄稼,人们热得难受,无法生活。夸父就立志要把太阳捉住。他日夜兼程,不断追赶太阳,可是离太阳越近,就越热。于是,在追日的过程中,他喝干了黄河水和渭河水。他在准备去喝大湖水的途中,由于太过劳累,倒了下去。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就是“夸父山”,他的手杖,也变成了桃林,后人称“桃林寨”。天帝被夸父的勇敢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从此,夸父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

伏羲神话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故有“龙的传人”之说。传说他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又据古籍记载,伏羲是我国最早的王。他生于甘肃天水,长于河北新市(新乐),死于河南淮阳。伏羲聪慧过人,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开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用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伏羲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黄帝神话

  黄帝,号轩辕,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他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且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

蚩尤铜头铁额

  蚩尤是中国神话中的战神。传说蚩尤有8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吃不休,勇猛无比。他原是炎帝的臣属,炎帝被黄帝击败后,蚩尤率兵与黄帝激战。最终,蚩尤战败,被黄帝所杀,黄帝斩其首埋葬,首级化为血枫林。之后,黄帝尊称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

天女散花

  《维摩经·观众生品》记载:在维摩诘住处有一位天女,每听到有人说法的时候就会现身,把天花散向众菩萨和佛的大弟子身上。但是,那些花落到菩萨身上时便都会掉落,落到那些大弟子身上时却不会掉下来。那些大弟子用神力也不能将花拂去。因此他们就去问舍利弗怎样才能去掉那些花。舍利弗说此花不如法,于是就去掉了。今天,“天女散花”又叫“仙女散花”,寓意春满人间,吉庆常在。

刑天舞干戚

  刑天舞干戚的故事出自《山海经》。干戚是一种兵器,即干(盾)和戚(大斧)。传说刑天原是炎帝的手下,因蚩尤败于黄帝,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着利斧,杀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门外,指名要与黄帝独斗。最后刑天被黄帝斩去头颅,但刑天并没有死去,而是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做眼睛,把肚脐当做嘴巴,手拿着干戚(左手握盾,右手拿斧)随便挥舞。因为没了头颅,所以他只能与看不见的敌人厮杀和战斗,成为传说中的无头巨人。

炎帝的传说

  炎帝,传说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一说炎帝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传说炎帝人身牛首,头上有角。炎帝少而聪颖,3天能说话,5天能走路,3年就知道播种和收割等农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他又制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他的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

神农尝百草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制陶、医药、粒食、饮茶、明堂和琴瑟等众多事物的发明者。传说他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身体几乎全透明,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也能看得见。远古时期,百姓以采野生瓜果、生吃动物为生,经常有人得病死亡。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能吃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不好吃的就放在身体右边袋子里,作药用;不能吃的就提醒人们注意。他跋山涉水,走遍大江南北,尝遍百草。不幸的是,神农氏因误尝断肠草而离开人世。

共工怒触不周山

  该传说出自《淮南子?天文》:颛顼是黄帝的孙子,聪明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大,威信高。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共工氏。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很重视农耕,提倡在各部族兴建水利。但颛顼部族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共工氏战败后,一怒之下撞击不周山(昆仑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都向东汇集。

神女瑶姬化巫山

瑶姬是古代神话中的巫山女神,是玉帝之女,一说为炎帝之女。传说中她没有出嫁就去世了,玉帝就封她做巫山的云雨之神。她因长久站在高崖眺望,不知不觉地,自己也化身为许多峰峦中的一座峰峦,就是有名的巫山神女峰。陪伴她的侍女们,一个个也都化做了大大小小的峰峦,就是现在的巫山12峰。传说大禹治水时,瑶姬还送给大禹一本治水天书,帮助他疏通河道,为民造福。

纪昌与飞卫

  飞卫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相传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鸟儿就会落下。纪昌因此拜飞卫为师。飞卫先让他练习看东西不眨眼睛,纪昌就整天看着织布机的脚踏板练习。两年后,即使是锥尖子扎向他的眼眶,他也不眨一下眼。接着,飞卫让他练习看小物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大物一样容易。纪昌用牦牛的一根长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整天远远看着它。3年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这时,他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牛角当弓,用篷竹作为箭杆,去射那只虱子。一射便穿透了虱子的心。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很高兴,开始教纪昌射箭的技法。

貌丑心美的嫫母

  《史记》中记载黄帝娶丑女嫫母为次妃,《路史后记》卷五记载:“黄帝的次妃嫫母,虽然相貌丑恶但有德,故黄帝娶她为妃。”虽然嫫母丑,但很贤德,所以黄帝对她信任有加,把管理后宫的事交给了她。在黄帝周游巡视天下时,黄帝的元妃“嫘祖”病逝,黄帝命令嫫母指挥祀事,监护灵柩。嫫母因为有非凡的组织能力,黄帝授她做“方相氏”(古代官名)。

西荫氏找桑蚕

西荫氏,名叫嫘祖,黄帝的妻子。黄帝时期,人们大多用兽皮或树叶来当衣服,西荫氏就想为人们解决穿衣的问题。一天,她在梦中梦到一个白胡子的老头,教她去扶桑山去找扶桑大仙,就能解决人民穿衣问题。梦醒后,西荫氏就出发了,走了3个月都没到,之后她在一个大雕的帮助下,到达了扶桑山,取到了桑树种子和蚕子。在大雕背她回去的途中,她将桑树种子和蚕子一路撒遍了山河大地。第二年,桑树长起来了,小蚕也出生了。之后,西荫氏教人民织布做衣服,从那以后人们穿衣的问题解决了。数千年来,人们一直把西荫氏奉为“蚕神嫘祖”。

仓颉造字

   传说仓颉是四目重瞳(一目两眸),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时,看见一只大龟,他受到龟背上面青色花纹的启发,心想:如果有一个统一的表示意义的规则,那人人都可用它传达心意,记载事情。于是,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他根据天上星宿的分布、地上山川的脉络、鸟兽虫鱼的痕迹和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把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人们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做“字”。

后稷的传说

?? ?后稷名为“弃”,是黄帝的后代,上古时期的农业创始人。尧帝封他为农官,他懂得各种粮食的春播、夏管、秋收、冬藏,有一套圆满的农事活动经验,开创了万古不朽的农耕伟业,被尊称为“百谷之神”。后来,人们认为他是最早种稷和麦的人,出于敬仰和爱戴,便尊称弃为“稷王”。

舜帝与二妃

  传说尧帝有两个聪明美丽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尧帝听到举荐,知道舜德才兼备、淳朴宽厚、谦虚谨慎,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希望两个女儿考验他对内的行持。娥皇和女英,明理贤惠,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务农事也井然有序,不仅是舜的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终不渝的孝心,还鼎力协助舜为百姓做好事。尧帝晚年时,把帝位传给了舜,娥皇封后,女英为妃。舜帝晚年时,九嶷山一带发生战乱,舜启程去那里视察。不久,娥皇和女英也赶往九嶷山。可是等她们追到后,却得知舜帝已死。娥皇和女英天天以泪洗面,把那里的竹子染得泪迹斑斑,后人称这些竹子为“湘妃竹”。后来,她俩投湘水而亡,成了湘水之神。

禹与涂山氏

涂山氏,名叫女娇,禹的妻子。传说他们成婚后,禹奉命去治理洪水。涂山氏每天做好饭菜,送到工地。在治水过程中,禹遇到一座险峻的山。他只有变成大黑熊,才能把山凿开。但他又怕女娇送饭时看到他的黑熊样被吓到。于是,禹就想到一个办法,每天先从黑熊变回人,然后敲鼓,女娇听到鼓声再来送饭。但有一次,禹劳动时,无意用脚撞击了鼓,女娇听到鼓声来送饭时,看到的却是大黑熊,吓得转头就跑。禹也忘了自己还没变回人,就紧追其后,追着追着,女娇一下子变成一座洁白如玉的石像。然后从石像里,蹦出一个白胖小子,禹给他取名叫“启”。从此,禹更加努力治水,不忘妻恩。

百鸟之王少昊

  传说在少昊诞生时,天空有5只颜色各异的凤凰飞落在他家的院里。在父母精心培育下,少昊具有了神奇的禀赋和超凡的本领。他长大后,成为部落首领。他建立了国家的同时,派各种各样的鸟儿作文武百官,具体的分工则是根据不同鸟类的特点来进行。比如凤凰总管百鸟,有的鸟管四季,有的管教育,有的管军事等。总之,各种各样的鸟儿都鸟尽其材,各司其职。而少昊也根据诸鸟的汇报来论功行赏,论过行罚,一切都井井有条。百鸟们无不感激少昊的慈爱和德政。少昊也被称为“百鸟之王”。

长寿彭祖

  传说,彭祖活到767岁,仍然没有衰老的迹象。于是,商王就请一位名叫采女的道人去请教彭祖延年益寿的方法。彭祖把他的养生之道都告诉了采女。采女回来后一一教给商王,商王一试,果然灵验,活到了300多岁。

  原来彭祖和陈抟老祖两人都在天宫玉皇大帝身边做事,一个管着诸神的生死簿,一个管着功德簿。有一天,彭祖趁陈抟不注意,把生死簿上有自己名字的那张纸撕了下来,从此再也找不到他的名字,他放心地下到凡间。直到他的最后一个妻子死后回到天宫,向玉皇大帝诉说了此事,玉皇大帝便派两位差神下凡找到彭祖,已经800多岁的彭祖这才死去。

小儿神

  在民间的神祇中,有一位小儿,名叫项橐,春秋时期鲁国人。相传,孔子东游时,路遇三个小孩儿,就跟其中的7岁孩童项橐聊了起来。孔子问了他40多个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且能言善辩,富有哲理。接着,小项橐反问了孔子3个问题,结果孔子连一个字也没回答出来,最后只说了句“后生可畏”就离开了。项橐以其非凡超众的智慧,难倒了孔圣人,被人们誉为“孔子师”和“小儿神”。

三王墓

  相传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历时三年才铸成雌、雄两把剑。莫邪只带去了雌剑,把那把雄剑留给了他未出世的孩子,楚王一气之下杀了他。干将死后,他的儿子赤出世,赤一心想杀掉楚王为父亲报仇。有一天,楚王梦见有个孩子说要杀他,于是贴出榜文,重金悬赏捉拿梦中的那个孩子。赤听到消息后,跑到深山躲了起来。行走时突然遇到一个他乡客,他乡客说:“楚王悬了千金重赏买你的头,拿你的头和剑来,我为你去把这仇报了。”赤听后把剑交给他乡客,并让他割下自己的头。他乡客把赤的头和剑交给楚王,楚王把头颅放到汤锅里煮,可怎么也煮不烂,他乡客让楚王到锅边看看。这时,他乡客迅速举起剑向楚王脖颈一挥,楚王的头掉进了汤锅。接着,他又把自己的头砍下,也掉进了汤锅里。霎时间,三颗头都煮烂了,分辨不出哪是楚王的头。楚王的人只好将汤肉分成三份埋葬了,所以通称“三王墓”。

董永和七仙女

  传说从前有个孝子名叫董永,家境贫寒,靠替财主做佣工赡养父亲。老父病故,只能向财主借钱埋葬。一天,他在往财主家做工的途中,遇见一个十分美丽的村姑,就求她做了自己的妻子。此后,夫妻俩到财主家做工,男耕女织,偿还欠债。其实,村姑本是玉帝的第七个女儿,民间称她为七仙女,是天宫织绸的能手。她仅用一个月就织好了300匹缣帛,还清了董永的欠债后,夫妻便返回董溪村,过着夫妻恩爱、幸福美满的日子。谁知好景不常,七仙女私下凡尘、私配凡人的事被玉帝知道了,马上派天兵天将把七仙女抓回天庭。于是七仙女把她的来历告诉了董永,怀着悲愤的心情,返回天庭。从此,俩人天地相隔。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东晋时有个女子叫祝英台,才貌双绝。她女扮男装去杭城求学,路遇梁山伯,并与他结为兄弟。他们同窗三年,情谊深厚,而祝英台也喜欢上了梁山伯。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学年期满,他们各自回家了。几个月后,梁山伯去祝家拜访,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经变成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英台的父亲早已把她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梁山伯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了。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的祝英台突然变得很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队伍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梁山伯的面庞,她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雨过天晴,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翩翩起舞。

烂柯山的故事

  烂柯,是围棋著名典故,出自《述异记》。故事是这样的:相传,西晋有个人叫王质。有一次,他上山打柴,来到王乔仙洞口。他以前听说洞里有仙人,就想看个究竟!于是,王质钻进洞中看见两个鹤发童颜的老人正在下围棋。王质平时好下棋,一下被老人精湛的棋艺吸引了。看完一局棋后,老人对王质说:“你也该回家了。”王质俯身拾斧子,想不到斧柄已经烂掉,只剩下铁斧头了。王质回到村里,一个人也不认识了,自己的父母也已经死去一百多年了。从此,后人就把这座山叫“烂柯山”,烂柯也成为围棋的别称,很多与围棋有关的故事都以烂柯指代。

哪吒闹海

  传说,托塔李天王的夫人生下一个肉蛋,李天王认为是不祥之物,一剑劈开,却蹦出一个手套金镯的俊俏男孩,这就是哪吒。哪吒自幼喜欢习武。有一天,他同小朋友在海边嬉戏,正好碰上东海龙王三太子出来掳掠百姓,小哪吒挺身而出,打死了三太子又抽了它的筋。东海龙王知道后,勃然大怒,降罪于哪吒的父亲。小哪吒不愿牵连父母,于是自己剖腹、剜肠、剔骨,还筋肉于双亲,借着荷叶莲花之气脱胎换骨,变作莲花化身的哪吒,后来大闹东海,砸了龙宫,捉了龙王。

宝莲灯

  传说,天宫中的三圣母与书生刘彦昌相爱,生下儿子沉香。三圣母触犯了“天规”,被二郎神压在了华山之下。沉香得知自己的身世后,立即带着母亲的宝莲灯逃回人间。在孙悟空的指引下,他以坚强的毅力和勇气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终于达到了“灯人合一”的境界,战胜了二郎神,劈开华山,救出了自己的母亲。

月老牵线定姻缘

  相传,唐代有一位少年叫韦固。一天,他外出郊游,住在一家旅店。晚上,韦固乘月到后花园散步,见一位老人背着锦囊在月下看书,他上前施礼,并问老人看的什么书?老人笑道:“《婚牍》。”他又问锦囊里装了什么?老人笑道:“红绳。此绳以系夫妇之足,一系之亦必好和,终不可违。”韦固赶紧问自己与谁成婚,老人说:“店北卖菜老妪的女儿。”说完就不见了。第二天一早,韦固找到了老妪和一个相貌丑陋的三岁女孩。他看了非常生气,竟拔剑刺去,刺中女孩的眉心,然后丢下剑逃跑了。十几年后,韦固娶相州刺史王泰之女香娘为妻。洞房之夜,韦固见妻子貌美非凡,只是眉心贴着一朵红纸剪的小花,便问是怎么回事。原来,香娘就是当年卖菜老妪的女儿,他马上想起了那晚月下老人的话果然不虚。此后夫妻恩爱有加,子孙满堂。以后,民间就把“月下老人”当成司婚之神来膜拜。

黄粱一梦

  唐朝有个书生姓卢,别人叫他卢生。一年,他上京赶考,途中在邯郸的旅馆里投宿,遇到了一个叫吕翁的道士,并向他感慨人生的穷困潦倒。吕翁听后,从衣囊中取出一瓷枕给卢生说:“你晚上睡觉时就枕着这个枕头,保你做梦称心如意。”这时,店主人开始煮黄米饭。但卢生很快睡着了,在睡梦中,他回到家中。几个月后,他娶了个十分漂亮的妻子,先后生了5个儿子,钱也多了起来。不久他又中了进士,后来做了节度使,再后来又提升为宰相。然而到了80多岁时,他得了重病,眼看就要死了,突然惊醒,才知是一场梦。这时,店主煮的黄米饭还未熟。卢生感到十分奇怪:“这难道是场梦?”吕翁听了便说:“人生如梦啊!”经过这次黄粱一梦,卢生大彻大悟,再不想去进京赶考了,反而进入深山修道去了。

钟馗捉鬼

  钟馗,字正南,传为陕西省华阴县钟家庄人。他长得特别难看,但却满腹经纶。唐高祖武德年间,钟馗怀着报国之志,进京赶考,考中头名状元。但唐高祖以貌取人,取消了钟馗的头名状元,钟馗一气之下撞阶而死。唐高祖深觉愧疚,就封钟馗为驱魔大神,让他斩妖驱邪,并以状元之礼将他埋葬。有一天,唐明皇梦见一个大鬼捉食一小鬼,问他时,大鬼说:“在下钟馗,生前曾应举未中,死后决心消灭天下妖孽。”唐明皇醒后,将梦境绘声绘色地学说一遍,命画工吴道子把它绘画成图像,挂在了宫殿里。

八仙的故事

  传说中的八仙分别是: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和曹国舅。八仙,原本是凡间的八个普通人,由于机缘巧合,遇到了下凡到华山修炼的太上老君。他们在经历种种磨难后修道成仙。八仙成仙500年后,某日,恰逢王母举办蟠桃盛会,各路神仙都来捧场,八仙也到了。筵席上,八仙豪饮一番,然后辞别众仙。离开天宫后,八仙意犹未尽,吕洞宾提议下九天游玩,于是一行人来到了东海之滨。东海之水浩淼无涯、气势恢弘,吕洞宾又提议,各仙凭自己的法宝渡海,比试一番。众仙都觉有趣,于是大家都凭着自己的法宝渡过了海。这就是流传后世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另外,因八仙除暴安良深受人民爱戴,人们为了纪念他们,还把他们吃东西用的桌子取名为“八仙桌”。

妈祖的传说

  相传妈祖的真名为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间。妈祖出生前夜,有一颗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照得岛屿上的岩石都红了。她自幼聪明伶俐,熟习水性,还通晓天文气象。长大后,她立志不嫁,以行善济世为己任。她治病救人,还单身出海救助遇难渔船,人们都称她为“神女”、“龙女”。有一天,妈祖要渡海,可是没有船,这时候,她见旁边屋檐前悬有铁马,于是灵机一动,挥动鞭子,驾着铁马向海对面飞驰而去。等妈祖到了对岸,铁马突然消失,旁边的人都惊叹“龙女”神通广大。后来,人们为纪念妈祖,建立了很多庙宇,名字叫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庙等。

送子娘娘

  据说,众神之中,掌管生子的神是“注生娘娘”,又称“送子娘娘”。相传古印度有位牧牛姑娘,能歌善舞。当村里为庆祝独觉佛出世而举行盛大集会时,众人明知牧牛姑娘怀有身孕,还要她起舞,致使胎儿坠地而死,她被丈夫遗弃。悲痛之下,她自杀身亡,临死前立下誓言:来世一定要把城中婴儿都吃尽。不久,牧牛姑娘转生变成了妖怪,和魔鬼半子迦结婚,婚后有了500个儿子。可她不忘当初誓言,每天都要去吃别人家的小孩。这件事被佛祖知道后,就去劝化她,但牧牛姑娘一点也听不进去。佛祖就想了个办法,趁她外出时,把她最疼爱的儿子藏了起来。牧牛姑娘发现自己儿子不见了,痛不欲生。于是,佛祖就说:“你有500个儿子,仅失去一个,就如此痛苦,你想过别人失去孩子的感受吗?”牧牛姑娘听后非常难过,从此皈依佛门,成了保护小孩的“诃利蒂母”,民间俗称“送子娘娘”。

昙花与韦驮

  昙花又叫韦驮花。韦驮花很特别,总选在黎明时朝露初凝的那一刻才绽放。相传,昙花和佛祖座下的韦驮尊者有一段凄清缠绵的爱情故事。

  昙花原是一位花神,每天都会开花。后来,她爱上了每天给她浇水除草的年轻人。此事被玉帝知道后,大发雷霆要拆散他们。玉帝将花神抓了起来,把她贬为只能在夜间开一瞬间的花,而且花瓣瞬间凋落,不让她再和情郎相见。玉帝把那年轻人送去灵鹫山出家,赐名韦驮,让他忘记花神。但花神却忘不了那个年轻人,她聚集了所有的力量绽放在那一瞬间,希望韦驮能回头看她一眼,能记起她。可是千百年过去了,韦驮始终没有记起她。昙花依旧在夜间开放,然后又匆匆凋谢。昙花一现,只为韦驮。

王母洞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王母娘娘来到人间体察人情。一天,王母娘娘来到这块方圆几百里的地方一看,没有人烟。于是王母娘娘就命令青、白二龙把方圆几百里的海水退去。她又从头上拔下一根银针,向山崖里钻了几十里,钻出一座山洞。王母娘娘吩咐麒麟让这几百里的土地出现人烟,她就住在这座洞里施舍恩惠。后来,王母娘娘继续出游,临行前,看到人们在田野里耕种,感动得掉下一滴眼泪,正巧落在洞口的石崖上,从此这滴水就源源不断。人们为感谢王母娘娘,就把这洞叫王母洞,并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到这里来烧香,求王母娘娘保佑。

善财与龙女

  在观世音菩萨的塑像两边,有一对童男童女——善财和龙女。善财童子是福城中一位长者的儿子,尽管他家财万贯,但他视金钱如粪土,发誓修行成佛。在文殊菩萨的指点下,善财童子历访53位名师而进入佛界。最后他在普陀珞迦山得到观世音菩萨教化下成为菩萨。为辅助观世音普度众生,善财示现为童子身,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左近侍。龙女,佛经记述她是婆竭罗龙王的小女儿,自幼智慧通达,8岁时善根成熟,在法华会上当众示现成佛。为辅助观世音菩萨普度众生,龙女又由佛身示现为童女身,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右近侍。

张羽煮海

  相传有一天,秀才张羽在东海岸边石佛寺中弹琴,琴声引来了东海龙宫的琼莲公主,两人志趣相投,琼莲临别赠龙宫之宝鲛鮹帕,暗许婚姻,并相约八月十五在海边相见。谁知琼莲因拒天龙之婚,被龙王关入鲛人洞。张羽知道后,借助鲛鮹帕闯入龙宫救琼莲,没想到却被天龙绑在鲛人洞外化成礁石。琼莲得知后,拿出颌下的骊珠救出张羽。张羽生还人间,并得到龙母指点,来到蓬莱岛求仙相助,蓬莱仙姑赠他三件法宝。他用法宝在沙门岛煮沸大海,烧死天龙,降服龙王,终于与龙女琼莲喜结良缘。

玉琴星和小熊星

  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彝族姑娘玉琴。她父亲将她许配给一户有钱人家的儿子,可玉琴爱却冲破父亲阻挠,与贫苦青年小熊结了婚。有钱人为了报复,趁小熊外出时杀了玉琴。小熊回来后,极度悲痛的他一头撞向玉琴的墓碑。小熊的坟就在玉琴的坟旁。有钱人想把他俩的坟墓分开,可两座坟怎么也分不开,最后变成了一座大坟。有钱人气坏了,就让人把坟挖开,分葬时把一根舂米棒(当地人认为舂米棒是圣器,连鬼神都无法从上面跨过去)放在坟中间。舂米棒隔开了小熊和玉琴的坟,但他俩变成了一对闪闪的星星,双双升上天空。后来,彝族人就将那两颗星星称为“玉琴星”和“小熊星”。

水莲寻龙珠

  从前有个叫水莲的姑娘,与父亲相依为命,靠打鱼为生。她家乡的河水又苦又涩,庄稼都枯萎了,老百姓苦不堪言。一天,水莲从打到的小红鱼那里得知,东海龙宫八太子嘴里的龙珠可以使河水变甜。于是她决定去东海取龙珠。她历经千辛万苦来到龙宫,拿出小红鱼给她的信物,并将自己的经历都告诉了老龙母。老龙母帮水莲拿到龙珠。水莲含着龙珠回到家乡。可是,就在她快到岸时,不小心吞下了龙珠,顿时变成了一条黄龙,吐了三天三夜黄水,把河水染黄了。从此河水变甜了,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白狐与书生

  从前,有个贫苦书生,每天早晨都坐在树桩上苦读四书五经,一读就读到天黑。有一天黄昏,书生救了一只白狐,白狐爱上了书生。可是人是不能与白狐相爱的,书生金榜题名时,白狐悄然离开了书生。离开时,她舞动着长袖,翩翩起舞,还唱着凄凉的歌曲。

百鸟衣

  从前,三省坡(位于今湖南通道县)上住着一个姓张的孩子,天天上山打鸟,人们都叫他张打鸟。一天他梦见一个人面鸟身的人告诉他,明天中午将有两只鸟在空中搏斗,要他射死黑鸟,救黄鸟。第二天,张打鸟上山打鸟时,果真有两只鸟在搏斗。于是,张打鸟射中黑鸟,黄鸟被救后就爱上了他。后来,张打鸟把黄鸟带回家喂养,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打鸟了。黄鸟趁他不在家,就变成一位美丽的姑娘,用张打鸟积下的羽毛编织百鸟衣。后来,张打鸟与她结为夫妻。张打鸟穿上百鸟衣和她跳起舞来,然后他们变成了一对凤凰,朝森林飞去。

星星的来历

  很久以前,有个仙女爱上了凡间的男子,而他们的爱情却遭到了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反对。他们把她打入了天牢,让她永世都不能再见到那男子。她很想再见那个男子一眼,无奈却出不去。有个天神知道了她的遭遇,决定帮她。于是,天神对她说,如果你想见他,那你每天晚上就尽情地哭泣,我会让你的泪水变成你的千万双眼,让你在寂静的夜里看着他。于是,每到晚上,她就拼命哭泣,她想让自己看他看得更清楚些,那些星星,便是她的眼睛。

布洛陀的故事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相传,很久以前,天和地离得很近,地上人说话,天上也能听见。创世神布洛陀知道后,双手轻轻往上一托,天就变高了。后来,布洛陀用双手把地上的土堆成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山。从此,地上就有了山。天长日久,山上流下的水把平地冲出一道道河溪,于是地上也有水了。可是在下大雨时,这些河溪常常是洪水横流,人们无法到对岸收谷子,非常着急。于是有人叫道:“布洛陀,你能驮我们过河收谷子吗?”布洛陀听到后往河面上一躺,就变成了一座桥,人们从桥上走过去,很快收完了谷子。后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到初十,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涌向布洛陀住过的敢壮山(位于广西田阳县)祭拜这位神通广大的创世神。

柴郎成亲记

  古时候,清流县(今属福建)田口村有个青年,以砍柴为生,人们都叫他柴郎。同村地主黄员外家有个独生女叫阿巧,不但长得漂亮,歌唱得也好听。柴郎深深地爱上了阿巧,因家里太穷,不敢去提亲,思念成疾。邻居黄媒婆知道后,直奔黄府给柴郎做媒。通过她那张巧嘴,黄员外当下就答应了亲事。柴郎很高兴,没几天病就好了。一夜,柴郎来到阿巧绣楼的墙外,正听见阿巧在唱歌。于是,他就以对歌的形式诉说了对阿巧的情意。阿巧通过和柴郎的对歌,知道柴郎是一个善良和聪明的年轻人,心里也暗暗喜欢上了柴郎。最后,在黄媒婆的帮助下,柴郎和阿巧终于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蚕神的传说

  太古时候,有位姑娘非常思念她远行久不归的父亲,她就对她家的马开玩笑说:“如果你能帮我把父亲接回来,我就嫁给你。”马听了这话,挣脱缰绳跑了出去。几天后,马真的把她的父亲驮了回来。父亲不让女儿嫁给给马,还发怒把马杀了,剥了马皮,放在太阳下曝晒。一天,姑娘在院子里玩耍,忽然刮起一阵大风,只见马皮腾空而起,卷着姑娘狂飞出去,遇到桑树才停下来。姑娘和马皮都化为蚕,在树上吐丝。后来,人们就将马和姑娘合称“马头娘”,祭为蚕神?。

鸡王镇宅

  传说尧帝在位时,政通人和,但常有恶虎、鬼怪肆虐,危害百姓。后来,禾氏支国献来一种“重明鸟”,形状和普通公鸡一样,但啼叫时声就好像凤凰鸣叫。它疾恶如仇,专门捕捉恶虎、鬼怪,使它们不敢造孽。有人说这种鸟就是鸡中之王,人们便仿照鸟的形状,刻制木鸡或画像,贴在门上或屋顶上,也能起到吓退鬼怪的作用。从此,民间就用这种鸡王的画像作为镇宅之宝。

独角神羊

  传说在尧舜时代,有一个叫皋陶的判官。无论什么疑难案件到了他那里,都会审得明明白白。他养着一只神兽叫獬豸,身躯庞大,头上长着一个角,形状象羊,所以又叫独角神羊。当神羊看见人们打架时,常用它的犄角顶无理的人;当它看见人们争论时,常高声大叫,去斥责没理的人。人们都很尊重它,把它当成神的化身。皋陶在审案时就把神羊请到堂前,然后把诉讼双方带到神羊面前让他们辩论。神羊在他们辩论的时候,就会朝没理的一方高叫,并用犄角去顶。如果神羊安然不动,说明被告无罪,皋陶就根据神羊的意志去判刑。

叶公好龙

  刘向《新序·杂事》记载:从前有位叶公,特别喜欢龙。他屋内的梁柱、门、窗上都雕刻上了龙纹,墙上也画上一条条巨龙,甚至连他穿的衣服、盖的被子上也绣上了活灵活现的金龙。方圆几百里都知道叶公好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叶公好龙后,很感动。一天,真龙亲自下凡来探望叶公。巨龙把身子盘在叶公家客堂的柱子上,尾巴拖在方砖地上,头从窗户里伸进了叶公的书房,想要与叶公亲近。可叶公见了巨龙,吓得魂不附体,转身就跑。这个故事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

阿里山传说

  传说,阿里靠打猎为生。一天,阿里秃山打猎,看到一只老虎向两个采花姑娘扑去。阿里急中生智,射伤了老虎的眼睛,老虎仓皇逃走。这时,一个手持拐杖的老头从天而降,要抓两个姑娘。阿里敲了老头的脑袋一下,老头捂着头跑了。这时晴朗的天空打起了响雷。两个姑娘说:“我们原本是天上的仙女,偷偷下界玩耍,误了回去的时间,没想到遇到老虎,幸好你救了我们。玉帝见我们不归,派老寿星抓我们,你却打了他。现在玉帝发怒了,要用雷火烧死这一带的生灵!这事因我俩而起,我们这就引开雷火!”说完,她们要走。阿里立刻拦住她们,一个人跑到山顶,对着天空喊:“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要殃及无辜!烧死我吧!”于是,雷神把阿里劈得粉身碎骨。阿里死后,变成了满山的绿树,两个仙女为了陪阿里变成了满山的花草。从此,秃山变成了绿山。人们为了纪念阿里,便把这座山叫做“阿里山”。

小说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文学常识 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