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小说库 > 青春校园 > 好父母 教安全

更新时间:2023-02-26 17:36:22

好父母 教安全 已完结

好父母 教安全

来源:追书云 作者:张振鹏 分类:青春校园

件急剧上升。这就需要父母提醒孩子,在上网时提高警惕,不要因为一时大意,造成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 14岁的林林在登陆QQ时发现了一条抽奖信息,她按照信息中的提示登陆网站,输入抽奖号码,系统提示她中了一台最新款的索尼笔记本电脑。林林兴奋极了,她打电话联系网站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告诉她需要缴纳税费和运费一共900元,并让她将钱汇到指定账展开

好父母 教安全2

   孩子最主要的学习环境就是校园,但是校园并不是一方没有“意外”和“灾难”存在的“净土”。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注意校园内外的安全,让他学会应对各种校园内外的危机状况,比如,要教孩子注意交通安全、课堂与课外安全,让孩子避免受到校园侵害,增强孩子的法律意识,教孩子利用好互联网络这个工具,而不是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向难以自拔的网络“深渊”……

  

7.交通安全:让孩子平安上学、放学回家

  

  一项统计显示,交通事故已成为造成少年儿童意外伤害的第二“杀手”。在我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中小学生大约占3成。现代文明在带给我们方便快捷生活的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而人们对于安全意识的疏忽与淡漠,也是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怎样才能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为人父母者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彭刚聪明好动,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这次小升初的考试中,他一举考进了心仪的学校,那可是全市的重点中学。彭刚的爸爸一高兴,决定奖励奖励儿子。其实,彭刚早就盼着爸爸给他买一个新的山地车呢!他的老自行车已经很破旧了,用彭刚的话说,已经不能和体格强壮但身轻如燕的他相配了。他想,骑上了新的山地车,穿行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炫耀自己“高超”的车技,那可真帅!

  爸爸真的奖励他一个名牌山地车,这让彭刚乐不可支,他每天都骑着新车,一溜烟地消失在人潮汹涌的街头。看着儿子这么开心,爸爸也非常高兴。可没成想,就是这个带给大家快乐的山地车,差点酿成大祸。

  这一天,彭刚像往常一样“飞”出家门,只见在快到学校的路边停着一辆大卡车,卡车旁边是川流不息的学生。他心里一边想着怎样炫耀车技,一边贴紧了大卡车准备飞速穿越人群。可是不巧,这时大卡车的司机打开了车门……彭刚躲避不及,就听“嘭”地一声,他撞到车门后倒在了地上,口吐白沫,眼睛紧闭。

  来往的同学们和卡车司机都吓了一跳,他们把不省人事的彭刚送进了医院。爸爸听到消息急忙赶到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彭刚的脑部受到剧烈的撞击,造成了重度脑震荡,需要立即抢救,可能还会留下后遗症。而经过交警调查之后认定,这次事故主要责任在于彭刚,他不应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飞车”,这样造成很大的交通隐患。听了医生和交警的话,爸爸追悔莫及,悔不该纵容彭刚每天骑着飞车炫耀,到头来受害的还是自己。

  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相比于父母一代来说,他们的适应能力差,而且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这时,如果父母疏于监管,就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事例中彭刚的爸爸很爱孩子,但是,他忘记了规范孩子的行为,提醒孩子注意行车安全。他对于彭刚“飞车”的行为没有及时地纠正,使得孩子最终受到了伤害。

  父母要知道,只有疼爱而没有教育的爱并不是完整的爱,那是溺爱。在溺爱之下成长的孩子,更加容易受到环境的伤害。而一些父母因为忙于打拼,忘记了对孩子交通安全方面的教育和监管,最终和溺爱孩子导致的结果是一样的。

  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是一个特殊的交通参与群体,由于其心理、生理发育不成熟,自主性差,在车水马龙的道路上处于弱势地位。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对他们的伤害也更大。所以,加强对孩子的交通安全教育,让孩子掌握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已是当务之急。

培养建议

建议一:交通安全第一课,从学会过马路开始

  有些父母或孩子可能会说,过马路谁不会啊?这还要学吗?过马路看起来简单,其实不然。无论是对于成人还是孩子,学会过马路是交通安全的第一课。“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可是,这并不代表着所有人都懂得遵守。

  一位爸爸骑车送7岁的儿子去上学,在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红灯亮了。他没有停住车子,而是熟练地穿梭在车水马龙之间,不一会儿就到了对面。

  他对儿子说:“儿子,你看爸爸厉害吧?”

  儿子摸摸脑袋说:“爸爸,老师说不能闯红灯。”

  爸爸听了打了儿子一下,说:“傻儿子,你怎么不会灵活变通,你没看见大家都这么过嘛!再说,爸爸这么做是为了节省时间。”

  坐在后座的儿子默然无语,一时间不知道是老师说的对还是爸爸说的对。

  作为父母,应该要以身作则,遵守交通法规。此外,父母还要让孩子知道过马路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不要在路边玩耍、踢球、放风筝或追逐打闹,不可以边走路边看书,也不能因为聊天而忘记观察路面情况。

  其次,过马路要走人行通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不能因为要省几步路而翻越栅栏。

  再次,无论技术如何高超,都不要在马路上(含行车道和人行道)滑旱冰。

  最后,在雾天、雪天和雨天,行路更要小心,最好穿鲜艳的衣服或雨衣,以便于引起汽车司机的注意,防止意外的发生;过铁路的时候,要遵守交通灯的指挥,不要追求刺激和火车抢路。

建议二:教孩子注意乘车安全

  在现代社会,乘车已经成为我们出行的重要方式。如果父母能重视对孩子进行乘车安全教育,就等于给孩子加了一条生命的“安全带”。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在行车中切忌不能将头、手、身体伸出窗外,即使东西掉在了外面也不可以,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受到车外物体的伤害。

  现在私家车越来越多,孩子在乘坐小轿车时,尽量不要坐在副驾驶座位上,应该选择坐在后排座位,那里是最安全的位置。如果孩子的身高不足以使用安全带,为了避免他的脖子被勒住,最好使用加高的汽车安全坐垫,孩子被垫高后,就可以正常使用安全带了。

建议三:杜绝孩子骑车上下学中的危险

  学校离家近的孩子一般都会选择骑车上学,骑车不仅自由,省去了等车的时间,还比较符合孩子活泼好动的特性。骑着在自行车,惬意地穿梭在大街小巷,也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不过,骑车不同于走路和乘车,它更容易发生意外。

  就像前面事例中的主人公彭刚,由于其父母的失职,最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提醒孩子注意骑车中的安全问题呢?

  首先,未满12岁的孩子最好不要骑车,也不要在马路上学车,如果家中有具备骑车条件的孩子,父母一定要经常提醒孩子检查车况,保持车闸、车铃正常,这一点尤为重要。

  其次,骑车要在非机动车道的右边行驶,不逆行、不猛拐、不双手撒把、不互相攀扶,不要带过重的东西,以免不能控制方向。

  最后,雨天骑车不能一手撑伞,雪天骑车要和行人保持一定距离,不能急刹车。要时常提醒孩子注意骑车的规范和安全,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建议四:让孩子学会应对乘公共交通工具时发生的意外

  现代城市交通四通八达,很多人出门都会选择地铁和公交车出行。那么,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候,如何才能避免发生意外呢?先来看地铁,地铁虽然以安全快捷著称,但是也有安全隐患。所以,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安全的乘坐地铁。

  比如,当地铁停电的时候,人们都被关在了黑黑的车厢里,此时要告诉孩子,不要试图用手去掰开车门,更不要跳进隧道中,这都是错误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等待列车员的帮助,听从列车员的安排,才能安全有序地脱离危险。再如,等地铁时,一定要有序排队,切忌拥挤,以免让自己或他人跌入轨道。

  要告诉孩子,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拥挤。尤其是当车辆进站的时候,不要混在人群中你推我挤,此时最易发生意外。要遵守乘车规则,按顺序排队,按序上车,维护乘车秩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安全。

建议五:与孩子一起学习交通安全常识

  作为父母,应该花时间与孩子一起讨论、学习交通安全常识,注意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从而对自己和孩子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父母懂得重视交通安全,关爱孩子生命,也一定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孩子会变得更遵守交通安全法规,让自己远离伤害。

金玉良言

  交通事故是和平时期的“流动杀手”,而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承载着我们的希望,他们的安全关系到家庭的幸福。“高高兴兴上学去,平平安安回家来”,这是为人父母的愿望。而要想真正保障孩子们的安全,更要时刻培养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交通安全无小事”,希望这句话被所有的父母所认知,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有保障的生活。

8. 交通意外:教孩子理智应对交通紧急状况

  

  随着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增高,交通意外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杀手之一。今天,总有一些意外情况令人防不胜防。如何才能让孩子在意外的交通事件中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呢?父母有必要让孩子了解如何应对交通意外中的紧急状况,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天清晨,一个14岁的男孩去上学,在过马路时,忽然见一部白色轿车闯了红灯,并向自己撞来。小勇急忙转身向路边跑,车辆也急忙刹车,但他还是被车挂倒了,车轮从他的左腿上轧过。

  看到腿上满是鲜血的男孩,司机急得不知所措,伸手就要抱起他去医院。男孩忽然想到当医生的妈妈说过“在受伤时搬动伤者有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伤害”,他强忍剧痛说:“叔叔,别……不能动我……赶紧打120……”

  司机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5分钟后,救护车赶到现场。经诊断,小勇的左股骨中上段为粉碎性骨折。医生说:“幸好现场没有搬动伤员,只要稍微搬动病人。断裂的骨头就可能刺伤动脉血管。那将会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中,由于小勇懂得一些急救知识,所以及时制止了司机错误的救助行为,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安全。

  交通意外谁也不想遇到,但事故的发生却不仅仅是行人遵守交通规则就可以完全避免的,其中还包括驾驶人员的疲劳驾驶、酒后驾车、闯红灯等多种因素。与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相比,行人是交通活动中的弱者,最容易受到伤害。

  所以,父母不但要让孩子了解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更有必要告诉他,一旦发生交通意外,应该如何应对各种紧急情况,将伤害降至最低。

培养建议

建议一:教给孩子交通事故中的自救法

   父母应该教给孩子,如果在行走时不幸被车辆撞到,发现自己受伤流血,首先应该撕下衣服或布条扎紧伤口来止血,然后再打120急救电话和报警,以防失血过多危机生命;如果外部伤口不大却异常疼痛,有可能是骨折,这时应该让周围人帮忙打120急救电话,并拒绝他人搬动自己,以防骨头扎伤动脉。

   再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在乘坐车辆时发生交通事故。父母要告诉孩子,在乘坐车辆时如果车辆紧急刹车,有可能会给车内乘客造成伤害。所以,在紧急刹车的一瞬间,孩子应该立即抓住一个牢固的物体,以防被抛出车厢,同时要低下头来,让下巴紧贴胸前,这样可以防止胸部受到撞击而造成的内脏受伤。

建议二:告诉孩子交通工具起火时如何逃生

  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公交车起火事件,孩子在乘坐汽车外出时,如果遇到车辆起火,该如何自救呢?

  父母应告诉孩子,在遇到车辆起火时,如果被困车内,而车门无法正常打开,在临近车门处可以拉开车门上方的红色应急开关,打开车门逃生。若离车门较远,就看一下车辆的窗口是否有逃生锤,如果有,便用锤子砸碎侧窗玻璃,跳窗而出。如果没有,也可以用女士的高跟鞋、或其他硬物砸侧窗,并记住一定是侧窗,因为挡风玻璃是砸不碎的。若车内烟雾浓重,应用衣物浸水或直接用棉质品浸水掩住口鼻,避免吸入有毒物体,然后再伺机逃生。

  而乘坐轮船时,如果发生火灾,应听从指挥并向上风方向有序撤离。不过要切记,撤离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弯腰快跑。当需要弃船时,要立即穿好救生衣,按紧急撤离图示方向离船。弃船后尽快远离船舶,防止下沉的船舶造成漩涡,把人卷入。

建议三:教孩子在交通工具落水时的逃生措施

  许多人在遇到汽车落水时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自救。父母应告诉孩子,汽车落水通常不会立即沉底,在下沉的过程中仍会有一至两分钟的时间还在水面之上,此时最重要的保持冷静,确定逃生方案。

  例如,尝试打开车门,若车门打不开,可以从机械式的手摇车窗玻璃处摇下后逃生,如果是电动车窗,又因短路无法打开,可以用尖锐器物敲碎车窗逃生。即使一时无法逃出,也应将面部最大限度贴近高处,保证足够的空气,以争取更多的逃生机会。

  通常,刚开始打不开的车门,会在车身入水接近顶部时,因车内外压力相近,而容易打开,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在此时再做一次尝试,试着打开车门,逃至车外,并一边扑打着水面让自己不至于下沉,一边大声呼救,引起人们的注意。

建议四:告诉孩子车辆在野外发生故障时该如何应对

  外出时,偶尔会遇到车辆突发故障抛锚在野外的情况。这时,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即使车辆已经停下来,也不要下车四处走动,以防车辆修好后出发时被遗留在野外。在车辆,尤其是火车抛锚的过程中,如果车门没有打开,要让孩子停留在原位不动,听从乘务员的统一指挥,不要擅自砸窗、敲门,以防引起众人惊慌。

  在出门旅行时,即使路程不太远,父母也应该为孩子和自己多准备一些食物和水,这样可以防止车辆在野外发生故障而长时间滞留,致使缺乏饮水或食物而或饥或渴。

金玉良言

遭遇交通意外,人能否在0.75秒内做出逃生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父母若能在平时加强对孩子的交通安全教育,并教给他一些紧急状况的处理方法,不但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而且即使不幸发生意外,也能地让孩子最大限度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9.课堂安全:给孩子高效学习的45分钟

  

  校园里的课堂并不是从来不发生意外的场所。有时,孩子就会利用课堂的环境以给同学开个小玩笑、作个恶作剧为乐,但往往安全隐患就埋在这些小小的举动中。而有些课程本身就带有不安全因素,比如,体育课、化学实验课……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课堂安全意识,让每一个参与学习的人都能获得高效学习的45分钟。

   

  王老师是小学3年级的英语老师,她经常用实物作为教学道具。王老师的教学灵活生动,孩子们都很喜欢上她的英语课。

  一次,教材中有一个单元是《学做水果沙拉》。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水果、沙拉、盘子、勺子、叉子等物品外,还需要小型的水果刀。这一次,王老师希望每位同学能通过亲自动手做水果沙拉来掌握英语知识。但是,出于课堂安全考虑,王老师对于是否要安排孩子们自带水果刀犹豫了。

  不过,当王老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们时,他们都用期待的心情向老师保证会小心操作、不会拿着刀乱玩。于是,王老师趁热打铁,首先让孩子们明确,水果刀是配合课堂学习的工具,不是用来玩耍的玩具,并且把水果刀会带来的隐患一一讲给他们,他们都郑重其事地向老师保证会安全使用。同时,王老师提出了几项要求,比如,所带的水果刀必须是可折叠的、或有帽子的,而且只能用于英语课堂,家长要给老师一个收回水果刀的回复,等等。

  第二天的英语课上得如火如荼,整个教室弥漫着沙拉的味道,孩子们都在吃与玩中学会了相关的英语知识。英语课安全顺利地结束了,孩子们和老师都从中获得了乐趣。

  王老师上了一堂成功的英语课。当其他老师知道她的教学方式后,都对她说:“你胆子太大了,万一孩子们出什么事,能承担得起吗?”王老师都会说:“首先,我了解我的学生;其次,我会先建立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只要孩子们知道了安全的严重性,都会很听话。”

  王老师并没有因为会发生隐患而改变教学方式,而是提前让孩子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当学生们都明确了自己的行为准则,教学自然是顺利而成功的。

  有许多父母和老师在安全隐患发生之前很少对孩子进行教育,一旦事故发生了才来教育孩子,给孩子定规矩、立规则。有的父母为了使孩子远离安全隐患,干脆不让孩子参与某些教学活动。这样,都不是最有效的办法。

  父母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要有前瞻性,应该尽早地帮助孩子建立课堂安全意识,不要让孩子在隐患面前不知所措,或者根本察觉不到什么是隐患。如果父母做好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就不会面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的尴尬情形了。

培养建议

建议一:别让孩子在起立时开玩笑

  很多孩子都喜欢在同学起立时,开个小小的玩笑,比如:把同学的凳子抽掉,或者在凳子上放上东西。当同学一下子坐在地上,或被凳子上的异物刺痛时,就会引发其他同学的笑声。恐怕大多数父母在上学的时候都有过被摔或捉弄别人的经历,而在这个小小的玩笑中隐藏着很大的不安全因素。

  5年级的小祥从小就调皮捣蛋。一次数学课上,趁着前排的小玲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他悄悄把白玲的凳子往后挪了挪。毫不知情的白玲回答问题后,往下一坐,“扑通”一声,坐了个空,倒在了地上,周围的同学笑得东倒西歪。

  在数学老师的呵斥声中,隐约听到白玲喊痛,并且无法站起来。这下周冰祥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数学老师和几个同学赶快把白玲扶了起来,送到医院检查。经过拍片检查,白玲的腰椎骨折了,虽然不需要手术治疗,但需要卧床休养两三个月。

  从这之后,全班同学不敢再和其他同学开类似的玩笑了。

  因此,父母要在孩子开始参加集体生活时,就把类似的事情讲给孩子听,教导孩子不和同学开类似的玩笑。同时,为了避免同学给自己开玩笑,让孩子养成入座时回头看一下以确认凳子位置的好习惯。

建议二:告诉孩子,不在课堂上作恶作剧

有的孩子喜欢趁同学认真听课时,搞个恶作剧,并以此为乐。然而,很多恶作剧都会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

   孩子正处于一个好动的年龄,有的孩子以给搞恶作剧为乐。但是,课堂上,同学的大部分思维都集中在学习上,很难防范来自同学的搞怪行为,这样,被捉弄的同学因为没有准备,很容易受到严重的惊吓和伤害。

   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确,同学之间开玩笑要有度,要分场合,不要因自己的搞怪行为给同学带来伤害。如果孩子的搞怪次数过多,其他同学可能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

建议三:培养孩子体育课上的安全意识

  体育课堂是与运动是分不开的,发生伤害事故的几率也是最大的。因此,父母不但要让孩子了解一些避免意外发生的常识,更要让孩子重视体育老师的教导。体育老师会针对每一次的体育课,帮助孩子建立相关的安全意识,因此,听老师的教导很重要。

  一个女生曾穿着系有长条飘带的衬衫上体育课。这次锻炼的项目是爬绳练习,这位女同学很快就爬到了顶端,然后她想快速滑下来。然而,衬衫上的飘带却挂在了器械顶端的绳钩上。当她顺势下滑的一瞬间,飘带却勒住了她的脖子。幸亏体育老师眼疾手快,否则后果不可想象。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上体育课一定要穿运动服,衣服上不要别胸针、校徽、证章等东西;衣裤的口袋里不应该装钥匙、小刀等坚硬、尖锐锋利的物品,等等。同时,还要让孩子知道,不要独自做器械运动,特别是单双杠、跳鞍马等之类的运动,一定要在同学和老师的保护下完成。

建议四:教孩子听老师的话,安全上完实验课

  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参与化学实验课是常有的事,而化学试剂也会引发安全隐患。因此,父母要提醒孩子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实验,要让孩子知道化学试剂的危险性,不应该随便混合化学试剂。

  父母要鼓励孩子做一个懂科学、懂知识的学生,提醒孩子不能用化学试剂开玩笑,让孩子知道化学试剂的意外喷射会很容易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总之,要让孩子听老师的话,遵守实验要求,安全上完实验课。

建议五:让孩子冷静地应对课堂意外

孩子在学校上课时,会遇到一些非人为的意外发生。父母在平时就要让孩子知道冷静应对意外的重要性,特别是让孩子听老师的安排。

  音乐课堂上,几个同学发现挂在墙上的音箱开始往外冒烟,还能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老师也清楚地看到有红色的火光在闪。老师让大家不要慌张,同时让靠近音箱的学生有序地远离音箱,一边又叫几个男生拉下电闸,同时又让一个行动敏捷的学生去拿灭火器。同学们都很冷静,在老师的指导下熄灭了火源,并换了一间教室继续上课。

  当课堂上发生人力不可避免的意外时,最重要的是孩子和老师不能慌乱。因此,父母要教孩子冷静应对,而冷静的表现就是准确的判断危险源,并听从老师安排。

金玉良言

孩子在课堂上是否能够高效率地学习45分钟,就看教学过程是否顺利。而课堂安全是影响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同时,安全一旦得不到保障不仅仅是课程不能顺利进行,孩子的身心也会受到损害。因此,父母平日里应帮助孩子建立课堂安全意识,让孩子最大程度上地不制造和远离不安全因素。

10. 课外安全:孩子与同学友好玩耍的保证

  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孩子们都会兴奋地冲出教室,到户外尽情呼吸新鲜空气,和同学们玩耍,放松心情。外面是孩子们游戏的天堂,不过,课外活动因为其活动地域广泛、人员众多而意外频发。再加上现在的课外活动种类繁多,父母更应该教会孩子如何防止在课外活动时出现危险。有了父母保驾护航,孩子才会这拥有安全、快乐的课外时光。

  

  这天,阳光明媚,校足球队的男孩子们一下课就集合在了操场上,他们要进行一场激烈的分组赛,这些男孩一个个跃跃欲试。裁判一声令下,球赛开始了。

  而足球场那边的操场,则是女孩子的领地,校羽毛球队的领队正在召集大家进行羽毛球赛。在队中,蒋玲玲的羽毛球打得最好,几个回合下来,对方已经招架不住了。这时,蒋玲玲一个狠狠地扣球,对方反应不及没接住,遗憾地是,由于她用力过猛,球过界了。

  羽毛球飞到了足球场上,蒋玲玲只能跑到足球场去捡球。可她没想到,这时危险正一步步向她袭来。男生方宇一个大脚,把足球踢出老高,不巧,这个旋转中的足球砸向了正在捡球的蒋玲玲。球重重地砸在了她的头上,她脸色苍白,一下子倒在了地上昏了过去。

  同学们都吓坏了,大家急忙把她送到医院。经过医生抢救之后,蒋玲玲慢慢苏醒过来,只是头疼得厉害,就像要裂开一样。医生说她的头部受到了猛烈撞击,造成了脑震荡,需要住院观察一段时间。“肇事者”方宇则垂头丧气地站在一边,很自责……

  其实,这件事的主要责任并不只是方宇的,而在于蒋玲玲自身对于危险估计不足,还有足球队和羽毛球队领队的疏忽,让她进入了足球场地。足球队和羽毛球队有各自的比赛场地,当一方在比赛时,别人最好不要进入其比赛的领地,因为在比赛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意外情况,特别是像足球这种剧烈运动项目,危险性就更大了。

  随便进入别人的比赛区,一来会打扰别人比赛,是不礼貌的表现,二来还危及了自己的人身安全。如果想要捡回羽毛球,需要等待足球比赛告一段落时请足球队的同学帮忙捡球,可以使用备用球来继续比赛,这样做是比较合理的。

  如果蒋玲玲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贸然进入足球场地捡球,也就不会发生这场意外了。作为父母,应该在平时就像孩子灌输这种防患于未然的道理,让孩子知道哪里存在危险,从而不去做冒险的事,就能保证孩子既玩得开心,安全又不会受到威胁。

培养建议

建议一:告诉孩子不在楼道追逐打闹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当下课铃一响,老师一宣布下课,孩子们就会立刻冲出教室。特别是调皮的男孩子,在楼道里就忍不住开始打打闹闹了。楼道里不能追逐打闹,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这样的规定。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每个学生的人身安全不受侵害。

  因为在楼道里追打而造成孩子骨折甚至更严重后果的事故屡见不鲜。楼道是供人走路的,不是玩闹的场所。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如果要玩耍,就到操场去,在楼道要轻声慢步靠右通过。哪怕遇到再着急的事情,都要稳步前进,着急并不一定能办好事情。只有大家共同去维护公共场所的秩序,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建议二:让孩子知道下楼不能拥挤

  在学校里,楼梯是比较容易出现意外的地方。在楼梯处发生踩踏事故的情形屡见不鲜,但是,还有很多孩子并不知道其中的严重性。

  曾经一所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在下晚自习时,由于楼梯电灯损坏,加上学生拥挤,大家前推后拥,使一个同学不慎摔倒,结果引起一连串的踩踏事故。那次事故造成5人死亡,32人受伤,这是一个真实的血的教训。

  所以,父母要提醒孩子,在下楼的时候要缓步靠右行,不要在楼梯上打闹。如果楼梯上有不安全因素,要及时向老师反映。比如楼梯上缺少照明设施、护栏坏了等等。

  如果真的有急事,可以边走边对前面的人说“请让一让”,以引起他人的注意,这样不至于在匆忙中互相冲撞。而一旦发生拥挤,则要尽量侧过身体,靠向墙面,用背部对着他人。如果已经摔倒,要缩起身子,抱住头部,护住身体重要部位,以免被踩伤。

建议三:提醒孩子注意运动会上的危险

  一般学校一年要举办两次运动会,运动会是学校的大型项目,是同学们都盼望的。可是运动会中的危险,孩子又知道多少呢?

  在某中学的运动会中,一位同学在在没有得到投掷信号的时候,投出了手中的铅球。而此时,另一位同学正要撤出铅球比赛场地。5千克重的铅球不偏不倚砸在了那位同学的头上,造成人家颅骨骨折的悲剧,不得不去做开颅手术。

  运动会中项目繁多,一般会分为几个场地,不同的场地会交替进行不同的比赛。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在比赛中,一定要听指挥老师的口令,不能擅自行事。更不能随意穿越比赛场地,这是确保安全的基本要求。

建议四:让孩子知道,不是所有运动都适合他

  锻炼是件好事,但是凡事都有个适度。任何人都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最好不要中途放弃,也不要逞强,只有合理的锻炼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像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小学生,父母就要提醒他适度参与类似拔河、掰手腕、长跑等刺激心脏的运动,否则就会影响孩子心肺功能的发育。而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父母则要限制他们参加极限运动的次数,因为极限运动会使人处在兴奋的状态之下,对于心脏也是一个挑战。总之,父母要动脑筋,选择对孩子身心都有利的运动,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金玉良言

  课外时光很珍贵,是孩子学习知识、历练自己的第二课堂。课外时光精彩与否,不仅仅是在于孩子做了什么,还在于他们是不是真正得从中获益,是否是安全的。所以,父母应该提醒孩子,在孩子激情高涨的课余生活中要保证自身的安全,切忌没有安全意识地鲁莽行为。

11. 校园侵害:让孩子敢于向不良行为说“不”

  

  在人们的印象中,校园是个纯净的地方,同学们应该互帮互助,开心快乐才对。可是,今日的校园并不单纯,一些孩子常常无故遭到个别同学的辱骂甚至殴打。通常欺负人者并不觉得自己不对,受害者则常常因为胆小怕事,从而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究竟怎样才能让孩子变得强大又不恃强凌弱呢?这值得每一位为人父母者认真思考。

  

  费琳琳今年14岁,正读初中2年级。一天午饭后,她正在和其他同学讨论问题,高年级的两男一女3名同学突然来找她,并把她叫到一个隐蔽的地方。

  “你是不是说过你要揍顾芳?”那名女生问费琳琳。顾芳是费琳琳的同班同学,最近她们之间发生过一些矛盾。“说过又怎么了?”费琳琳反问该女生。

  “你还挺狂……”那个女生气得不行,当即拿起卷起的书就朝费琳琳的脸上打了两下。费琳琳想反抗但反抗不得,因为同来的两名男生把她的胳膊死死地别着,让她不能动弹。那女生又打了几下,临走前,其中一名男生还狠狠地踹了她一脚。

  那3名同学离开后,费琳琳觉得脸上火辣辣地疼,同时左耳耳鸣,头疼恶心。一位路过的老师看到了她,问明情况后,把费琳琳送到医院,被初步诊断为外伤性头痛。费琳琳的妈妈心疼地说:“都是孩子,发生矛盾拌几句嘴就行了,也不至于下如此狠手。”

  事发后,学校找到了那几名肇事的学生,他们都做了检讨,写了检查,也向费琳琳道了歉。而去,他们的父母专门拿着营养品到医院去看望费琳琳,并表达了歉意。

  还有些父母因此质问学校,为什么不能杜绝这种欺负同学的事情发生。学校也很无奈地解释,因为这种事情事发都比较突然,等到学校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只能加强对学生平时的教育,希望这样做可以消除校园暴力的苗头,让同学们更加互助友爱。

  孩子都是纯真友爱的,当他们处于成长阶段的时候,就会模仿大人们的行为。当他们看到电视上、电影上关于黑帮打斗的镜头,可能会比较兴奋,以为那是讲义气的行为。所以,为人父母者要学会引导孩子,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美的,哪些行为是丑的,哪些行为是对自己和他人有益的,哪些行为是有害的。不要放任孩子随波逐流,任性发展。

  其实,不论是欺负别人的人,还是被欺负的人,在心理上都会留下阴影,严重的甚至会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的发展。欺负人的人,会变得越来越自私任性,甚至凶残,如果没有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可能最终会走上不归路;而被欺负的人,则会变得紧张恐惧,消沉抑郁,甚至自残自杀,甚至以牙还牙,做出更为暴力的行为来。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定要细心观察,孩子是不是在健康快乐的成长。纠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偏差,帮助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做父母的责无旁贷。

培养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学会智对敲诈勒索

  敲诈勒索不仅发生在成人社会中,在学校中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上6年级的兵兵从爸爸钱包里偷偷拿了300块钱,爸爸发现后,把他打了一顿。在爸爸的追问下,兵兵这才说,自己拿钱是由于他受到了几个大孩子的勒索,如果不给他们钱,他们就会在放学的路上揍他。爸爸听了之后,这才知道一向品学兼优的兵兵为什么最近像变了个人一样,不仅沉默寡言,还偷起钱来……

  其实,敲诈勒索者就是看准了孩子这种胆小怕事的性格,才对他下手的,但做坏事的人是心虚的,所以父母不要让孩子胆小怕事。另外,面对敲诈也不能冲动。有些性格刚强的孩子遇到了敲诈,自己跑到商店买了把水果刀,想给敲诈者点颜色看看,这样也是不对的。

  父母要告诉孩子,一旦出现这种问题,要及时向父母和老师求助,如果情节严重,可以报警请求警察协助处理。要让孩子相信,父母和老师永远是他最值得信任的人。

  不过,作为父母要有教育的敏感性,对孩子的异常举止要重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阅历还不足以面对这种不良事件。一般受到勒索的孩子都会表现地非常不安,甚至性情大变。有的孩子本来很活泼,却因为被勒索变得沉闷,对什么都没兴趣。

  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父母的关爱可以打开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向你敞开心扉。千万不要看到孩子的变化之后,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孩子大声训斥或者大打出手,这样只会使孩子更加痛苦,也解决不了孩子真正的问题,最后导致严重的后果。

建议二:教孩子正视他人的歧视

  古语曰:“士可杀,不可辱。”可见,面子是中国人比较在乎的大问题。不但大人在乎面子,孩子也一样。有的孩子性格或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中就常常会受到一些同学的侮辱。

  小芳上5年级了,她偏科很严重,语文成绩很好,数学总是不入门。几次考试,全班平均分都被她拉下好几分,数学老师感到很头疼。

  一次在课堂上,数学老师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小芳也没答出来,数学老师脱口而出说道:“你脑袋是不是都是浆糊啊?”从此后,全班同学都叫她“浆糊脑袋”。小芳难过极了,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歧视,性格越来越孤僻,甚至不想去上学了。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一定的同龄人群体之中,他在群体中的地位往往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其实,孩子间的歧视是一种软性暴力,同样会对施暴者及受虐者双方都造成心理伤害。

  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父母要告诉孩子,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全才,不要因为一方面有问题就否定了自己。要学会在别人的压力之下发挥自己的长处,尽量弥补自己的短处。同时,父母也要和老师及时沟通,让老师抛弃对孩子的偏见,和父母一起努力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建议三:让孩子不受别人的孤立

  不优秀的时候容易受到歧视,这时要学会自立自强,荣辱不惊。而太优秀了就容易受到“孤立”,这又该怎么办呢?

  佳佳今年上4年级,从小她就是老师眼里的“宝”。她不仅学习成绩好,还多才多艺。老师很喜欢她,让她当班干部,老师有事不在的时候,就让她坐在讲桌前看着大家上自习,有谁不好好写作业,就记下来告诉老师。学校里让班里出什么发言代表、献花的等等,老师总是让佳佳去。可班里的同学都不喜欢她,有些男同学干脆叫她“老师的传声筒”,佳佳试着不把他们的话记在心里,可是受到孤立的滋味可真不好受。

  怎样才能和同学们相处好呢?其实,当孩子面对他人孤立的时候,父母要教他学会反思:想想同学们为什么不喜欢自己。原因很简单,当一个人优秀的时候,就容易骄傲,看不起别人,这会让大家感到不舒服。如果还经常去老师那给其他同学告状,就更不受欢迎了。

  告诉孩子,要想让大家都喜欢自己,就要学会真心实意地去帮助别人,帮助别人的同时,就会赢得大家的信任。如果看到他们哪里做错了,先不要去告诉老师,而是友善地提醒他,相信这样做,就会在同学中营造一种互帮互助的氛围,就能和同学们融到一起。

建议四:告诉孩子,校园“防狼”很重要

  在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不良的校外人员甚是老师将魔爪伸向了孩子,利用孩子的无知,对孩子进行性侵害,诸如此类的报道让做父母的心惊胆战。如何才能让孩子有个健康平安的学习环境,成为父母需要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在某小学,一位道德不良的老师,利用补课的时间对几名小学生施暴。事后还恐吓这几名小学生,如果说出去一定会有严重的后果。这几个孩子在无知与恐惧中,度过了漫长的一个学期。最后,一位学生家长发现了孩子的异常,再三追问后才知道孩子经受了如此大的折磨。痛心疾首的家长们聚集到学校,把这位无德的老师送到了公安机关。

  最后,这位老师为自己犯下的过错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不仅再也没有机会做老师,还要在监狱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正处花季般的孩子,遭受了这样的灾难,任何父母都不能接受。如何才能使孩子不受到外界环境的伤害呢?在平时,父母就要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孩子明白是非对错。比如,父母要告诉孩子,只要是衣服遮住的地方都是别人不能看不能摸的,如果有谁侵犯自己,一定要拒绝并告知父母和老师。当然,也不要让孩子去看或摸异性被衣服遮挡的身体。

  父母还要注意孩子平日的穿着打扮,举止神态等一定要大方规矩,不要给坏人可乘之机。另外,还要教会孩子必要的防身术,以备不时之需。

金玉良言

  各种各样的校园侵害在现代校园生活中越来越常见。这种伤害不仅仅是对受害者身体和人格上的伤害,其实对施暴者和旁观者也是一种伤害。施暴者会变得更加暴力、自私,缺乏对别人的同情和关怀,最终走向歧途;旁观者也会感到内疚和不安,也会在大脑中留下阴影。所以,校园侵害是父母和学校都必须让孩子加以重视和预防的问题。

12.法律意识:孩子懂法就可以避免祸端

  并不是只有成年人才需要增强法律意识。全国青少年犯罪率为0.06%,大城市青少年犯罪率达到了0.2%。青少年犯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所致。孩子的法律意识不足,在遇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在面对诱惑时,不了解法律的尺度界限,很容易因无知而犯罪。所以父母要注意增强孩子的法律意识,让孩子学会用法律守护自己的安全。

  

  8岁的苏虹和同学去学校附近的超市买零食,结果发现买到的火腿肠是变质的。她们去找超市要求退钱,可是超市不同意。苏虹想起前几天在电视上看的“3.15质量调查”节目,于是试着拨通了消费者热线,叙述了自己遇到的情况。

  可是,当消费者热线的工作人员试着让苏虹直接和超市老板对质时,苏虹却挂掉了电话。最后消费者热线的工作人员来到那家超市询问,超市的工作人员承认确有此事,而老板也愿意退钱,却因为找不到苏虹等人不得不就此作罢。

  苏虹回家后,和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对苏虹打电话的行为表示了肯定,但是对于她没有坚持到底,妈妈觉得很遗憾。苏虹说,是因为自己担心,不知道消费者协会的人会不会帮她维护自己的权益。

  妈妈听了后说道:“你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但维护自己权益一定要认真,不能事到临头就退缩。要知道,维护自己权益是一种正当行为,这种权利是法律赋予的。”妈妈还特意在网上找到了《消费者权利保护法》,和苏虹一起学习。

  考虑到现实的因素,妈妈也对苏虹谈到,要注意保护自己,在维护权益时不要自己单独去,最好有成年人的陪伴。

  苏虹的维权意识还是比较高的,只是没有坚持到最后。妈妈告诉她这种行为在法律上的正当性,同时借这个机会让她学习了《消费者权利保护法》,进一步强化了她的法律意识。

  如果再遇到类似事情,苏虹就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现在的社会比较复杂,不法商贩、黑心厂商比比皆是,如果孩子不懂法律,那么在遇到事情时就不能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成为无辜的受害者,无处伸张正义。

  而很多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也正是法律意识淡薄,他们不了解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或者压根就没想过犯罪后应该接受怎样的惩罚。他们心中没有法律,行为自然就会失去约束,最终触犯法律,受到法律的制裁。

  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要开始培养他的法律意识,让他明白法律的功能,在遇到问题时不会盲目冲动,能够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的权益。

培养建议

建议一:设立家庭普法小课堂

   其实学校的法律教育往往笼统而概括,很难引起孩子的兴趣,也无法给孩子留下生动鲜活的印象。要想让孩子真正理解法律法规,明白怎样去使用,还需要父母在家庭中针对孩子的特点实施教导。

  7岁的薇薇一次放学和同伴一起回家,遇到高年级同学打劫。几个少年抢走了薇薇和同学的零用钱。薇薇哭着回到家,妈妈询问后想打电话给薇薇的老师,被爸爸阻止了。爸爸拨打了110,最后那几个少年被抓获送入了少管所。

  因为这件事情,爸爸觉得有必要在家里进行些法律知识的普及。他查阅了相关的法律资料,挑选生活中一些常用的法律知识写成了便笺,贴在冰箱上、书桌上、还有房门上。每天晚上吃完晚饭的时候,一家人总要坐在一起,互相提问一些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问题的形式常常是“如果发生了……的情况,你该怎么办?”

  让孩子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首先就要让他了解法律的内容。而孩子的认识能力有限,父母不妨从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入手,让孩子了解遇到什么情况该如何去做。

建议二:让孩子明白“打架还手”不是“正当防卫”

  很多孩子的法律意识都很淡薄。有些青少年去抢劫小学生,以为最多只是被管教一顿,罚点钱,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如果超过16岁就会被判刑。对法律的漠视让孩子心中没有一条“防线”,从而很难约束自己的行为。

  李宇13岁,他的爸爸有收看法制节目的习惯。一次看到一个少年犯,那个孩子平时喜欢打架斗殴,而在一次打架中将对方致死,然后被判刑。可是在庭审的时候,他却坚持说自己是正当防卫,理由是对方先动手打他的。李宇看到后随口说了一句:“是啊,最多是防卫过当,至于判那么重吗?”

  李宇的爸爸赶紧把李宇拉过来,教导他:“打架中还手一般不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行为,如打劫、杀人、放火、强奸这些如果不立即制止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的行为。当别人打你时,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还手,要先避开,然后找民警或老师解决。”

  李宇问:“要是对方拿着大棍子或者钢管什么的打我,我也不能还手吗?”爸爸说:“要先避开。如果因为你的还手而使事态激化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除非万不得已,还手才算正当防卫。”李宇听后点了点头。

  孩子对法律的了解不够精确,常常因误以为自己的行为合法而触犯法律。父母要注意帮他认清法律的要求。这样当他遇到一些事情时,才不会因无知而犯法。

建议三:与孩子一起分析有关案例

  很多时候,孩子对法律的认识停留在法条法规上,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但是在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时却很难了解如何用法律途径去解决,从而酿成惨剧。

  朱彤的妈妈看到了这样一篇报道:“一少年因不满其父亲与另一女人同居对自己不管不顾,将同父异母的弟弟从楼顶扔下后报警自首。”

  报道中提到那个少年知道杀人犯法,但是还是这样做了,目的只是希望在杀死弟弟后父亲能够回家。妈妈把这篇报道拿给14岁的朱彤看。朱彤看后说自己同情那个男孩。

  妈妈告诉朱彤:“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个少年可以向司法机关求助,要求父亲承担对自己的抚养责任,完全没必要采取如此激烈的行为。所以,在遇到事情一定要先考虑法律途径,不要盲目冲动。”

  如果案例中的男孩了解这些法律知识,用法律途径去解决问题,也许惨剧就不会发生。所以,父母在给孩子讲解法律知识时不能停留在浅显的层面,要让孩子了解在生活中如何去用法律解决问题。

建议四:让孩子遵纪守法

  教育孩子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抵制社会上的不良行为。

  首先,要了解道路交通法规。如: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穿越人行横道,不要在马路上嬉笑打闹,不要翻越隔离栏,在马路上要靠边行走,几个人一起走时要排成纵队,下雨天不要让雨伞、雨衣遮挡视线,最好穿黄色的显眼服饰以便司机识别,12周岁以下的少年不能骑车上路,

  其次,要了解关于娱乐休闲法律规定。如:未成年人不能去营业性的网吧、舞厅,未成年人不能饮酒,不去看黄色录像和不健康书籍。可以去博物馆或者文化中心参观,去社区做志愿者,或者去少年宫学习音乐、美术、棋类游戏,学会用健康合理的休闲娱乐使自己成长。

  第三,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权利,不逃学旷课,不打架斗殴,不恶意损坏公共财物。如果在学校受到老师辱骂或者同学欺负,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不要盲目冲动,以免铸成大错。

  孩子只有遵纪守法,才会最大程度上远离社会上的不良影响,从而让自己健康成长。

金玉良言

法律是规范人们日常生活的守则,人人都需要遵守。孩子从小养成很强的法律意识,遇事先想法律,这样不但可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违法犯罪;而且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也能用合法的途径去解决,避免因为一时冲动酿成祸害。

13. 不轻信人:教孩子凡事多留个“心眼”

  

  孩子单纯天真,很容易相信别人。如果孩子的这一特点被坏人利用,就有可能出现无法挽回的后果。现在孩子被骗、被拐、被杀的案件时有发生 ,2009年1月—10月,我国法院审理的拐卖儿童案件达到1107件,同比增长11.25%。父母需要让孩子增强防范意识,学会保护自己,遇事多留神,不要轻信别人。

  

  孟丹7岁了,一次在学校门口,一个平时经常去家里的叔叔走过来对她说:“你爸爸出车祸了,要我接你去医院。”孟丹本能地想跟着走,这时刚好一位老师看到,就拉住了孟丹,询问原因后给孟丹家里打电话。

  在老师打电话的时候该男子转身就走,老师迅速叫学校的警卫截住了他。最后终于确认,男子与孟丹的父亲发生了经济纠纷,想通过绑架孟丹来勒索钱财。

  孟丹的父母事后知道真相时相当后怕。老师以这件事情为例,在全校开展了一场安全教育活动,同时告诉孟丹的父母要注意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孟丹的父母反省道:“以前只知道叫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却忘了告诉她熟人有时候也不能轻易相信。”

  通过这件事情,全校的学生都知道了:熟人有时也不能轻信。遇到有熟人说要接送自己,或者一个人在家而父母的朋友要求开门都要相当小心。遇事先要打电话给父母确认,如果一时联系不到父母,那么宁可不要相信,以避免发生意外。

  “不要轻易地相信陌生人,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要跟陌生人一起玩……”这些话,可能每位父母都和自己的孩子说过。可是现实生活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事例中的孟丹就遇到了一起这样的事情,如果不是恰好被老师看到,处置得当,后果很难预料。

  父母在教育孩子不要轻信别人时,不能再停留在不要相信陌生人这样的老生常谈上,以免孩子遇到熟人行骗时,因为没有足够的防范意识从而受到侵害。

  现在的骗术变化无穷,父母只是教孩子一些防范的招数很难真正地为孩子隔绝危险。最好是培养孩子“不轻信”的性格。这样一来,不管是医疗广告、陌生人的诱拐、熟人的欺骗、街头骗局,孩子都不会轻易相信,从而避免危险和损失。

  要让孩子养成“不轻信”的习惯,就要在生活中一点点地训练他,让孩子提高警惕性,学会保护自己。

培养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不要吃别人给的东西

  父母可能经常对孩子说:“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可有时候孩子还是不够警惕。所以,这就需要父母耐心地把吃陌生人东西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告诉孩子,并给他讲一些案例。

  3年级的周丽和表姐一起去公园玩,有两个年轻人过来和她们搭讪,邀请她们一起喂鸟,还把自己的饮料递给她们喝。周丽当时没有在意,觉得公园人多也不会有什么事,于是拿过来就喝了。晚上,当周丽回到家中,她便开始出现恶心、抽搐、脸色发青等中毒症状,随即被家人送往医院。

  第二天,周丽的家人就接到了敲诈电话,对方让周丽的家人拿出3万元去换解药。周丽的父亲报警了。后来,犯罪人员被全部抓获。经其供认,他们将毒药用注射器打入饮料中,专挑爱相信人,喜欢吃别人东西的孩子下手。在骗孩子吃完后,再套出孩子家中的电话号码,接下来便开始敲诈。

  可见,父母在教育孩子不要吃别人的东西时,不能只强调拐骗和不法侵害的可能性,要从提高孩子对陌生人的警惕性入手,在任何场合,即使是人多的公共场合,也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甚至孩子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也不要随便吃邻居、父母的同事等熟人的东西。

建议二:告诉孩子不要随意跟别人走

  坏人经常用一些食物、玩具来诱拐小孩子,利用小孩子爱玩、贪吃的特质来达到他们的目的。还有一些人利用问路,让孩子帮忙带路来诱拐孩子。

  父母要告诉孩子,不要单独给陌生人带路。遇到有人问路可以告诉他,但是不要自己跟着他走。另外,曾经有记者穿着警服去学校试探孩子,结果孩子真跟着记者走了。父母也要告诉孩子,不能盲目地相信制服,遇到事情先打电话给父母求证,如果一时联系不上父母就打给老师,不要轻易地跟别人走。

建议三:要孩子学会对家中的信息保密

  常有不法分子骗取孩子的信任,套出孩子家中的信息后对孩子的父母实施诈骗。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对任何人都不要随意透露家中的信息,以免上当受骗。

  2年级的琳琳和妈妈一起坐火车去姥姥家,火车上一个阿姨对琳琳特别热情,又是给琳琳倒水,又是买吃的,还和琳琳的妈妈聊得很开心。妈妈去洗手间的时候,阿姨问琳琳家里电话多少,琳琳没有什么防备心,就告诉了她。

  过了一个小时左右,妈妈接到琳琳爸爸打来的电话,问孩子是不是出事了?原来有人把电话打到家里,说琳琳在火车上因为好奇从窗口栽下去了,现在正在医院抢救,让他汇款到××账户。妈妈很奇怪,问琳琳是不是把家里电话告诉别人了。

  琳琳想起了那个阿姨,却发现阿姨早就不在座位上了。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不光是电话号码,父母的姓名、职业、生活习惯、家庭住址这些信息也不要告诉陌生人,在一些如公交车,地铁之类的场合也不要和熟人谈论这些信息,以免有人听到后跟踪孩子,利用这些信息作案。

  父母若是接到孩子出事的电话,一定要问清楚是送到哪家医院,然后自己查医院的联系方式,打电话给医院求证。而且在带孩子外出时尽量不要让孩子单独与陌生人聊天,以免被套取信息。

建议四:让孩子学会如何与陌生人接触

  一味让孩子远离陌生人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孩子有时也会遇到需要向陌生人求助的情况。有一个小男孩与父亲走失,他将父亲的电话告诉给一个好心的叔叔,然后那位叔叔拨打了电话才让那个小男孩回到了父亲身边。况且,很多侵害孩子的事件都是发生在熟人之间。所以要让孩子学会分辨情况,作出处理。

  父母带孩子去一些公共场合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让孩子在自己的监管下尝试和陌生人接触,逐渐积累经验,这样他才能慢慢学会如何分辨情况,不轻信别人。

金玉良言

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提高警惕。诈骗、诱拐、绑架等案件的发生多是因为孩子轻易地相信了别人。要让孩子提高警惕,不只是对陌生人,对熟人也要存有一份戒备之心,遇事一定要先联系父母,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说辞。

14. 网络犯罪:上网也需要孩子练就“火眼金睛”

  

  网络联系方便快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交易,如网络购物,网上充值,等等。但是也有人利用网络实施犯罪行为,各种诈骗招数层出不穷,网络诈骗案件急剧上升。这就需要父母提醒孩子,在上网时提高警惕,不要因为一时大意,造成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

  

  14岁的林林在登陆QQ时发现了一条抽奖信息,她按照信息中的提示登陆网站,输入抽奖号码,系统提示她中了一台最新款的索尼笔记本电脑。林林兴奋极了,她打电话联系网站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告诉她需要缴纳税费和运费一共900元,并让她将钱汇到指定账户。

  林林汇了钱后,对方再次抬高价码,以协助办理网络套餐、网络中转费、媒体费等借口陆续骗取林林2500元。当林林再次打电话询问时,对方又说他们搞错了,林林中的是一辆高级小轿车,让林林再汇款2万元。

  林林再次编理由向爸爸要钱时,爸爸才提起警惕来,于是再三追问。最终,林林向爸爸说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爸爸听后,马上知道林林受骗了,于是立即报警,后在警方的协助下追回被骗的2500元。

  爸爸告诉林林:“网络诈骗就是利用人爱贪便宜的心理让你上当,先是给你莫名其妙的好处,当你惊喜的时候他们趁机要价,逐渐抬高价码,直到你难以承受为止。以后不要相信网络上的中奖信息。凡是遇到让你汇款,或者让你登陆不明网页输入你的个人资料的情况都要提高警惕,坚决拒绝。”

  网络诈骗盛行已久,随着人们越来越熟知这种诈骗形式,受害者越来越少。但是犯罪分子往往能想出新的招数来继续犯罪,比如仿造像淘宝网、中国工商银行这些有公信力的网站的页面,然后在交易时发链接给对方,通过窃取对方在假冒网站上输入的账户信息盗取对方财产。

  孩子的分辨力差,就算知道中奖号码不能相信,但是当他在进行其他交易时,对方“好心”地把银行的链接发给他,他往往想不到那是假的。一旦输入账户信息便中了对方的圈套,财产被窃是迟早的事情。

  还有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犯罪的案例。犯罪分子先是将木马程序伪装成某个安全控件的压缩包,然后在和对方交易时提醒对方下载,从而达到窃取对方账户信息的目的。

  要想让孩子在网络中增强分辨力,学会自我保护,父母就需要在根除孩子贪小便宜心理的同时,让孩子全面地了解网络知识,注意自我防范,不让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

培养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小心木马软件

  银行账号、游戏账号失窃,这些案件一般是由犯罪分子利用木马软件得手的。木马软件隐藏在网络的各个角落,如果孩子上网时不注意分辨,往往安装了木马软件自己还不知道,这时所有的账户信息就处于危险之中了,甚至孩子电脑中保存各种文件也可能被犯罪分子窃取后肆意传播。

  父母要告诉孩子:第一,下载软件要去大型的软件下载网站;第二,不要随意点击非正规网站上的图片链接和悬浮窗口;第三,不要接收QQ上网友传给他的不明文件;第四,定期扫描木马;第五,当网页提示下载某个控件时要注意分辨,不是正规的大型网站坚决不要下载。

建议二:告诉孩子提防网购中的陷阱

  网上购物方便快捷,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网购的行列。当我们在进行网购时,我们的银行卡信息也随时处于风险中。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假的购物网站套取客户的银行卡信息,随后窃取客户的财产。

  正规的大型网络购物平台有:淘宝、当当、卓越、易趣、百度有啊、腾讯拍拍。父母要提醒孩子在进行网购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要在不知名的购物网站上购物;第二,不要相信对方传过来的购物网站或银行的网址链接;第三,一定要使用网站的支付担保,不要直接给对方汇款;第四,绝对要在收到货物验看无误后再确认付款。

建议三:提醒孩子注意网游骗局

  网游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虚拟世界,很多孩子爱玩网游。在游戏世界中,拥有一套顶级装备是是一件很令人羡慕的事,于是有犯罪分子针对孩子的这种心理实施诈骗。

  14岁的小军酷爱网络游戏,一次在游戏中收到另一个玩家的信息,说是出售一套极品装备。当时朱军正需要这样一套装备,于是与对方详谈,对方开价600元。谈妥后朱军给对方汇款,可是对方却并未给他装备,而是消失了。

  当小军在游戏世界中搜索这个玩家时,才发现他的账号已经删除。后来在论坛上,朱军发现被骗的居然有十几人。

  不只是网游中的装备可以成为骗子诈骗的诱饵,游戏币也是如此。网游世界中骗子很多,父母要让孩子注意不要相信在网络游戏中认识的人,尤其注意不要汇款,不要见面。其实,解决网游被骗的最根本的办法是,彻底不让孩子接触网游。一旦接触,有百害而难有一利。

建议四:让孩子小心网络充值诈骗

  “QQ币直冲半价优惠”、“手机充值,十分钟到账”……淘宝网上类似的卖家很多。大部分卖家都是正当经营,但是其中有一些人确是利用此经营项目专业诈骗,花样很多,父母要提醒孩子注意。

  16岁的冯云手机***,她在淘宝网上看到过类似的充值项目,于是找了个价钱比较便宜的卖家开始联系。对方在冯云将钱支付到淘宝后,给冯云传了一张“天空充值中心”的充值成功的截图,要冯云确认付款。冯云试着拨打了自己的手机,还是在欠费状态,于是询问对方。对方解释说需要等一段时间才会显示,然后不断地以各种理由催冯云付款。

  最后冯云经不住对方的劝说付款了,可是手机到第二天还是欠费状态。她发觉受骗,打算投诉店主,却发现那个店已经被淘宝查封了,但是被骗的钱却无法追回。

  除了手机充值,QQ的红、绿、黄钻的充值,可钻的漏洞也极多。曾经有网友看到自己的红钻已经点亮后付款,结果只有3天,红钻又不能用了。预防类似诈骗,父母最好让孩子通过官方渠道充值,比如银行的网银。如果需要用到淘宝,要告诉孩子不要贪便宜,选择信誉高,价钱适中的卖家,以减少被骗的风险。

建议五:告诉孩子不要在网上填写手机号码

  一些网站利用黄色信息为诱饵,让网友填写手机号码注册会员。而当网友填写了自己的手机号后,就会被扣费;当网友按网站上公布的流程退订该业务时,其实是又加订了一项业务,再次被扣费。父母要让孩子远离黄色网站,同时告诉孩子无论在任何网站都不要轻易填写自己的手机号码,以免遭受经济损失。

金玉良言

  网络环境相当复杂,很多时候真伪难辨。父母要提醒孩子在上网时注意提防:只上门户网站,网购时使用支付平台,坚持货到付款的原则,使用官方渠道充值,不要相信中奖信息,不要相信别人给的银行网址链接,不要点击邮件中的陌生网址

小说好父母 教安全,校园内外的安全 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