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小说库 > 其它 > 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爱

更新时间:2023-03-08 17:14:16

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爱 已完结

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爱

来源:七悦文学 作者:张振鹏 分类:其它

在困苦中磨砺孩子的志向 在苦难的磨砺中,孩子的志向更加坚定了,抗挫折能力明显增强了,再遇到更大更多的困难和挫折时,他也会坚强地面对,而不是轻易放弃。 清朝著名理学家张履祥先生曾说:“少年立志要远大,持身要紧严。立志不高,则溺于流俗;持身不严,则入于匪辞。”对孩子来说,志向就是他人生的灯塔,是他人生的旗帜。有了远大的志向,孩子才会有正确的行动方向,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展开

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爱10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以后的人生少一些悲哀气氛,多一些壮丽色彩的话,那就早一些让孩子懂得挫折是人生正常的“待遇”,这样,当挫折到来时,孩子就会懂得是面对,而不是逃避。进而,孩子获得他应有的坚强和成熟,而且,这一天会很快到来。

  父母要树立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的意识,挫折教育是希望孩子通过体验应对挫折的过程,获得一种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遭受挫折的经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丰富孩子的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在困苦中磨砺孩子的志向

  在苦难的磨砺中,孩子的志向更加坚定了,抗挫折能力明显增强了,再遇到更大更多的困难和挫折时,他也会坚强地面对,而不是轻易放弃。

  清朝著名理学家张履祥先生曾说:“少年立志要远大,持身要紧严。立志不高,则溺于流俗;持身不严,则入于匪辞。”对孩子来说,志向就是他人生的灯塔,是他人生的旗帜。有了远大的志向,孩子才会有正确的行动方向,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孩子的志向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所以,父母要想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功,就需要让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并在困苦中磨练孩子的志向,这样,孩子的志向会更加坚定,会更有能力应付一切困难与挫折。

  在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远大志向。所以,要教育孩子,一定要让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如果孩子没有志向,就会在原地绕圈子。要知道,孩子的人生幸福之旅,是从确立为志向而奋斗的那一天开始的。志向对孩子的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品行高洁的仁人志士,他们都能在困苦中积极进取,磨练他们的人生志向,从而取得了人生的成功。

  

  北宋名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就始终坚信,一个人如果不能读书,不能立大志,即使吃饱喝足,生活舒适,也没有多大意义。

  范仲淹少时家境贫寒,他上不起学,就一个人跑到一间僧舍去学习。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一锅稀粥,等第二天粥凝成冻后,就用刀划成四份,自己每天早晚各吃两份。没有菜,他就挖来一些野菜,用盐水掩了就饭吃。

  有一天,他的一位同学来看他,见范仲淹的生活如此清苦,心中十分不忍。回到家后,这位同学把范仲淹的情况说给父亲听。他父亲立刻派人给范仲淹送来好酒好肉。可是,过了几天,这位同学再次来看他时,却发现他父亲送给范仲淹的酒肉还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范仲淹一点也没吃。范仲淹说:“我并不是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我平时吃稀饭已经成为习惯,并不觉得太苦;现在如果贪图好吃的,将来怎么能再吃苦呢?”

  一般来说,一个人经常吃稀粥,好酒好肉显然对他会构成巨大诱惑,但是范仲淹却没有被诱惑,因此他的志向也就没有受到动摇甚至改变。

  

  对孩子来说,一旦他树立了志向,父母就要用一些困苦的环境来磨砺孩子的志向,激励孩子向着自己的志向而努力。这种磨砺不仅仅让孩子明白,在实现志向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更重要的是,在苦难的磨砺中,孩子的志向更加坚定了,抗挫折能力明显增强了,再遇到更大更多的困难和挫折时,他也会坚强地面对,而不是轻易放弃。

  确立志向以及对志向的认识的明确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道路。船只在一片汪洋的大海里航行,因为它有航向,不必挂念它找不到前途;飞机在万里无垠的空中飞行,因为它有航线,按照航线,它会安全降落。孩子在人生路上前行,因为他有志向,按照志向一路走去,父母也就不必担心孩子会偏离人生的轨迹。

  确立志向对孩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只有当孩子有了明确的志向后,才能知道自己所付出的每一分努力、所达成的每一个小愿望与大志向之间的距离,从而在心里有一个大体的把握,才能更进一步地努力达成更长远、更伟大的目标。

  

  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不仅重视教育孩子树立远大志向,还帮助孩子坚定志向,磨练孩子坚强的意志,培养孩子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

  儿子亚旭刚参军时,谢觉哉生病了,亚旭的哥哥姐姐都在外地工作,身边需要有人照顾,亚旭希望留下来照顾父亲。于是,亚旭的母亲也向谢老建议:“能不能让亚旭在近处当兵或当工人。”谢老对夫人说:“青年人志在四方,父母要支持孩子实现革命理想,还是让他到艰苦的地方去。”母亲知道谢老一向严格要求孩子,也就同意了。

  亚旭临行时,躺在病床上的谢老十分高兴,他对儿子说:“亚旭啊,光立志还不够,要坚其志。到部队里去学习锻炼,不要挂念我和家里。”又说:“远离爸爸妈妈,到艰苦的地方去当兵好,那里能锻炼人。”

  亚旭当兵后,部队驻在一个山沟沟里,那里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亚旭流露出了后悔的情绪,并给父亲写了一封信。

  父亲看了儿子的信很着急,写信勉励他说:“你要立其志、坚其志,这还没有完,更重要的是恒其志,要有恒心,不为开始的一点点困难吓倒,青年人要有志气、勇气,要藐视任何困难,敢于克服一切困难。亚旭,你要有坚定的毅力啊。”

  亚旭想起父亲常对自己说:“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大困难、小困难,凡事总想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都要学点克服困难的办法。”于是,他下定决心,以顽强的毅力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而且,还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远大志向。

  谢觉哉老人让儿子到困苦的环境中磨砺志向的做法值得今天的父母们学习。在困苦中磨砺孩子的志向,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世界著名的潜能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曾提出一条成功公式,第一步就是要知道你所迫求的,也就是要有明确的志向;第二步就是要知道该怎么去做,否则你只是在做梦,应立即采取最有可能达到口标的做法。

  在困苦中磨砺孩子的志向很重要,坚定的志向是孩子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他获得成功的法宝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

挫折教育建议:

  1.一定要让孩子矢志不渝。

  在古人看来,矢志不渝是值得称颂的。亚圣孟子曾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也说过:“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这些名言在现在仍被传诵。矢志不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直到今天,矢志不渝对孩子来说仍旧很重要。

  孩子的志向一旦确立,暂且不谈是自己主动确立还是父母帮助确立,仅是在志向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就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些困难有可能阻止孩子继续坚持不下去,这时候,父母要告诉孩子,一定要坚持住,告诉孩子志向其实离他并不远。有时候,就是再坚持哪怕是一小下,志向就能成功达成。所以,要让孩子坚定志向,矢志不渝。

  2.告诉孩子,有志向更要行动。

  美国著名政治家富兰克林曾说:“从事一项事情,先要决定志向,志向决定之后就要全力以赴毫不犹豫地去实行。”也就是说,立定只想后,必须要行动。《淮南子·说林训》有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本意是说,站在河塘边,与其急切地期盼着、幻想着鱼儿到手,还不如回去下功夫结好渔网,这样就不愁得不到鱼。也就是说,在志向与手段之间,有明确的志向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实现这一志向的必要手段,志向将是空幻而不切实际的。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退而结网”的行动,也就是说有了志向后要赶紧行动。因为志向的实现需要行动来完成。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行动起来。

  3.行动的方向一定要正确。

  实现志向需要行动,但这行动必须与目标相符,更不能背道而驰。如果再重复古人“南辕北辙”的错误,再重演“缘木求鱼”的悲剧,就永远也不可能实现志向。父母需要让孩子为自己的志向选择一个正确的行动方向,并努力去实现!

要允许孩子失败

  失败是每个孩子必须面临的人生课题,而孩子如何面对,反映了父母的心态。孩子的成长环境越是宽松,他越不怕失败;孩子的成长环境越是苛刻,他就越怕失败。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失败。其中,有些孩子也许失败的次数比较多,父母也会因此变得不安,他们担心孩子的前程,于是处处防患于未然,不让孩子失败。于是,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向孩子伸出援助之手,可是,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利还是弊,却得斟酌。

事实上,如果父母过分担心孩子会犯错误,就会不由自主地警告孩子:“又失败了,同样的失败你到底想重复多少次?从现在开始,绝不允许你再失败。”这种话说得一多,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紧张情绪和心理负担,结果还是不停地重复失败。

  对此,日本著名教育家多湖辉建议父母,一定要把握正确的态度:当孩子做错事情、出现失败、情绪沮丧时,不要老是重复“不许失败”之类的论调,而应该告诉他“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孩子听后会深受鼓舞、精神大振。

  这样,孩子的紧张情绪和压力就一定能够得到缓解,肩上的重担也会减轻。结果,事情就会朝着好的方向转化。等孩子的情绪稳定后,父母就可以让他对出错的地方进行反复练习。从而让孩子树立起自信。事实证明,最初学得不好的地方,经过反复练习,后来都成了自己擅长的方面。

  其实,“可以失败”要比“不准失败”更能减少孩子的失误。一般来说,孩子想做一件事情时,父母比孩子更了解失败的可能性,于是就在事前说“弄错了可不行”、“别弄错了”。但是,这样的话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反而给孩子增加了压力,使其畏缩不前。而且,孩子会从这些话中得到“恐怕会失败”的暗示,反而容易于出现失败。

  不可否认,父母对失败的担心会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一个孩子得了拒绝上学症,偶尔到学校去也一句话不讲,他的母亲就怀疑这个孩子精神脆弱,并对其进行治疗。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一句话不说的孩子突然说:“本来我什么都会,脑子也不笨。可是,我在学校一有差错同学们就嘲笑我。所以,我现在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说。”

  这些话使医生感到吃惊。这就是说,这个孩子并没有神经脆弱等任何病症。不是不会说话,而是过于担心大家嘲笑自己的失败,而躲进自我“沉默”之中。而且,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说,别人就会说“那个孩子像个傻子”。尽管如此,实际上只要没有任何挫折,这个孩子的自尊心就不会受到伤害。这个孩子就是从这种自我防卫的心理出发,而保持沉默的。

  

  这可能是一个极特殊的例子。总是担心失败,成了一个什么也不会的孩子,也就不可能指望他有更好地成长。所以说,当孩子主动地要去做某件事情时,即使父母知道他有可能失败,也要让他去试试看,这很重要。也就是说,有时候父母需要有给孩子提供失败机会的胆量。

  

  本田宗一郎先生是以生产汽车、摩托车而闻名于世的大型企业本田技研公司的创办人。上小学时,他在班里却是“后进生”。无论让他做什么,都总是失败,学习成绩也不理想。然而,对这段经历,本田先生本人是这样认为的:“正是因为当时的失败,才培养了我能进行独立思考、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大脑。”

  他说:“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东西与自己经过深思苦想得来的东西相比较,其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是大不一样的。”

  

  从这个故事中,父母应该明白,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失败,要多想想失败所带来的好处。事实上,即使是再出色的人,他的前进也是波浪式的,孩子的成长也是这样。所以,明智的父母都允许孩子失败,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失败的时候,父母能否给他战胜失败的自信。

  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看,失败是向成功的逼近。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遭遇过失败的挫折,有些失败是刻骨铭心的。父母的责任是在精神上带领孩子战胜失败的痛苦,并激励他把每一次失败都转化成为走向成功的起点。

  

  一天晚上,陈凯告诉母亲,他在两次区小学数学选拔赛中,总共才得120多分。由于他数学成绩一直很好,这个成绩出乎了母亲的意料,她顺口说一句:“你还是不行。”说完这话,孩子对母亲说:“妈,我就不爱听你这么说,一听这样的话我就心慌。”

  这时,母亲才意识到,这已是孩子第二次对她说这句话了。这一回,母亲有些震惊,她开始反思一个问题:孩子们在遭遇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他们需要什么。她在当天写给孩子的日记中写道:“给孩子以失败后的勇气和信心,比一万个训斥和指责更有价值。”

  此后,再遇到孩子的成绩不够理想的时候,母亲从不对他们说“你不行”,而总是说“你能行”、“你会更好”、“只要你努力,你会超过所有的人”。

  

  在孩子成功的时候,如果父母能用冷静、平常的心绪抑制他的兴奋,就可能会消除他骄傲的情绪;在他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父母表现出的坦然、轻松、振奋的情绪,则会感染孩子,带领他尽快走出失败的阴影。

  孩子失败,就像他学走路摔跤一样。父母只要坚信孩子“行”,哪怕摔倒十次,一百次,一千次……父母都会鼓励孩子站起来。所有的孩子就是在父母这样的赞许和鼓励中,学会了走路。正是这种允许失败,不怕失败,才使孩子最后走向了成功。失败是每个孩子必须面临的人生课题,而孩子如何面对,反映了父母的心态。孩子的成长环境越是宽松,他越不怕失败;孩子的成长环境越是苛刻,他就越怕失败。

  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在孩子未来的事业和生活中,一定还会遇到失败和挫折。但是,有了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也了父母的爱护和包容,他们便知道该怎样面对失败,战胜失败,直至走向最后的成功。

挫折教育建议:

  1.孩子需要成功,也需要失败。

  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在父母的赞许和鼓励中学会走路、学会说话的。可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仿佛渐渐失去了耐心,变得着急起来。其实,孩子需要成功,更需要失败。成功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失败可以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学会反省,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汲取失败的教训。父母能容忍孩子的失败,是一种更深沉的爱。

  2.不要对孩子的失败冷嘲热讽。

  当孩子遭遇失败时,父母不要说:“你把事情都弄糟了,怎么搞的?”“你是猪脑子啊?”“你简直笨死了!”“早知这样,不如当初不生你!”“你压根儿就不是学习的那块材料!”其实,这些话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妨碍他的成长。

  如果孩子经常听到这样的“暗示”,往往就会接受这种错误的判断,并将这些错误判断作为自我评价的一部分,长此下去,孩子一定会形成怯懦、自卑、害怕挑战的心理,从而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这样,孩子就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动力,面对失败,就会一蹶不振,最终会一事无成。

  3.及时给予失败的孩子以指点。

  当孩子失败的时候,父母要及时给予指点。孩子就像一部车,他的求知过程就是爬坡的过程,在“发动机”出现问题时,父母要及时帮助孩子找出“故障”所在,把“发动机”修好。

  4.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父母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用优点和好习惯来改变孩子的缺点和坏习惯,采用一些“小夸奖”、“小建议”的方法,让孩子的缺点和坏习惯无处藏身,从而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他的自信心。

  5.应该积极鼓励失败的孩子。

  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学习和熟悉的过程。所以,孩子做事失败了,父母应该对孩子给予协助和适当的鼓励,这是最可取的方法。这样,孩子的上进心才会愈来愈强,进一步向自己的能力挑战。一位著名企业家曾说:“千万不要害怕失败,害怕失败就会畏缩不前!” 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孩子有了畏缩心理,就会什么事也不敢做了。因为孩子在心理上首先就失败了,即使做事,也更容易把事情做坏。

孩子的事要让他自己做

  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废物,就请父母让孩子自己做事,要让孩子的心里时刻有“这是我自己的事,我自己来做”的意识。

  

  早在1927年,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指出:“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

  孩子总要长大,总要离开父母的怀抱走向社会,拥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自己走,父母无论如何都不能代替,既然如此,那就放一下手,让孩子自己生活一回吧!这样的父母是明智的,因为孩子将会获得一生的幸福。

  王力和同学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活动。学校向他们介绍了营地的一些情况,并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让他们自己回家去准备营地的生活用品。

  妈妈询问王力是否需要帮忙,王力说他自己能够照顾自己。在他出发前,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显然王力忽视了这一点。妈妈还发现他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必备的东西,但妈妈并没有给他更多的提示。

  王力高兴地走了。过了两天,他回来了,妈妈问:“怎么样,这次玩得开心吗?”王力说:“还行,不过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好狼狈。”

  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我认为那里的天气会和这里一样,所以只带了平常穿的衣服,没有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王力回答。

  妈妈继续问:“下次如果你去三亚,也带同样的衣服吗?”王力说:“不会的,因为三亚很热。”

  “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做决定。那手电筒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想到要带手电筒,可我忙来忙去,最后把手电筒给忘了。我想,下次野营时我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时列的单子一样,这样就不会忘记东西了。”

  

  在母子二人的对话中,不能不佩服这位母亲的聪明做法,她仅仅是引导孩子总结了他做事计划的不周。其实,这位母亲完全可以事先提醒孩子,但她认为,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事对他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她没有提醒孩子,而是让孩子在这次体验中记住了教训,而且还让他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还有一位父亲也用类似的方法让儿子改掉了丢三落四的坏习惯,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次,这位发现儿子又忘戴红领巾了,为了让孩子尝尝丢三落四的后果,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次,他没有给他送红领巾。儿子放学回来沮丧地说,因为他没戴红领巾,他们班被扣了1分,同学们都责怪他。

  于是,他趁热打铁说:“以后你一定要把该带的东西整理好!”儿子若有所悟地点点头。从这以后,儿子做完作业总是认真地收拾书包,嘴里还念念有词:“钢笔、尺子、语文书、默写本、文具盒、红领巾……”很快,他就学会自己做事了。

  

  父母应该知道,自己的事情能够自己做的孩子是坚强的,在生活中,他会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在面对困难时,他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事,而不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自己去面对生活。

  在西方国家,父母常常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孩子两岁半以后,上厕所都由孩子自己处理。尽管父母事后要检查,但十分注意让孩子自己去做该做的一切。由于他们从小就重视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因此,西方的孩子大多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

  

  有一次,一个4岁的美国儿童在弯腰吃力地系鞋带时,一个路过这里的成年人提出要帮助他,却遭到了孩子的拒绝。

  孩子问成年人:“你知道我多大了吗?”

  “不知道,可我想你应该很小。”

  “我已经不小了,我都4岁了。”

  显而易见,孩子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系鞋带这样的小事应该由自己来做。

  

  在美国,孩子的这种独立意识是很普遍的。当孩子还不能完全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父母给予孩子生活上的照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做父母的有这种责任和义务。但是,父母还应当明白,照顾孩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生活得舒适、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顾他的过程中要让孩子逐步学会自理,进而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育家卢勤曾经讲过两个真实故事:

  

  一群美国中小学生利用假期到中国生活了几天,他们吃住在中国人家里。戴瑞是最小的一个,刚刚11岁,她给中国学生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与她年龄不大相称的大背包。一天,游天坛公园时,同行的一名中国学生想助人为乐,便走过去对戴瑞说:“我帮你背包吧!”不料戴瑞睁大双眼,疑惑不解但又彬彬有礼地说:“谢谢你,自己的东西就应该自己拿呀!”其实,戴瑞的父母和兄长就在她身边,而且他们各自的背包要轻得多。一位中国记者问戴瑞:“外出都是自己拿东西吗?”她微微一笑,点点头。这天,她背着足足有三五公斤重的包,但她仍旧玩得很开心。

  在一个冬天的早晨,雪下得很大。一位大约11岁的小女孩坐在路边草坪的护栏上,伸着腿,叉着腰,指着马路上正在为她叫的士的父亲喊着:“快一点!你要是叫不着车,我迟到了怎么办?!”只见她那可怜的爸爸,一只手抱着女儿的书包,另一手不停地挥动,满头大汗,不停地跑前跑后,而女孩只管坐着。

  

  这是中美两个同龄女孩子强烈的对比,这让卢勤感慨万千,她想:自己的事情能不能自己做,也许就是下一代竞争的起跑线!其实,中国孩子不能为自己负责,不能做自己分内的事情,这是父母造成的,怪不得孩子,因为父母没有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也没有让孩子明白,他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事情。

  所以,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废物,就请父母让孩子自己做事,要让孩子的心里时刻有“这是我自己的事,我自己来做”的意识,否则,父母的“善心善行”就会给社会造就一个“杰出”的累赘。

  

挫折教育建议:

  1.放手让孩子自己做的决定。

  想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父母首先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然后支持孩子自己做的决定。孩子只有自己做了决定,他才会努力去自己做自己决定的事。

  当孩子有自己的决定时,父母不必担心孩子的将来会如何,只要能给予他足够的支持、肯定和适宜的指导,即使最终孩子的表现并不十分理想,但是由于父母的信任带给他的信心和勇气,会使他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有更大的动力朝前方拼搏。

  2.不要强迫孩子听从安排。

  很多父母都会强迫孩子一定要听从安排。这样,孩子就不会有自主权,也没有做事的主动性,很可能会因为某些不得不去做的事而去应付差使。结果,孩子在无形中就会养成松散的习惯,甚至可能还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难以沟通,甚至出现孩子反抗的局面。

  强迫孩子听从父母的建议,服从于父母的人生价值观,这并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应该适当地听一听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有时给孩子一些自我行事的机会,他就会表现得十分优秀。

  3.让孩子体验做事的自豪感。

  生活中,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弄明白他该做什么事情,孩子一旦做了,父母就应该鼓励他,表扬他,从而让他体验到做事的自豪感。

  程浩的妈妈要求他,洗完澡自己把换下来的脏衣服放进洗衣机,可8岁的程浩却经常忘记。于是,妈妈让他记下洗完澡后该做什么事,以便提醒自己。从那以后,程浩再也没有忘记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他的母亲也为此经常表扬他,程浩也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

  所以,当要求孩子记住做某事时,不妨让孩子自己记下要做的事情,那样,孩子就会为记住提醒自己而沾沾自喜,为自己能够按照要求做好而感到自豪。如此一来,孩子就会慢慢学会自己做事,并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4.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

  父母要想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应该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让他成为自己的主人。虽然父母知道该怎么做,但还是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学习独立决定。孩子从自己错误中学习到的比从父母正确的指导还要多。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只提供参考意见,最后的选择权是孩子,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事情会越来越多。

  所以,父母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对自己负责,就会做出让父母也觉得吃惊的成绩来,当然,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更是不在话下了。

  5.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做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提供给孩子更多的机会让他自己去做事。比如,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要想学习成绩好,就要靠自己认真听讲,认真复习,认真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才能掌握学习的本领。有些父母总是陪孩子读写,甚至帮孩子计算,实际上,这都是在帮孩子的“倒忙”,父母是在辛辛苦苦地培养一个无能的孩子。

  再如,全家一起出门,应该让孩子背他自己的包,因为孩子自己的东西就应该让他自己拿。要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遇到的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危险

  明智的父母不是教孩子如何躲避危险,不是禁止或恐吓,而是让孩子正视危险,学会战胜危险,并增强自己应对危险的能力。

  生活充满着变数,随时随处都有遇到危险发生意外的可能。有时会让一个人突然陷入危机之中,让人感到整个世界都很不公。对于一个具有积极应对危险的孩子而言,无论是困难还是危机,他都能从容应对。

  任何人的人生旅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危险。当危险不期而至时,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危险,一定要让孩子在心中谨记:这是危险,我一定能应对它!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一旦被突如其来的危险击倒,一定要重新站立起来,只有及时站起来,才能继续和他人竞争,躺在地上不会有任何机会。突如其来的危险是每个人都无法拒绝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坦然地面对危险。

  很多时候,在不得不如此的情况下,人们差不多都能很快接受任何一个危险,或者让自己适应它,或者干脆忘了它。

  一个人经过许多次打击之后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学到了所有人迟早要学到的东西,那就是必须接受和适应那些突如其来的危险。很显然,危险本身并不能让人快乐或不快乐,每个人对危险的反应才会最终决定他是否能够成功。

  

  十几年前,新疆克拉玛依一场大火夺去了几百个孩子鲜活的生命,成为震惊世界的惨案。但是有一个小姑娘却在发现火情后,没有乱挤乱撞,而是逃进了剧场的厕所,拧开水笼头,将自己浑身浇湿,又用湿布捂在嘴巴上,躲在厕所的角落里等来了救援人员,幸免于难。

  

  当今时代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必须紧跟时代节拍,以变应变,学会应对危险,否则就会让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要成大事,想在社会立足,就必须能顺应时势,善于应对变化,及时调整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危险是到处存在的,是人类形影不离的伙伴。人要生存下去,就要学会避免或战胜它。人类的历史也是无数的冒险、斗争并战胜危险的历史。

  在孩子的生活中,危险是潜在的,再细心的父母也不可能完全排除孩子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危险,替孩子抵挡危险。明智的父母不是教孩子如何躲避危险,不是禁止或恐吓,而是让孩子正视危险,学会战胜危险,并增强自己应对危险的能力。

  对孩子来说,应对危险是他独立生活的可靠保障,它有助于孩子尽快摆脱成人的庇护,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有生存能力的个体。

挫折教育建议:

  1.让孩子知道他有应对危险的力量。

  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个人有力量应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打击,甚至战胜它们。因为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种应对危险的力量,只要愿意加以利用,就能帮助自己有效应对一切危险。要让孩子明白,生活就是这样,在我们没有准备的时候,危险可能就会降临在我们的身上,这时,必须坦然接受,然后才能从容应对。

  2.教孩子应对游泳的危险。

  孩子活泼好动,很喜欢游泳。然而跟水打交道不能马虎大意,即使是游泳技能很高的人,一旦忽视了某种安全因素,也有可能在水中遇险甚至丧生,游泳必须防止危险发生。

  要孩子保证在游泳池、划定的江河湖海的游泳区内游泳,最好选择配备专门救援人员、设施的场所,此外,千万不能到其他水处游泳;不要单独下水游泳,特别是初学者要有熟悉水性的同伴相随;游泳前做一些准备活动,如伸展四肢、活动关节等,但不要做剧烈运动,同时用水浇浇头部及胸部,使身体适应水温,不要猛地扎进深水里;身体状况不佳不能游泳,汗流浃背也不能下水,这样才能保证游泳的安全。

  万一遇到危险情况,让孩子切不可惊慌。在孩子游泳前给他这样的建议以便应对:游泳时头晕,应停止游泳,立即上岸,喝一些含糖量高的饮料,即使有所缓解也不要再下水;发生抽筋,可以仰躺在水面,慢慢游到岸边,也可以仰躺,把抽筋的腿伸直,脚趾头上翘,再用手把脚尖往上扳,要不怕疼,也可以向周围的人求助,让他们把自己带到岸上;呛水时切忌慌张,否则会吸入更多的水,要调整呼吸,尽力使自己平静,原地踩水,再把呛入鼻腔的水轻轻擤出。

  3.教孩子应对大火的危险。

  要让孩子懂得,大火无情之时要运用智勇救自己于危难之中。面对滚滚浓烟和熊熊烈焰,只要孩子能够冷静机智运用火场自救逃生知识,他就有极可能拯救自己。

  父母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和孩子一起进行应急逃生演习,让孩子对常去的建筑物的结构及逃生路径了如指掌,熟悉消防设施的使用方法。这样,一旦火灾发生时,就不会觉得走投无路了。

  与孩子同去陌生环境,如商场购物、入住酒店时,有意让他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等,以便关键时候能尽快逃离现场。发生危险,心中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决定逃生的办法,尽快撤离险地。撤离时注意,要尽量往楼层下面跑,若通道已被烟火封阻,则应该背向烟火方向离开,通过阳台等,往室外逃生。要尽快撤离,不要把宝贵的逃生时间浪费在寻找、搬移贵重物品上。已经逃离险境,切莫重返险地,自投火网。

  逃生时,将衣服打湿,或头顶湿棉被,用湿毛巾掩住口鼻。逃跑中,逐一检查门的把手,如果是凉的,把门慢慢打开从此处逃生;如果是热的,则要另寻他路。如果屋中烟雾弥漫,应把身子尽量放低。身处高楼,要沿着楼梯跑,千万不要坐电梯。如果发现身上也烧着了,千万不可惊慌狂奔或用手拍打,应赶紧设法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要及时跳进水中或让人往身上浇水、喷灭火剂会更有效。

  一旦发现火势比较猛烈时,不要贸然自行灭火,应拨打119寻求救援。尽量待在阳台、窗口等易于被人发现和能避免烟火近身的地方,及时发出求救信号,引起救援者注意。即使被烟气窒息失去自救能力时,也应尽力滚到墙边或门边,便于消防人员寻找、营救。

  4.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救能力。

一般来说,生活中难免会发生火灾、水灾、溺水、车祸、地震、触电、迷路、遇上坏人等危险事件,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着火了怎么办,迷路了怎么办等,让孩子知道火警电话119,匪警电话110,急救电话120,等等,还要让孩子记住父母的手机号。

  但是,知和行是有一定距离的,孩子有时知道要注意安全,可能并不一定有能力去处理一些带有危险的事情,这样就需要父母在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救能力。

  可以人为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如果你被反锁在家里该怎么办?”“如果发大水了又怎么办?”“如果你的手被划破了又该怎么办?”“如果发生了地震你该怎么办?”“如果发生了交通事故你该怎么办?”……

  要引导孩子设想出各种自救方法并进行演习。这种活动既是游戏,又是模拟练习,能培养孩子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品质。

  5.不要过分保护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过分保护孩子。有时,让孩子尝试一下危险的滋味,反而能够磨练孩子。比如倒开水、削铅笔等,经过这样的磨练,在面对危险时,孩子的处事能力就会提高,自信心也会增强,以后在面对更大的危险时,就会努力想办法去克服,而不是逃避了。另外,父母不要过分关注孩子受到的伤害,只要给予孩子必要的护理就可以了,一定要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危险。

  6.不强行禁止孩子的危险活动。

  一般来说,孩子活泼好动,爱做危险的活动,比如,爬树。其实,最有效的方法只能是提醒孩子:爬树是一种很危险的活动,要防止跌落的危险,就要考虑牢固的落脚点,衡量树枝能否支撑自己的身体。父母应该指出活动的危险性,但不强行禁止,就能让孩子学会应对危险的本领。

与孩子分享失败的经验

  就是父母应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失败经验,这比讲道理更加让孩子感同身受地知道,原来世界上每个人都会失败,父母也会失败。

  当今,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不愿看到孩子失败。所以,他们总是护着孩子,让孩子永远生活在顺境之中,结果让孩子养成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与能力。

  可是,现实生活中,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其实,对孩子来说,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失败的经验也必不可少。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承受一定的挫折,并让他在挫折中看到不足,作出新的努力,锻炼意志。

  很多父母越来越关注如何教孩子成功,但很少有父母意识到给孩子上好失败这一课同等重要,所以建议父母关注孩子的每次失败,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分散孩子的挫败感等。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应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失败经验,这比讲道理更加让孩子感同身受地知道,原来世界上每个人都会失败,父母也会失败。这就是心理上的“同理性原则”,也就是让孩子感觉父母在心理上是和他站在一起的,他也就更容易接纳父母对他的教育。

  5岁的晨晨喜欢和爸爸下棋,但毕竟年纪小,棋艺比不上大人,虽然爸爸偶尔会“输”一下,让晨晨高兴,但他就是无法接受输棋的现实,一输就哭。这让爸爸妈妈十分苦恼,孩子怎么这么输不起呢?

  后来,爸爸咨询了儿童教育专家,于是有了应对孩子的有效方法。晨晨再输棋哭闹时,爸爸就告诉他:“你才5岁就可以跟大人下棋,已经是很厉害了!爸爸跟你一样大的时候,还没见过象棋呢,更别说下棋了!爸爸很喜欢跟你下棋,特别是看到你专心致志的样子,我更是高兴。我也可以假装输给你,不过那是在骗你,没有意义的。你是要爸爸假装输给你,还是你一直和我挑战,总有一天你会赢过我?”

  结果,晨晨再输棋时,一点都不哭了,而是表现得很有信心战胜爸爸。

  

  一位幼教工作者发现:在幼儿园里,有相当多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都要以“我”为优先,十分在意输赢或得失。比赛、甚至游戏都不能输,输了就耍赖、不愿意再继续玩,有些孩子更是经不起一点失败,如果他认为这项活动有困难,自己可能会失败时,就干脆放弃不做。

  为什么孩子会这么在意输赢呢?专家认为,以幼儿气质而言,坚持度的高低决定他完成一件事情的好坏。坚持度高的孩子做事一定会完成得很好,而且还常有求好的完美倾向;坚持度低的孩子,做事情容易半途而废,或草草了事,让人感觉他不够努力。另外,环境也会造就孩子的个性,孩子会观察和模仿父母处理失败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较多地强调或暗示凡事都要赢,孩子就会以此为准则。如果父母在孩子表现出色时,就高兴不已;因孩子失败,就在流露出失望的神情,这都会让孩子觉得:我失败了,爸爸妈妈就不爱我了。所以,孩子会更加力求成功,不能失败,以博得父母关爱的眼神。

  很多时候,一个人不需要自己体验失败,因为别人的失败经验完全可以拿来参考,正如一句话:“不撞南墙不回头。”其实,一个人不一定非要亲自“撞上南墙才回头”,因为别人已经撞上了,这就是经验教训,不需要自己再亲自尝试。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很多时候,可以与孩子分享失败的经验,那样,孩子会少走很多弯路。比如,父母可以与孩子分享下面的一个经验:

  

  心理学家将一只跳蚤放进没有盖子的杯子内,结果,跳蚤轻而易举地跳出了杯子。紧接着,心理学家用一块玻璃盖住杯子,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时,都因为撞到这块玻璃而跳不出去。不久,心理学家把这块玻璃拿掉了,结果,跳蚤再也不愿意跳了。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人也和跳蚤也是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而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时,便灰心丧气,认为这件事自己永远都办不到,并忽视自身力量的壮大和外界条件的改变,放弃实现目标的努力。久而久之,形成定势思维,陷在失败的经验中爬不出来,一次次丧失唾手可得的机会,最终一事无成,白白耗费一生。

???

  可以说,这就是与孩子分享的一个很好的失败经验。孩子听到这样的失败经验,就会反思很多问题,就会让自己成长很多。对孩子来说,失败的经验与成功的方法同样重要。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不要担心失败,应该担心的是,为了怕失败而不敢做任何事。”这句话值得今天的父母用心回味,也值得孩子认真体会。

  

挫折教育建议:

  1.给孩子面对失败的勇气。

  有些父母总认为让孩子经历失败太早,所以,当孩子遭遇失败时,父母先心疼不已,要么为孩子的失败找理由,要么尽力帮孩子弥补,并小心呵护避免孩子再次失败。这样做,不能让孩子了解到成功的意义与失败的价值,也不能帮孩子学会面对成功与失败。所以,孩子失败了,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面对失败的勇气,让他跌倒了能够再爬起来,在成功时,也会对自己更加有信心。

  2.告诉孩子什么是成功与失败。

  很多孩子不能面对失败的结果,可能是出于父母对失败、成功所赋予的定义。所以,父母应该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把成功与失败的真正含义告诉孩子:成功就是把一件事情尽心尽力地完成,而不是把别人打败。让孩子知道,事情的完成本身就是对自己的奖赏,而不一定需要外在的肯定。同时,也应该让孩子明白,失败可能仅仅是没有能够达成预设的目标,但失败有时会让我们获得更多。

  3.经常与孩子分享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作为父母,应该经常和孩子分享自己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让他知道即使是父母也有失败的时候。不要总是觉得孩子小,和孩子讨论自己处理失败的方式及心路历程,会让孩子更了解父母,也更能思考成功与失败的意义。

  4.告诉孩子,成败可以相互转化。

  让孩子拥有失败的经验对他来说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当孩子失败了,父母应适时地给孩子以关心和鼓励,帮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孩子下次做得更好,使孩子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努力去做,才有获得好的成绩。告诉孩子,成功与失败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次失败,可能预示着下次成功,前提是找出失败的教训;同样,这次成功可能预示着下次失败,因为你可能会因成功而骄傲自大。

放手让孩子勇敢闯世界

  保护孩子本身并没有错,但孩子有他自己的世界,他不能永远是长在温室中的花朵,父母不能保护他一辈子,该放手时就一定要狠下心来,大胆地放手。

  

  有人曾说,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孩子依附于他们,而是让孩子独立于他们。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当孩子开始面临人生几件事的时候,如吃饭、睡觉、走路等,父亲应该随意而顽强地锻炼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让孩子敢于面对困难。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任性、依赖性强是他们共有的“综合症”。因为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什么也不让孩子干,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然就会严重依赖大人,造成他长大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更不用说勇敢闯世界了。

  

  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的人生之路与父亲董浩云的教育密不可分。董建华大学毕业后,舆论认为,董浩云肯定会安排儿子去美国继续深造,或回香港在董家的海运王国执掌要职力。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他却要董建华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做一名最普通的基层职员。

  董浩云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从董浩云与儿子间的一段谈话可以看出董浩云教子成才的良苦用心。

  董浩云问:“小华,你能明白我为什么要让你进‘通用’吗?”

  董建华回答:“我明白。因为‘通用’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总裁阿尔弗德雷·斯隆创立的现代企业管理原则,我想也肯定适用于我们这个国际型的航运企业。我相信,我在‘通用’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董浩云虽然点头同意儿子的回答,但仍然觉得他的理解不够深刻。董浩云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小华,我并不怀疑你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但我担心你的刻苦精神不够。你不要想到自己有依靠,你必须自己主动去找苦吃,磨练自己的意志,接受生活的挑战,并且一定要战胜它。所以,你必须全面锻炼自己,从最底层做起。只有先做好一名普通职员,今后才可能明白应该怎样对待你手下的职员;在这以后,你才能充分考虑学习别人的经验,为将来开创新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听了父亲的话,董建华立即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他坚定地回答:“请爸爸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董建华听从了父亲的安排,在美国勤勤恳恳干了4年,1964年才回到父亲身边。

  在通用打工的日子里,董建华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更重要的事还学会了为人处世之道,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他以后能使东方海外摆脱危机,重振雄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并不是强调,只有吃过苦、闯过世界的孩子才会成才。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孩子的成长道路一直很顺利,没有经历过什么风雨的话,他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为所欲为,这是非常有害的。

  因此,今天的教育专家和一些有前瞻性眼光的父母提出,适当地对孩子施行“吃苦教育”,让处于打好顺境中的孩子对艰辛的生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这样就可以让孩子的身心得到锻炼,从而健全他的人格。

  霍英东先生是香港著名的实业家,为了新中国的富强做了许多实事。他的行动也影响了儿子霍震霆。霍震霆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他也为改革开放、家乡建设和中国体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霍英东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教育孩子,必须培养他们的坚强毅力、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1958年,霍震霆被送往英国求学。学习期间,霍英东常常提醒他说:“你与父亲年幼时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了,一要好好学习,二要精通外语,三要懂国际贸易,四要读书做事都要为中国人争气,否则我不能用你。”

  1968年,当霍震霆22岁学成回到香港后,霍英东就对他委以重任。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想试一试儿子的能力如何,另一方面是为让儿子在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霍震霆听从了父亲的安排,带着400多人的施工队伍开赴文莱,在该国首都斯里巴加湾港兴建大型货柜码头,把这个港口改造成现代化的深水港。

  这项工程对文莱经济发展的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文莱政府对此项工程十分重视,在全世界为这项工程招标,结果霍英东的有荣公司击败了20多家竞争对手而胜出。

  可以说,这是一项十分重大的工程,而且又在海外施工,圈内的很多人士都很担心,都有疑问:初出茅庐的霍震霆是否能够胜任呢?霍英东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些人的疑问,而是大谈以前教孩子游泳的事。他以教游泳比喻培养孩子的办事能力,说:“道理是一样的,一定要大胆放手,不能瞻前顾后,否则会淹死的。”????

  果然,霍震霆没有让父亲失望,他率领着员工勤奋工作,受到了文莱官方的好评。出道后的第一炮,霍震霆就为他的父亲和中国人争了光。

  

  不过,今天的父母一般都比较疼爱自己的孩子,过度保护孩子,造成孩子的经验、能力不足,做事没自信心,甚至都不能正常与人交往。所以,父母一定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做事,鼓励孩子,从而增长他的能力,树立他的自信心。

  保护孩子本身并没有错,但孩子有他自己的世界,他不能永远是长在温室中的花朵,父母不能保护他一辈子,该放手时就一定要狠下心来,大胆地放手。

  老一辈革命家***曾指出:“对小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吃苦耐劳的事情,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这些可能跌些跤子,受些挫折,不会是一番风数的,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得到锻炼。”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伴随着很多“第一次”,这些都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哪怕他摔得鼻青脸肿,哪怕是遇到挫折和失败,都不要让他停止尝试的脚步,告诉孩子,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所以,父母不要过分呵护孩子,以免让这种呵护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障碍。父母要想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就应该早早地让孩子去闯世界。

挫折教育建议:

  1.做敢于放手的父母。

  父母应该对孩子有爱心,对孩子的爱要细致周到,尽职尽责,注意保护孩子,但是,与此同时,还应该不断告诫自己:对孩子的爱一定要有理性,要做“敢于放手”的父母。父母只有充分利用一切机会放手,孩子才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锻炼自己,提高信心,从而学会自觉,学会管理自己。

  每一位真正有爱心的父母,都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充满自信地立足于现代社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培养自强的孩子。

  孩子只有能够自强,才能勇敢、顺利地闯荡世界。自强是自我生存的意识和技能,也是现代人追求的心理品质,更就成就大业必备的关键素质。一旦孩子具备了自强的意识和能力,就比较容易适应社会,就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孩子如果不能自强,只能是父母和社会的负担。但是,现在有些父母的确没给孩子自强的机会。父母应该改变态度,培养能自强的孩子。

  3.由“管”孩子向“放”孩子转变。

  发达国家的父母对孩子大多持“放”的教育态度。他们认为,孩子就应该有他的独立人格和自强品格,就应该尊重孩子的行为选择,父母应该顺其自然地给以帮助,而不能越俎代庖。而中国的父母,对孩子大多持“管”的教育态度,认为父母管教孩子是自己的天职。于是,从小事到大事,父母都事无巨细地包办孩子的事情,结果,未能让孩子自立起来。所以,父母也应该学习西方的父母,让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由“管”向“放”转变。

  4.让孩子及时调整心态。

  当今社会是开放竞争的社会,孩子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时代变革,全面锻炼自己,培养他适应社会能力和养成吃苦耐劳品质,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孩子在激烈竞争中摔打自己,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要轻易放弃。

尽量少给孩子零花钱

  

  父母给孩子零花钱一定要有计划,尽量少给,甚至不给他零花钱。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敢于拒绝。

  

  今天孩子拥有不少零花钱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有些父母出于安全考虑,让孩子带一笔不小的防止“意外”的零花钱,以应付各种意外和特殊情况。很多孩子的零花钱数额都比较大。

  

  在某小学,一位男生与刚来的年轻班主任打赌,说自己身上的零花钱比老师的还多。班主任不信,结果那位男生竟然一下子从兜里拿出800元。

  一项调查显示,70%以上的少年儿童平时有花零花钱的习惯,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零花钱的数额也越来越大,拥有零花钱的孩子年龄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有关专家分析,学前儿童没有必要带钱上学。因为孩子上学带钱反而让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分神。况且,钱放在他们身上,也很不卫生,孩子容易感染细菌。对父母而言,千万不要误以为多给孩子零花钱,就是爱孩子,这样是非常危险的。对小学生而言,也不应该多带零花钱,每天几元就行了。

  关于零花钱,中国富裕家庭的孩子自然不用说,口袋里有大把的钞票。然而,很多家庭不富裕的孩子也有很多零花钱。因为中国父母的观念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于是,在不少家庭中,父母可能平时连稍好一点的菜都不舍得吃,却给孩子大把的零花钱,让孩子在外面大吃大喝。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下岗又离了婚,靠做钟点工供养上初中的儿子。家境非常困难,但她从来对儿子闭口不谈。每当儿子要求买流行的“耐克”运动鞋时,要求买价格不菲的参考书和英语磁带时,要求和同学一起参加“暑期英语村夏令营”时,这位下岗母亲都咬牙答应下来,她宁可自己晚上不休息全天超负荷工作。

  

  这位母亲还经常给孩子零花钱,为的也是不让孩子在同学面前丢面子。为了满足儿子的要求,这位母亲做出了很大牺牲。但是,这样就有利于儿子的成长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父母给孩子零花钱一定要有计划,尽量少给,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敢于拒绝。

  其实,作为父母,应该尽量少给孩子零花钱,甚至不给他零花钱。这一点,已经有人为今天的父母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沃尔玛集团的华顿家族已逝的董事长山姆·沃尔顿,奉行的财富教育核心理念是“劳动让人有价值”。老沃尔顿从来不给孩子们零花钱,他的四个孩子很小就开始打工,在商店擦地板,帮忙修补仓库的房顶,晚上帮助装卸简单的货物,老沃尔顿则根据一般的工人标准付给他们工资。现任沃尔玛掌门人罗布森·沃尔顿说:“这些儿时的锻炼,让我喜欢自力更生的感觉!”

  

  一般情况下,只要孩子的零花钱没有了,中国父母就会及时给他。殊不知,以这样的方式给孩子零花钱,孩子就学不会量入为出,也不会懂得合理安排支出。从长远来看,也培养不了孩子的理财能力和习惯。

  对于给孩子的零花钱的方式,美国父母是定额一次性支付。美国父母的做法是让孩子逐渐知道合理支出。他们也会让孩子自己购物,给孩子机会学习理财,让孩子认识到钱的价值,并让他懂得货比三家。从短期看,这样做能让孩子懂得节制,学会合理花钱;但从长远来看,的确是培养了让孩子终身受益的财商。

  

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经商获得极大成功之后,把他的父母教育自己正确认识金钱的办法也用于教育他的子女。

洛克菲勒在家里搞了一套完整的虚拟的市场经济,让妻子做“总经理”,而让孩子们做家务。每一项家务所能获得的报酬被公布出来,只要孩子们主动去做这些家务,他就能得到相对应的报酬。母亲则根据每个孩子做家务的情况,给他们零花钱。

洛克菲勒经常告诉孩子们要学会过有节制的生活。他在厨房里摆放了6个杯子,杯壁上写着每个孩子的名字,杯子里面装的则是孩子们一星期用的方块糖。如果哪个孩子过多地贪吃了杯子里的糖,那么等到别人喝咖啡放方块糖的时候,他就只能喝苦咖啡了。想要得到糖,那就只有等到下星期父母再次发放了。

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孩子们都知道了有节制的生活是有好处的,而随便消费自己的东西,消费完了等待的就只有苦味了。

洛克菲勒用生活事例让孩子知道了钱来之不易,花钱要有节制。教育专家认为,孩子如果越早接触钱,他就会越早具备理财的观念,长大后也就越会赚钱,前提是父母要把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做好。

挫折教育建议:

  1.给孩子的零花钱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有关教育专家指出,即使家庭的经济条件很好,父母在给孩子零花钱时,也一定要注意节制,不能随意多给,更不能有求必应,应该把零花钱的数额控制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范围之内。

  到底应该给多少,则应根据孩子的日常消费预算一下,比如,零花钱主要用在了午餐、交通、购买学习用品等几项,具体计算每一项大约多少钱。当然,给孩子的钱应该比预计的要稍微多一些,比如多10%,这样能让孩子有一定的灵活性。

  2.给孩子的零花钱数额要固定。

  父母应该知道,每个月或每个星期给孩子的零花钱的数额一定要固定,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这样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固定的收入来源,从而更好地训练他正确使用这些钱。

  当然,随着孩子年龄和责任心的增长,给孩子的零花钱也可以逐步增加。但是建议每年只改变一次。

  3.给孩子零花钱时要注意机会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为自己得到零花钱感到自豪。不过,父母在给孩子零花钱时,一定要注意对他进行机会教育,必须告诉他应该怎样用这些零花钱,要帮助他做出适当的安排,让零花钱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否则,随便给孩子几张纸币,而不对他加以任何教导的话,效果一定会适得其反。

从小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

  只有让孩子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彻底消除他的“金钱优越感”,让他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培养他奉献社会的爱心,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曾说:“轮曲輮而就,木直在中绳;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在这里,欧阳修借比喻说明,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砺,才能立业成才。未来的竞争不仅是能力与知识的竞争,更是意志与品质的竞争,所以,要让孩子从小懂得生活的艰辛,这是从古至今智慧的经验总结,但愿每一位父母都能让孩子懂得。

  孩子的人生路既有丽日阳光,也有暴雨狂风,父母真正爱孩子,就应让孩子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懂得生活的艰辛。父母不妨常常把为柴米油盐的忧虑讲给孩子听,孩子有义务知道和分担家庭中出现的困难,孩子与父母一道解决生活难题时学到的本领,是父母给孩子的好礼物。一个懂得了生活艰辛的孩子,当然也会懂事。

  一位出租车司机一天出车回到家,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说:“爸爸,我要1块钱去买零食!”父亲没给他。儿子竟然说:“那么小气,才1块钱,有什么了不起?别的同学每星期都有零花钱,为什么我没有呢?”

  当时,他真想骂儿子“混账”!但他还是忍住了,他想,要想让孩子明白父母生活的艰辛,只用语言还不行,还得用行动。于是他对孩子说:“如果你真觉得1块钱算不了什么,那你这个周末想办法挣1块钱回来。如果你能够挣得到,我以后每星期也给你零花钱。”儿子听了不以为然。

  但是,到了周末的晚上,儿子却忸忸怩怩地说:“爸爸,我以后不要零花钱了。”原来,整整一个星期,儿子都在绞尽脑汁想办法挣钱,可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最后在一个同学的提醒下,儿子羞羞答答地去捡易拉罐、矿泉水瓶,可一下午才捡到5个,卖了5毛钱,却尝尽了路人异样的眼神。

  这位司机说:“这次让孩子亲身体会生活的结果是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教师节,儿子很懂事,也没有向他要一分钱。后来他问儿子:“你送老师礼物了吗?”儿子说:“送了,我用废纸皮做了一张卡给老师,老师还说特别喜欢我做的卡呢!”

  司机说:“我每天在外奔波,妻子又下岗了,要说有啥期望的,也就是希望儿子能永远这么懂事。”

    

  其实,这位出租车司机的期望不会落空。因为他的孩子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就会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当然也就会很懂事。所以,父母在抱怨孩子不懂事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自己是否给了孩子懂事的机会。

  从小懂得生活的艰辛,对孩子来说是一笔受用终生的财富。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思是,一个人只有通过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才能担当“大任”。这在今天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遗憾的是,今天的孩子已经没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生活的机会了,他们的生活舒适安逸,不懂得生活的艰难,更不懂得衣食得来的艰辛。面对这样的现实,父母应该给孩子补上这节课,这是十分必要的,要让他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从而使他热爱劳动,珍惜生活。

  

  某晨报报道,某市8岁的富家子弟在街头卖艺,卖艺的钱都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他的父亲要他以此来体味生存的艰辛。男孩在街上拉琴,父亲在距离他十多米外的地方默默地关注着他所做的一切。在7月的炎热天气里,孩子每天独自背着近10多公司重的行头上街,在酷暑下,拉琴变得异常辛苦。为此,孩子不知哭了多少回。可是,他的父亲并没因此而心软,而是任凭他哭闹。孩子哭完后,只得又继续拉琴。

  

  按照常人的观念,富家的子弟应该是享受安逸生活的,因为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是人们的本性,贪图享受也在所难免,何况是富家子弟!但这位父亲却故意为孩子制造困难,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这位父亲尝遍了生活的辛酸,更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他也知道,只有让孩子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彻底消除他的“金钱优越感”,让他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培养他奉献社会的爱心,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因为,这样做不仅让孩子收获了坚强的人格,还让他学会了博大的爱心和服务于公共福利的优秀品质。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父爱!

  

  国内有媒体曾报道,著名歌手韦唯在瑞典生活艰难,她的三个儿子竟然捡瓶子赚零用钱。对此,韦唯大喊冤枉:“大家都以为我在国外活不下去了,其实这在国外是很正常的教育。老师会教孩子们什么样的瓶子值钱,他们捡了拿去超市的自动回收机上换钱。”

  韦唯说,她小时候在内蒙古也捡过煤渣,拿回家烧火。她想让孩子知道,钱并不是父母和政府给的,而是自己的劳动所得。

  

  其实,这种教育也是让孩子从小懂得生活的艰辛。毋庸置疑,让孩子适度“贫困”,感受生活的艰辛,对孩子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挫折教育建议:

  1.带孩子观察一下普通劳动者。

  父母可以带孩子观察一下普通劳动者的付出,与他们进行交流,在交流时,父母也要参与其中,让孩子从中了解到生活的不容易。比如,可以带孩子到建筑工地与建筑工人聊聊,带孩子到大街上与环卫工人聊聊,带孩子与农贸市场的商贩聊聊,让孩子与收购废品的人员聊聊,等等。相信,通过了解,孩子就会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就会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当然,也可以通过看电视、看报纸,让孩子了解社会底层的人们,看看他们的生活状况。

  2.带孩子感受一下自己的工作环境。

  对没有经济能力的孩子来说,他所有的开销都是来自于父母。如果他不知道钱到底从哪里来的话,就很难有一个正确的消费态度,由此很容易造成他对金钱的错误认识。所以父母一定要对孩子加强引导,比如,可以带孩子到自己工作的环境中去,让他感受一下父母挣钱的艰辛。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在工作时不能做其他无关的事情,用自由换取金钱,很辛苦;让孩子明白金钱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合理使用金钱。

  3.把家庭的困难告诉孩子。

  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充满艰辛。作为父母,当遇到某些困难的事时,应该如实地讲给孩子听,不要隐瞒,相信孩子会理解父母的不易,与父母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比如,当孩子得知自己的学费用来之不易时,会更加发奋读书,努力节省开支,会自觉地为父母分忧,多为家庭承担责任。

  所以,在家庭遇到经济困难时,也不要怕孩子担心和分心,不要独自承担家庭的困难,应该告诉孩子实际情况。否则,可能父母节衣缩食,孩子却出手大方,这样父母就会苦了自己,助长了孩子物质享乐的不良思想,甚至父母稍稍不能满足孩子要求时,孩子聚会做出令父母伤心的事情来。

  4.告诉孩子,他享受的一切是父母的汗水换来的。

  从小要给儿子灌输,他享用的财富应该靠自己去创造,不劳而获是可耻的。要让孩子明白:他所享受的一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父母用劳动汗水换来的。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向他讲述自己曾经的拮据岁月,让他体验到生活的艰辛,让他有一种向上的动力。引导孩子陪父母一起分担困难,不仅会培养他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品格,更能孕育他的责任感。

  5.让孩子真正去体验生活。

  要想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还应该让孩子真正体验生活,就像上面的那个孩子拉琴挣钱捐给贫困山区一样。父母可以利用节假日,让孩子体验生活,比如,可以让孩子在街头卖报纸,让他真实地体验挣钱的辛苦。这样,孩子就会记住,钱的得来不容易,应该省吃俭用才对。有时候,教训孩子,他未必理解,反而会对父母产生怨气。如果把他放在真实的生活里,让他亲自去体会,问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

让孩子做家务劳动

  

  孩子多做一些家务是非常必要的。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小看孩子做家务的好处,孩子在家务劳动中学到的知识,远远胜于在书桌前的学习。

  

  劳动是美好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热爱劳动,孩子更应该从小爱劳动,首先应该从热爱家务劳动开始。

  其实,一个人是否热爱劳动会影响他的一生。事实证明,一个人的成功固然与知识水平、家庭背景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劳动品质。大凡小时候热爱劳动的人,长大后都特别能吃苦,能非常努力做事,成绩当然也很出色;凡事小时候不爱劳动,时时处处懒散拖沓的人,最终成就不了大事,因为他没有锻炼出一种谋生的本领。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的456名男孩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过程。

  在这些孩子进入中年的时候,研究人员对他们的生活进行分析发现,不管这些人的智力、家境、种族或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也不管他们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从小参加劳动的人,即使只在家里做一些简单家务的人,生活得要比没有劳动经验的人更充实更美满。

  具体结果如下:当年爱劳动的孩子与不爱劳动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爱劳动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20%左右。此外,爱劳动的孩子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

  

  专家分析说,让孩子从小就做一些家务,可以培养他吃苦耐劳、珍爱劳动成果、珍惜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良好的品质,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这一调查结果证明,劳动与孩子成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也启发当代父母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认识劳动对孩子成长产生的影响作用。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对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他怀着激动的心情说:“我总是感激我的父亲,是他给了我一双勤劳的手,他教会我过简朴的生活,让我有可能受到高等教育。”

  而这位科学巨人的父亲正是一位穷苦的乡村教士,但他懂得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大意义。

  可见,劳动不仅能够造就一个人,而且能够给人以快乐和幸福。正如英国著名的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说:“劳动是幸福之本,懒惰、好逸恶劳是万恶之源。”

  劳动能够锻炼孩子的坚持性和坚强的性格,让他具备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劳动的习惯,贪图享受是最有害的。不娇生惯养的孩子总是主动选择需要花大力量和具有坚强意志才能完成的事业。”所以,父母必须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劳动,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安身立命之本,一双勤劳的手可以让孩子一生受益。一个负责任的父母,一定不会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现在的家庭条件好了,家务劳动相对减少了很多,甚至有的家庭还请了专职料理家务的保姆,所以,更不需要孩子做多少家务劳动了。其实,孩子多做一些家务是非常必要的。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小看孩子做家务的好处,孩子在家务劳动中学到的知识,远远胜于在书桌前的学习。比如,孩子要想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T裇衫、衬衫、裤子、裙子的叠法各不相同,怎样才能叠得既简单又好看呢?这就锻炼了孩子的分析能力、想象力和美感等。可见,孩子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知识很感性,也十分有趣。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做家务劳动有助于孩子成长。因为孩子根据父母的要求,在家中完成了任务,不仅可以得到大家的好评,而且也是孩子真正认识自我价值的难得机遇。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给孩子明确分工,分配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当然,在刚开始的时候,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检查和监督。特别是要明确地让他明白处理自己的事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是父母的责任。

挫折教育建议:

  1.不要误导孩子对劳动的认识。

  很多父母的错误劳动观影响了孩子。经常有父母对孩子说:“你再不好好学习,就让你去扫大街!”或者说:“你看隔壁那个叔叔,每天做工多辛苦,就是他小时候不用功读书!”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激励”话,传递给孩子的是对劳动及普通劳动者的蔑视。长此以往,孩子势必形成错误观念,也就不会尊重劳动和劳动者。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父母一定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的观念,认识它的巨大价值,从而改善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可以使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能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从而尊重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劳动中体会创造的快乐。其次,要把握丰富的劳动教育的内容,从多方面教育孩子。最后,劳动教育必须立足改革创新,讲究方法。父母要让孩子从家务劳动开始,及时鼓励孩子劳动中的良好表现。要注意,慎用金钱做孩子的劳动报酬,也不要把家务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要把多方面的劳动素养的培养融入孩子的日常教育中。

  3.对孩子进行劳动的行为训练。

  父母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从日常生活小事开始,让孩子自己做,如穿衣、洗澡、洗衣服、叠衣服、打扫卫生、倒垃圾、购买日用品、择菜、整理房间、搬运东西等。对这些简单的劳动,父母要反复强化训练孩子,直到他会做。最好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劳动让孩子做。劳动的内容应该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过渡,一定不要刚开始就让孩子去做高难度的劳动。

  4.对孩子进行劳动的思想训练。

  在思想训练方面,父母应该多给孩子讲一些热爱劳动的故事,当然也需要给他说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同时,以家庭生活实例等告诉孩子劳动的重要性,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光荣,不劳动的人没有出息。这样,孩子就会乐于劳动。

  5.教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

  做什么事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劳动也不会例外,所以父母应该教给孩子一些劳动的程序,操作要领、方法和技巧等。比如,要孩子做饭,就应该告诉他做饭的程序,放多少水,煮多长时间,等等,必要时要给孩子做示范。在教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

  6.要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

  孩子在家务劳动方面取得进步时,不要忘了及时给予表扬;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不能显得不耐烦,更不能用不当的言行举止打击孩子,要不断鼓励他,增强他的信心。这样做,其实就是在尊重孩子的劳动,孩子也会感受得到父母对他的爱,这样,他就会再接再厉,继续不断进步。

小说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爱,父母要有挫折教育的意识 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