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小说库 > 其它 > 好父母 教能力

更新时间:2023-04-28 17:46:02

好父母 教能力 已完结

好父母 教能力

来源:七悦文学 作者:张振鹏 分类:其它

“规范做事”就是说,孩子做事情应该一步接一步地来,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瞎忙,否则不但完成不了任务,反而还有可能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父母要指导孩子,使他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尽量做到按部就班,完成一步才能继续下一步,在完成的过程中尽量完善所有细节,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办事的效率。 10岁的钱林十分喜欢做航模。但这天他在组装一架新的飞机模型的时候却总是失败,他十分沮丧。爸爸走过来站在他身边看了一会儿,开口说道:“你是按照说明书组装的吗?”展开

好父母 教能力智慧做事的能力

   做事能力是成就孩子自身的关键能力,无论是对孩子当前的生活、学习,还是对他未来的工作、事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毋庸置疑,孩子的做事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未来事业的大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有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把学会做事列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今天这个知识经济的社会,对人做事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有心的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应对社会变化的做事能力。

热爱劳动:孩子双手勤劳做事会更顺利

  

  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享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

——(英国)休谟

  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孩子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7岁的林夕文喜欢做家务活儿,每次晚饭后,林夕文都和妈妈争着洗碗。

   一次晚饭后,林夕文对爸爸妈妈说:“今天的碗我来搞定。”妈妈刚要说话,却被爸爸抢了先,说:“好,今天的碗就交给你了。”说完,林夕文抱着碗欢快地走向了厨房。这时,妈妈小声对爸爸小声说:“下次别让孩子洗了,每次都洗不干净,我还得重新洗一次。”爸爸说:“不能打消孩子的积极性,看我的。”

   说完,爸爸故意抬高声音,说:“我最喜欢让咱们文文洗碗了,每次都洗得特别干净,不仅里面没有残留的油点、米粒,连外面也没有,都光溜溜的。”这时,林夕文听到爸爸的表扬,洗得更认真了,把碗的背面也洗了又洗,擦了又擦。

   一会儿,爸爸走进了厨房,对女儿说:“来,让爸爸看看,洗得多干净。”爸爸看了后,果然洗得干净了很多,接着竖起了大拇指。

  当林夕文的碗洗得不干净时,爸爸没有直接指出来,因为有时候放大孩子的缺点可能打消她劳动的积极性。而爸爸采取“正话反说”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干净的标准是:碗上面没有污渍,没有饭粒,里面和外面都要干净。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做到,必要时,父母还可以对孩子进行指导。所以,父母一定要采用支持与鼓励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积极参加劳动。

  爱劳动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爱劳动的孩子和不爱劳动的孩子相比,失业率是1:15,犯罪率是1:10。这说明,一个爱劳动的孩子往往在未来的生活技能上和道德品质方面要远远超过不爱劳动的孩子。

  不可否认,适量的劳动还可以使孩子快乐。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做过简单家务的人,要比那些小时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不仅获得了才干,还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而且,劳动可以使孩子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使孩子学会协作,培养他处理事情的能力,所以对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点燃孩子的劳动热情,让孩子积极地投入到劳动中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在我们身边,很多孩子都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不会开煤气,甚至不会自己整理书包,仿佛一切事情都是父母负责的,与孩子无关。

  事实上,造成孩子懒惰、动手能力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父母不能单方面指责孩子觉悟差,而应该思索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否发生了偏差。有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就不好好学习吧!长大了就是扫马路、当工人的料。”于是,在孩子心中,体力劳动、干活就成了低人一等的事情,使得他越来越轻视体力劳动和社会实践。

  所以,从现在起,父母要摒弃这种错误的、陈旧的观念,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到劳动中去,通过劳动把孩子塑造成一个不仅“心灵”而且“手巧”的人。

建议二: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

  有些父母的口头禅是:“你就好好学习吧,家里什么事情都不用你操心。”在他们看来 ,只有好好学习才是成才唯一的条件。事实上,家务活儿全由父母包了,只会让孩子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干活儿是父母的事情。

  实际上,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这是让孩子明白,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是每个人的义务。

  一位母亲曾说:“我的孩子从5岁开始就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每次吃完东西,桌面和地面的果皮和瓜子壳都由她收拾;做饭时,他会帮着择菜;吃饭时,他会帮着盛饭、盛菜;饭后,他会帮助收拾碗筷。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需要她来分担家务,而是要培养她的参加家务劳动的能力。”

  每位父母都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些家务劳动,平时,鼓励孩子自己叠被子、穿鞋子、洗洗自己的小件物品,等等,这都会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

  在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时,父母要把握好“度”,并不是非要让做到什么“量”才算干活,而是培养他的劳动观念。对孩子来说,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最好的劳动习惯。

建议三:鼓励孩子参加学校劳动

在学校,每个孩子都会有卫生值日安排,而有些孩子因为怕脏、怕累、怕苦,想方设法逃避学校的劳动。

  渝凡上初中1年级,这周末学校组织大家一起去植树。

  周六早上,妈妈为她做了丰盛的早餐,鼓励她去植树。可是渝凡起床后,说:“妈妈,天气预报说下午要刮大风,肯定有很多沙土,今天我不想去种树了。”妈妈感到很惊讶,说:“学校组织的劳动一定要参加啊!”渝凡说:“也不少我种的那几棵树!”妈妈说:“那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就没人去种树了。”

  气氛一下沉默了,然后,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妈妈觉得种树还是很有意义的,明年这个时候可能就因为你们种的那些树,就没有这么大的沙尘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希望你能去,你再考虑考虑吧!”说完,走回了厨房。

  一会儿,渝凡吃了早餐,对妈妈说了一声:“妈妈,我植树去了啊!”说完,转身出了门。

  在生活中,如果遇到渝凡的情况,可能孩子还没有打消种树的念头,父母可能就因为心疼孩子不让他去了。而渝凡的妈妈没有这样做,而是给孩子阐明植树的意义,然后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把决定权留给她,真正做到尊重她。这样往往更能激励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

建议四:积极鼓励,适度赞美

  孩子在小时候可能是出于好奇心,都是喜欢劳动的。但是,当他的尝试引来父母的赏识时,好奇心就会促使他变成一种习惯。孩子劳动的积极性一般都是在父母的鼓励声和赞美声中激发出来的,所以,父母要适度表扬孩子的劳动行为。

  面对孩子亲手叠的却并不整齐的被子:

  一位母亲气冲冲地对孩子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躲开!看着我是怎么叠的。”说完,这位母亲拆开被子重新叠了起来。

  另一位母亲却欢喜地赞赏孩子:“是你自己叠的吗?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有模有样的,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说完给孩子一个微笑,指给孩子看。

  看到孩子同样的行为,两位母亲的反应却截然相反。相信第一个孩子在短时间内再也不愿意叠被子了,因为他担心妈妈的责骂;而第二个孩子,相信他下次一定能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其实,差别就在父母的态度上,父母只要给孩子一个鼓励的话、手势就可以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珍惜孩子的劳动成果,重视孩子的每次尝试,以鼓励表扬为主。如,孩子参加劳动了,不管结果如何,父母要给他一个微笑,拥抱一下或说声“干得不错”,这些简单的肯定都可以使孩子感到高兴和自豪,体验到劳动的愉快;当他做得不好时,父母也要善意地指正他的行为,并鼓励他“没关系,下次再来”。

建议五:别把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一种手段

  把家务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一种手段,可能当时父母消气了,但是只会引发教育孩子的新问题,会让孩子对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蓝蓝今年5岁,吃饭的时候总是弄得满桌、满地都是饭粒。每当这时,妈妈都会气愤地说:“如果下次再这样,就罚你擦桌子、擦地板。”可是,蓝蓝的这个毛病依旧没有改。

  一次,妈妈终于忍不住了,惩罚女儿擦桌子,而蓝蓝吞吞吐吐地对妈妈说:“妈妈,你是不是每天都犯错?”妈妈很惊讶,问:“为什么?”女儿回答:“因为你每天都擦地、擦桌子!”蓝蓝的话顿时让妈妈不知所措。

  蓝蓝幼稚的话不得不引起每位父母的深思,这样真能让孩子不再掉饭吗?妈妈惩罚蓝蓝收拾饭桌,目的是为纠正她的坏习惯吗?还是因为自己嫌麻烦,嫌弃孩子给自己带来麻烦?

  很多父母喜欢用洗碗、扫地来惩罚孩子,而父母应该认真反省:劳动惩罚真的能让孩子勤劳起来吗?能真正解决孩子懒惰的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劳动。所以日常生活中,父母尽量不要以劳动惩罚孩子。

建议六:不要用金钱促使孩子劳动

  用金钱促使孩子劳动,会加强孩子的金钱意识,削弱孩子的劳动观念,所以切忌用金钱刺激孩子劳动。

  10岁的莉莉平时很懒惰,吃完饭经常是抬起身就走人,根本没有收拾餐桌的习惯。而莉莉的妈妈为了使莉莉变得勤劳起来,妈妈采用了一个“非常”方法,妈妈制订了一张劳动——工资对照表,上面清楚的标明每项劳动会赚取多少钱。原来,妈妈是想让孩子通过劳动赚取零花钱,激起孩子的劳动意识。而莉莉对这个政策也是积极响应。

  方法实施的前几天,效果很明显,莉莉抢着干家里的活,恐怕家务活被爸爸妈妈抢没了。妈妈也是看在眼里,美在心里,为这个“伟大”的计划感到自豪。

  一天,妈妈发烧了,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到家,看见女儿正在玩电脑游戏,于是,对她说:“莉莉,妈妈今天不舒服,能帮我烧点开水吗?”没想到女儿却说:“不行,妈妈,我在玩游戏呢?”妈妈继续说:“难道今天不想赚钱了吗?”女儿笑了笑,说:“今天我累了,不想赚了。”听了女儿的话,妈妈欲哭无泪。

  可见,用金钱刺激孩子劳动只是治标而不治本,短期内让孩子劳动了,可是劳动的真正动力是什么呢?是钱。而有些父母认为:“劳动换取金钱,金钱要通过劳动来获得”是很现实的真理啊!可是父母要注意,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父母不能以大人的做事方法要求孩子。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片面地认为我的付出是要有金钱作为回报的,并逐渐形成这种狭隘的金钱观。

  而且家庭是讲爱、讲付出不是讲回报的地方,用金钱刺激孩子劳动,会让孩子变得冷漠,目光只停留在钱上,其结果只能是像莉莉那样,体察不到妈妈身体不适,只要自己不想再赚了,就不做了。最后,伤心的只能是父母自己。因此,父母不能用金钱刺激孩子劳动。

金玉良言

对于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父母一定要记住让孩子参加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切忌简单地把孩子当劳动力来使唤,或把劳动当成惩罚孩子的手段,更不能以金钱和物质对孩子的劳动进行奖惩。当孩子劳动有失误时,父母也不能训斥和责备。此外,父母要重视劳动过程的具体指导,多给予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注重细节:细节决定孩子做事成败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中国)老子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美国)戴维·帕卡德

   

   1826年,法国青年化学家巴拉尔研究从海藻中提取出碘。他把海藻烧成灰,经热水浸取后,向浸取液中通入氯气,最终得到紫黑色的碘的结晶体。巴拉尔又发现,在他每次提取碘后的母液底部,总会有一层深褐色的液体,而且还具有刺激性臭味。他经过仔细研究后,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溴,并将这一新发现写成了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

   而就在这篇论文发表后不久,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读到了它,他懊悔不已——因为他在几年前也做过与巴拉尔相似的实验,并且看到过类似的现象。但当时的他并没有仔细观察与研究,而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断定,那些褐色的液体不过就是氯化碘,因此他给那个装了褐色液体的瓶子贴了张“氯化碘”的标签,就是这一举动,让他错过了发现新元素的机会。

   后来,李比希将那张标签取下来挂在了床头,以此作为一个教训,提醒自己要时刻注意细节。从那以后,他在科学研究中变得格外的严肃认真,并在化学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个小小的细节,使一个新元素的诞生被推迟了几年的时间,大化学家李比希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父母要能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示,要教育孩子也应该时刻注意细节。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端倪。”细节向来与人各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都可以从细节处看出个究竟来。

  而一些看来很平常、很不起眼的小事,又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和处世为人的原则。同时,个人细节也是一个人被他人认识、了解的一个重要途径。若是一个人能注重各种细节,就能使自己各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这也是能得到他人认可的一大关键。对细节的注重不仅对个人的成长有帮助,对个人事业的发展与成功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生往往是由许许多多也许美好、也许烦恼的事件组合而成的。而细节对于每一个事件而言,又都意味着关键,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事情的成败,甚至决定了人的一生。所以每一个人,包括孩子,都应该牢记,一切要从细节入手,切不可因小失大,功亏一篑。

  未来社会飞速发展,这也就要求个人必须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同样的,注重细节的能力也不能被忽视。孩子若是能从小就开始培养这种能力,那么他就能以饱满的热情去完善自我,他在人生道路上将能够很好地迎接与应对各方面的挑战。父母培养孩子注重细节的能力,也是在为他未来的进步与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建议

建议一:培养孩子严谨的生活态度

  只有生活严谨的人,才有可能注意到自身周围的细节问题。对于那些本就生活态度懒散的人,自然不会细心注意那些所谓的小事。因此,父母要从日常点滴开始,培养孩子严谨的生活态度,让他认真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

  7岁的晓利是个很活泼的孩子,但是周围的人包括他的老师同学却不大喜欢他,因为他经常穿着不怎么干净的衣服去上学,说话也经常不注意场合,而且嗓门也很大,对老师也没有礼貌。老师家访的时候婉转地向晓利的父母提到这个情况,晓利的父母听了有些脸红,因为他们一直认为,男孩子随便点更好,不用注意那些细节。

  后来,父母开始纠正晓利散漫的生活态度,让他注意讲究卫生,同时也注意纠正他的言谈举止。一个月后,晓利虽然还做不到十分彬彬有礼,但周围的人已经感觉到他有了巨大的变化:他的衣服干净了许多,见到长辈也有了礼貌。

  又过了两个月,晓利真的变成了一个有形象懂礼节的孩子。

  晓利不过是注意了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他人对他的态度就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由此可见,细节对一个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父母要提醒孩子,身边细节无处不在,从自身形象的好坏,到谈吐语言的礼貌,再到接人待事的态度等方面,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就能有一个严谨不散漫的生活态度,使他具备注重细节的能力。

建议二:让孩子养成规范做事的习惯

  “规范做事”就是说,孩子做事情应该一步接一步地来,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瞎忙,否则不但完成不了任务,反而还有可能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父母要指导孩子,使他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尽量做到按部就班,完成一步才能继续下一步,在完成的过程中尽量完善所有细节,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办事的效率。

  10岁的钱林十分喜欢做航模。但这天他在组装一架新的飞机模型的时候却总是失败,他十分沮丧。爸爸走过来站在他身边看了一会儿,开口说道:“你是按照说明书组装的吗?”

  钱林摇摇头:“我都组装了那么多模型了,哪里还用看那个?我想怎么装就怎么装。可是这一只模型却怎么装都有问题。”

   爸爸想了想说:“你看,组装模型,需要按照说明要求一步一步地完成,才不会缺少零件缺少步骤。像你这样只凭自己判断,当然会失败,所以要注意每一个细节问题,只有完成一步再进行下一步,及时检查修补漏洞,你才能最终成功啊!”

  钱林听了爸爸的话,将所有零件全部拆卸下来,重新按照说明一步一步地来,果然,没费多少工夫,模型就组装好了。

  爸爸拍拍钱林的肩膀说:“其实,生活和学习也需要像这样去注意一些细节问题,一步一步不能着急,只有这样,你才能保证你的办事效率。”

  钱林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要想规范做事,只有一步一步地踏实进行,才会注意到每一步的细节,进而完善细节,将事情做成功。就如钱林做模型,不按照说明要求和遵照说明要求两种做法,结果就完全不同。父亲通过做模型的事情教育钱林,让他了解到细节的重要性,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一定会抓住身边细节,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的。

建议三:鼓励孩子从身边细微之处做起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之所以能在众多参训的预选宇航员中被选中,成为人类首位登上月球的人,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训练官发现,每次进入试验舱训练,只有他不厌其烦地脱下鞋进舱。可见,细微之处,不仅可以反映一个人很多方面的素质,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机会。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从身边的细微之处做起,让他逐渐学会注重细节。

  5年级的陈辰放学回家后一直闷闷不乐,妈妈问他原因,他苦着脸掏出一张作文纸说:“我的作文,没写名字。老师没给我成绩。”

  妈妈听后问他:“这样的问题你应该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吧?”

  陈辰吐吐舌头,在他的记忆里,因为不写名字而被老师训斥的事情似乎发生过好几回了。

  妈妈又继续说:“你看,你总是粗心大意,不注意这些小事情,老师不给你成绩也是在给你个教训,为了让你记住。咱们来假设下,如果你将来参加高考,依然忘记写名字,那你答题答得再好也不会有成绩的。那样你十几年的学习不就白费了吗?所以,这些小细节马虎不得,作业上一定要写清楚自己的名字、班级。你以后一定要记住!”

  陈辰听后,使劲地点了点头。

  凡事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而从这一点一滴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品德。故事中陈辰忘记写名字的错误,可能有许多孩子都遇到过。在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像陈辰的妈妈那样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知道生活和学习中的一点一滴的细节,对一个人将会有很大的影响。父母要帮助孩子了解,想成大事,必须先从身边小事做起。父母要多对孩子加以提醒与指导,帮助他认识到从细微之处做起必不可少,多注意细节很重要。

建议四: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

  在跑步比赛的时候,大家经常会看到类似的情况:冠军只比亚军快那么一点点。但就是这一点点,却会让一个运动员训练一年甚至几年。也许可以这样说,冠军与亚军相比,可能就是在某一细节上强了那么一点点。

  比如,上课听讲,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坐不住、走神。父母可以通过日常训练,锻炼他听人说话的注意力,让他学会倾听与思考;写作业的时候,父母要督促他保持端正的坐姿,看准了再动笔,尽量不用橡皮擦,要专心致志,还要爱惜纸笔;朗读的时候,父母要让他集中注意力,大声且认真地将文章读出来;还有衣物整齐、保持个人卫生,等等。

  这些生活、学习上的小事情,如果父母能让孩子每天都坚持做下来,那么他每一天都会在进步。而每天进步一点点,也代表着一个人的自控能力、自我完善的能力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因此,父母不要忽视孩子某一细节上的进步,积少成多,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哪怕每天只前进1%,日积月累那也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父母要提醒孩子认真对待学习和生活上的每一个小细节,为他的成长与发展积累更多的资本。

金玉良言

  细节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也有可能会改变人生的方向。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父母都要时刻提醒孩子多注重细节,让他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有责任心:孩子做事成功的有力保证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中国)梁启超

  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和失败。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某电视台曾播出过一个访谈节目。节目中的嘉宾讲述了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有一次,他到瑞士访问。在一个洗手间里,他听到隔壁小间里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声响。由于这声响时间过长,而且也过于奇特,因此不觉中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于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然而,就是这一看让他惊叹不已。原来,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机构。他向前一问才知道,是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他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他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修复那个冲刷设备。而他的父母、老师当时并不在他的身边。

   这件事令这位嘉宾非常感慨: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强烈的负责精神,可以说这种负责精神已经渗透到了小男孩全身的每个细胞。

  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人从一出生就和父母建立了关系,就有了照顾父母、奉养父母的责任;等长大结了婚,对自己的家庭和另一半也有了不可推卸的责任;待到自己成为父母,对孩子有养育和教育的责任;同时,作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一份子,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也有该担负的职责;而作为一个公民,同样也有自己要负的责任……

  有句话说:“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在其职业、文化、社交和消费活动中,每天都应承担自己对他人的责任。”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会尽心尽力扮演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无论在扮演的角色中,遇到了多么困难的境遇,都会勇猛承担,绝不推卸和逃避责任。

  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一个有责任心的母亲可以把孩子培养成才,一个有责任心的丈夫能经营出幸福的家庭,一位有责任心的医生会义无反顾地救死扶伤,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不轻易放弃每一个学生……

  而有责任心的人也容易获得成功和幸福,他会努力去做好该做的事情,在工作中不断地“做好”,成功就会越来越近,在生活中不疲不厌地“做好”,幸福就在眼前。然而,责任心是一个人习惯性的行为,是一种内在的潜质,父母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的责任意识。培养建议

建议一:要学做尽职尽责的父母

  父母的责任意识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若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业和事业;父母如果为了家庭的兴旺,而不断努力付出,孩子也知道该如何经营自己的家庭。因为,父母总是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位父亲特别有责任心,干任何事情都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平时,不在家的情况下,他总是会和妻子、孩子保持密切的联系;家里的什么东西坏了,他总是第一时间就修补好;答应朋友的事情,总是及时去帮忙……

  父亲的行为都被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看在眼里。儿子在班里学习好、人缘好,被老师和同学选为班长,班里的事情他都会认真操心处理。每天放学后,当同学们陆续走出教室,他总是留下来检查窗户有没有关好,垃圾有没有倒掉,黑板有没有擦干净等等。他就像老师的左右手,像同学们的长兄,深受老师的喜欢和同学的爱戴。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责任心就是对任何事尽心尽力的心。只要父母在生活中不断提升和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才有敏感度去引导孩子。而且,父母平时少说推卸责任的话,特别是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阻碍时,要少说责备和抱怨的语言,这种语言本身就是在推卸责任,在暗示“我是对的,他们都是错的”。父母如果是这样,当孩子遇到不顺心时,也会习惯性地把责任推给别人,所以父母的言行不容忽视。

建议二:把适当的任务分配给孩子

  孩子责任心的建立不是通过口头教育完成的,而是孩子在动手去做的过程中逐渐体会责任的重要。其实,不只是孩子,当一个人的肩上被赋予一份重任的时候,都会因自己被重视而高兴,同时也会努力去完成这项任务。

  在平时生活中,父母要懂得给孩子安排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任务,比如:把一间房屋的卫生交给孩子,或者把洗碗的任务交给他,或者让孩子自己去买菜等。当然,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要赋予孩子100%的信任,即使孩子做的不好,也不要打击,而是教给他更好的方法,鼓励孩子再接再厉。

  一位勤劳能干的女人,家里家外的任何事情只有自己做了、自己参与了才放心。儿子的衣服从来都是她给洗,儿子要是自己洗不干净,她就会重新洗。丈夫除了工作以外,想做点什么,她一定要干涉。但丈夫和她的思维方式不同,总是达不成一致,最终她的强势都会使丈夫败下阵来。

  几十年过去了,儿子大学毕业后,自己在外地工作,一有闲暇就带着照相机到处摄影,很少回家,而且无论她怎样催促儿子该考虑婚姻问题,儿子都保持“独行侠”的风范。而丈夫除了一点退休工资外,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家中的大小事情一概不管。

  在所有人眼里,她依然勤劳但是很辛苦,她也埋怨丈夫的懦弱和儿子的叛逆,她认为这两个男人都没有责任心,都不知道帮她分担,反而还要让她操心。

  其实,不是儿子和丈夫没有责任心,而是女主人夺走了他们负责的机会。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懂得放手。因为适当的放手是对孩子的信任,大包大揽的父母只能教育出懦夫或者叛逆者,而怯懦或叛逆的孩子都会显得不负责任。实际上,不是孩子不愿负责,而是父母不让孩子负责。

  总之,父母要放下心来让孩子去做事,不怕孩子做错,就怕孩子不做,孩子只有在做事的过程才能激发责任心。当然,孩子做错之后,父母一定不能埋怨又指责,只有父母平静地引导和鼓励,才能让孩子进一步地负起责任来。

建议三:让孩子知道负责任的好处

父母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因为负责而得到认可的例子,让孩子知道只有负责的人生才是轻松和自由的人生。

  一位公司老板在应聘一个年轻人的时候,经过交谈,发现这个年轻人并不适合他们公司的工作。于是,老板很客气地和年轻人道别。当年轻人从椅子上站起来,手指不小心被椅子上跳出来的钉子划了一下。年轻人顺手拿起老板桌子上的镇纸,把跳出来的钉子砸了进去,之后和老板道别。

  就在这一刻,老板突然改变了主意,他留下了年轻人。事后,老板说:“我知道在业务上他也许未必适合本公司,但他的责任心的确令我欣赏。我相信把公司交给这样的人我会很放心。”

  诸如这样的故事,父母可以多讲给孩子听,孩子就会知道责任可以创造机遇,责任是人生最安全的保障。孩子的心很纯,接受这样的故事多了,自然就知道什么是责任,如何做才是负责。

建议四: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个人的责任心不仅表现在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而更要表现在做错事时是否能勇敢的承担后果和责任。比如,孩子不小心损坏了公共物品,父母是否鼓励孩子一定要道歉和赔偿。当然,道歉和赔偿是孩子应该负的责任,而父母千万不要因孩子的小过错就打骂孩子,这只能导致孩子以后再做错事后以逃避的态度来对待。

  一位母亲对女儿责任心的培养很重视。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天一家人正在吃晚饭,女儿突然想起来,今天在学校借了同学的笔记,但是忘记还给同学了。母亲知道后,就赶快让女儿给同学打电话,看什么时候方便给对方把笔记送过去。母亲告诉女儿:“不能因为自己的过失影响同学温习功课,这既是对同学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女儿后来说到:“这件事对我以后责任心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确,孩子在成长的时候,没有一件事情是小事,父母一定要要有教育敏感度。比如,孩子们在相处时出现的不愉快,父母引导他们各自反省,反省本身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又如,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破了谁家的玻璃,父母不要责备,让孩子详细描述事情的经过,帮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一定要让孩子给对方道歉并赔偿物品。这样,孩子渐渐就会形成负责任的习惯。

建议五:不要一味地迁就孩子

  父母可能因为太爱孩子,而忽略孩子的细小的行为习惯,同时,对孩子的小错误也就一味迁就。但是,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孩子责任心的建立,因为孩子没有办法从自己的行为中体会什么是责任。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说:“必须让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很有责任感。”

  一次,她的儿子从学校回家比平常晚了半小时,茨格拉夫人对此表示理解,但她也明确地告诉儿子:“你玩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半个小时,这个时间我们可要遵守。”这样,就让儿子意识到了自己晚回家的后果,他就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茨格拉夫人认为:“有时候,做父母的内心也会在爱与公平之间摇摆犹豫,但是不能因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迁就他的喜好,让他逃避责任。孩子如果没有按规定整理好他的书柜,那么面对他喜爱的电视节目,我们也只能做出很‘遗憾’的决定。”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时就像一种合作。父母可能会给孩子立定一些规矩,或者大家会提前说好要做一件什么事情,当孩子没有遵守的时候,父母是会让孩子以一定的形式为此事负责,还是算了不计较了?父母的态度和行为会极大地影响孩子责任心的建立。所以,父母在孩子该做的事情,不要轻易迁就,让孩子负责才是真正对孩子的爱。

建议六:帮孩子养成做事善始善终的习惯

  孩子做事虎头蛇尾是很正常的现象,但父母对此,不能置之不理,因为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越来越没有责任心。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善始善终的好习惯,因为让事情圆满地结束其实就是责任心的表现。

  小刚的母亲要求家人洗澡后把换下的衣服放进洗衣机,可8岁的小刚经常忘记。母亲并没有责怪他,而是想着如何帮助小刚养成良好的习惯。于是,妈妈就让小刚在本子上记下洗澡后该做什么事,提醒他不要忘记。从此以后,小刚再也没有忘记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他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

  孩子的好习惯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做事善始善终是一种习惯,而这个习惯会让孩子做任何一件决定的时候,都想到要为后果负责。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金玉良言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父母自身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对生活、工作有责任感的父母不但可以让孩子耳濡目染,特别是当孩子没有担负起责任的时候,父母有能力察觉。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如果父母责任心不强,就不会认为不负责任是什么严重的事情,自然无法提醒和帮助孩子建立责任心。

事先计划:孩子“预则立,不预则废”

  

  计划的制定比计划本身更为重要。

  ——(美国)戴尔·麦康基

  

  做一件事,说一句话,无论事情的大小,说话的多少,你都得自己先有了计划,先问问自己做这件事、说这句话,有没有意义?你能这样做,就是奋斗基础的开始奠定。?

  ——(美国)戴尔·卡耐基

   

   初中2年级的蒋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次野营活动,地点就在离城市不远的山中,为期两天。蒋威在家准备野营用品的时候,爸爸对他说:“东西可要带全了,不要落下。”

   蒋威自信满满地拍着胸脯说:“没问题!我完全能照顾我自己。”

   然而爸爸检查他的装备的时候却发现,他的衣服带少了,因为山里尤其到了夜里会比平时冷许多,而且他也没带手电筒等照明工具。爸爸想了想,并没有提醒蒋威。

   两天后,蒋威回来了,与临走时的兴高采烈不同,他看起来有些垂头丧气。

   爸爸问他:“野营过得怎么样?”

   蒋威摆摆手说:“别提了!我没想到山上那么冷,结果没带衣服,冻得我什么都没心思看。而且我也忘记带手电筒了,晚上还得跟别人借手电筒。我自己也没什么安排,老师让自由活动的时候,我都不知道干什么,唉!”

   爸爸笑笑说:“你看,事前的周密计划与准备是多么重要。你只顾着兴奋,完全没有好好计划,吃亏了吧?”

   蒋威点点头,他对爸爸说:“下次,我一定要列一个详细的行动计划,爸爸你也要帮我多想想,争取不再出这类因为计划不周而导致的低级错误。”

   爸爸赞许地笑了,他知道儿子已经通过这次亲身经历体会到了制定周密计划的重要性

  有人曾经把“做事没有条理”列为许多公司经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做事没有计划、没有条理的人,无论从事哪一行都不可能有成绩。计划,是一个人围绕目标对自己即将要做的事情所做的预先的安排。做事有计划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是一种做事态度。合理的计划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父母要注意的是,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就如蒋威,仅仅是一次小小的野营,也会因为计划不周而导致他活动的不顺利。而爸爸让蒋威通过亲身经历来记住这个教训,也是在培养孩子做事前要学会制定计划的好习惯。

  许多时候,父母会发现孩子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些丢三落四的毛病,会有做事前松后紧的不合理安排,这些都是孩子做事缺乏计划性和合理性的表现,若是父母不加以指正和引导,孩子养不成良好的做事习惯,这有可能也会影响他今后的人生。

  因此,父母要教孩子在做事之前制定好合理的计划,这对于让孩子有条不紊地处理生活和学习上的大小事情十分有帮助,同时也是为他今后的事业发展打好基础。

培养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懂得事先计划的重要性

  对于孩子来说,若是他的学习与生活没有计划,那么他的未来就有可能会变得混乱不堪。因此,父母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来让孩子懂得事先制定计划的重要性。

  明天就要开学了,可上小学2年级的周雪却犯了愁,因为她的寒假作业还没有写完。妈妈看着女儿从一早爬起来就在补作业,连中午饭也没好好吃,尽管有些心疼,但妈妈也知道,这都是周雪事先没有计划好的结果。

  其实在寒假一开始,妈妈就提醒周雪,要安排好时间,制定好计划,让寒假过得轻松又有意义。但周雪毕竟只是个10岁的孩子,放假玩乐是她最想做的事情。因此,她只是口头答应了并没有真的去做。妈妈决定不提醒她,让她记住这个教训,从而认识到计划的重要。

  晚上,终于写完作业的周雪疲惫地爬上了床,妈妈走进女儿的小房间,意外地在书桌上看见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妈妈,下次我一定要订个计划!”妈妈看了,欣慰地笑了。

  很多时候,和孩子讲道理或者强迫他去做,可能都会使他产生逆反的心理。而周雪的妈妈这样的做法却使孩子通过亲身经历,最终体会到了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当然,让孩子懂得制定计划的重要性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用名人事例来作榜样,或者父母亲身作出榜样,等等。总之,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制定计划对于他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当孩子有了这个认知以后,父母就可以自然地鼓励和引导孩子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了。

建议二:让孩子做事有条理

  有些人做事向来没有什么条理,东一脚西一脚,看似很忙,但其实他又什么都没有做,也什么都做不好。这就是典型的做事没有条理的表现,这样的人终将一事无成。所以,父母要在生活中引导孩子,使他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谭宁上小学3年级了,他在家有一个特点,经常会问爸爸或妈妈“我接下来干什么”,要是父母当时没空回应他,他就会干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一看好久,完全不知道他其实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爸爸有些头疼,他和谭宁进行了几次沟通,让他了解了没有条理的生活对一个人的害处。听从了爸爸教导的谭宁开始反思,并开始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制定起计划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谭宁不断完善他的计划,每天的学习、休息、锻炼、家务的时间,终于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条。

  参照这样的一份计划表,谭宁在爸爸的监督下认真坚持了下来。后来,他的生活逐渐变得按部就班,而且这份条理性也延伸到了他的学习上,学习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谭宁的爸爸及时发现了孩子做事没有条理的毛病,并通过制定合理计划来帮助他改正,相信谭宁一定可以成长为一个做事真正有条理的人。父母要知道,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他需要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除了学习与玩耍,生活上的一些事情也将纳入他的人生轨道。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条理处理所有事情,让他免于在今后的日子里遇事手忙脚乱,影响自己的事业甚至人生。

建议三:与孩子一起做计划

  在孩子最初开始学习有条理地做事的时候,父母可以与他一起制定计划。父母要与孩子一起商量讨论,了解他的行动目的与行动过程,通过帮助与指导,使他能自主地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作安排,让他逐步养成做事情之前制定计划的好习惯。

  11岁的安琳最喜欢去游乐园,几乎每个周末都想去,但她每个周末的下午都要去少年宫参加舞蹈兴趣班,可让人惊讶的是,她自己的时间安排却让她两不耽误。

  原来,起先,安琳玩的时候怕学舞蹈会迟到,而跳舞的时候又想着还没玩够,这样玩耍和学舞蹈哪个都不能尽兴。于是,爸爸和她商量着制定了一个周末计划——吃早饭,接着游乐园活动,然后回来吃午饭,午饭后小睡,下午一点去少年宫学舞蹈,下午3:00至晚饭前自由活动,晚上对第二天的学习做准备工作。

  安琳有了这个计划,生活规律了许多。而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又根据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安排,逐步改进与完善了计划,使自己学得更加尽兴,玩得也更加开心。

  孩子对于不能好好安排的事情总是会显露出烦躁、焦急,甚至失去耐性,最终导致什么事都无法顺利完成。在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据他的个性与活动安排,帮他制定一个合适的计划,让他将不同的活动时间区分开来,使他能专心于做每一件事情。

  另外,父母也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学习计划示范给孩子看,让他了解大致的计划模式;也可以征求孩子对计划的意见,让他对计划的安排多思考,使之最终学会自己定制计划。

建议四:督促孩子完成计划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计划定出来,就要照做。而且,父母还要告诉孩子,完成已经制定好的计划要循序渐进,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延迟拖沓,只有按照计划认真地去做了,计划的制定才是有效并有意义的。

  孩子的自控能力会相对比较差一些,有时候他并不能很好地执行自己的计划。这就要求父母要随时督促孩子,并与孩子一起检查计划的完成质量。

  上小学4年级的郑航,最初一直都让妈妈和老师头疼,因为他不是忘记带课本就是忘记拿作业,定了学习与休息的计划也是不能很好地完成。于是,爸爸决定帮他改掉这个毛病。

  每天,爸爸都会帮助郑航一起制定当日的学习计划,在孩子学习的时间里,爸爸还会不时地来提醒孩子让他专心完成。而到了休息时间,爸爸又与郑航一起下棋、看电视。一段时间以后,郑航慢慢地改掉了做作业不专心的毛病。而且,每天和爸爸一起检查自己的计划完成情况,也增进了父子间的感情。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面对孩子不能很好地执行计划的情况,父母不能过于急躁,更不能用训斥责骂的方式来提醒孩子,而是要像郑航的爸爸那样,通过耐心指导来帮助他完成计划,逐步让他养成按照合理计划完成任务的好习惯。

  有了计划就去认真按照计划执行,养成善始善终的好习惯,这对于孩子未来的生活、学习、成长,以及步入社会后的发展都十分重要。父母在督促他完成计划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他积极的心态,使他不断积累自信心,同时还能激发他学习的潜能。

金玉良言

对于孩子来说,做事前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是十分必要的,这可以帮助他有条不紊地处理所有的事情,帮助他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更帮助他很好地学习,从而健康成长。因此,父母要通过引导与帮助,让孩子学会事先制定计划。

积极主动:永远让孩子快人一步

  

  我一生所主张的,就是生活,对人们必须抱持积极的态度。

                      ——(苏联)高尔基

  我为什么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有新的发展?这是缘于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

  ——(美国)克莱门提·史东

   6岁的雪燕细心、爱思考。一天,全家人在一起聊天,突然讲到了积极主动,雪燕插话问:“妈妈,积极主动是什么呀?”

   妈妈说:“积极主动就是:有一件好事,别人希望你去做,但是却没叫你去做,你就默默地把这件事做好了。”雪燕一副迷茫的样子,妈妈继续说:“比如,你每周一、三晚上都要练习书法,每次都是妈妈一遍遍地在后面催你:‘雪燕,要写书法了。’而积极主动的孩子不会妈妈催,自己就开开心心地走向书房了。如果你能做到这样就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孩子,而且老师、叔叔阿姨最喜欢这样的孩子。”

   这下,雨燕明白了很多,说:“哦,这就是主动啊!”妈妈又继续说:“主动的孩子和被动的孩子有很大的区别: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你把手举得高高的,那你就是个积极主动学习的孩子;吃饭的时候,不用妈妈催好多遍,自己就下来吃饭了,那你就是个主动吃饭的孩子。你想做一个积极主动的孩子吗?”

   雨燕毫不犹豫地说:“要!”妈妈笑了笑,说:“好,妈妈相信你,也支持你,你一定会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对积极主动没有一个概念,总是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父母强加在身上的一些想法,长期生活在这种模式下的孩子会逐渐养成对父母的依赖,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做什么事情都要在父母的监督下完成。父母也可以像雨燕的妈妈那样,告诉孩子一个积极主动的孩子的表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让他分清楚好坏,慢慢让他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主动做事。

   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积极的人能为自己创造有利的环境,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自己总有选择的权利。而消极被动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受环境和他人的左右,如果别人不指点,环境不改变,自己就只能消极地生活下去。

   积极主动是一个人从小养成的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做事的能力。积极主动的孩子会乐观面对生活,对不好的环境不抱怨,而是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法;而消极被动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总是想通过向别人求助来解决问题,而不会独立思考,当出现不好的结果时,只会怨天尤人,将责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

   每位父母都不喜欢做事拖拖拉拉、只会抱怨的孩子。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积极主动做事的能力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用近期目标培养孩子的上进心

  孩子一般都会有上进心,但是上进心不容易保持,很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就动摇了,比如受过某些挫折,上进心锐减,最后导致萎靡不振。为此,父母要为孩子树立合理的目标,当他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要适时地鼓励他。

  静文上小学1年级,开学第一天,妈妈就告诉她:“孩子,你现在就是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了。如果你能认真学习,每个方面表现良好的话,就可以像大哥哥、大姐姐那样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成为一名少先队员。”静文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妈妈的话对静文似乎有一种强大的动力,所以静文学习非常认真,每天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一学期下来,静文经常得到老师的赞赏,不仅如愿以偿地戴上了红领巾,还成功地当选为班长。

  有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就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那个目标往往离孩子太遥远,使他找不到可实行的方法或者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因此,父母要让孩子有一个远大目标,但也要为孩子设定一些阶段性目标,就像静文的妈妈那样,让孩子有一个近期可以奋斗的方向,当孩子达到目标后,体会到成就感,也就多了一分前进的信心。

建议二:找出孩子的兴趣所在

  俗话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不用父母的逼迫,他也会积极主动地做这件事,所以父母要找出孩子的兴趣所在,并尊重他的兴趣。

  有一位母亲在经济上入不敷出,孩子患有严重的哮喘,可是他却渴望参加学校的篮球队。这位母亲不仅没有因为家庭状况和孩子身体的原因让他放弃打球的念头,而是鼓励他坚持下去,自己还节衣缩食为孩子购置球衣。

  这位母亲说:“如果孩子对某项活动真的感兴趣,我会想尽办法,让他如愿以偿。因为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事,他才会主动地去做,也才有信心把他做好。现在孩子已经上高中了,哮喘病好了,而且成了球队的主力。”

  当孩子对某一方面感兴趣,父母要尽量支持孩子的兴趣。因为有时孩子的自觉性是靠兴趣培养出来的,所以父母平时要经常表扬孩子的一点点进步,从而激发他的兴趣。

建议三:给孩子选择权和决定权

  现在父母只想着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忽略了给孩子选择的权利,甚至人生道路都已经给孩子铺设好,他只要照着父母的意愿行事就好了。这种现象导致孩子独立意识慢慢变弱,遇到问题和困难,缺乏思考的能力,不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而只会想着向别人求助。

  曾有一名大学生写道:“小的时候,我的目标是长大;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是考初中;上初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是考上高中;考上高中了,父母给我的目标是上大学;现在大学毕业了,要找工作了,父母不再给我意见,我却迷茫了……多少年来,我生活在这种被动的生活模式中,从今天开始,我是不是应该积极主动地为自己而活了呢?”

   听到这名学生的自白,不禁为他终于有选择的权利而感到欢欣鼓舞。但是,现在不知有多少年轻人依然在被动的道路上迷茫地活着,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而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告诉我,我该怎么做。”而这些孩子从小到大,都是以父母的目标为自己前进的方向,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当父母放手的那一刻,孩子却不知道怎么办了。

   父母一定要从小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不要怕错,错了可以改正,因为伟人就是在无数的犯错误之后发现真理的,科学家就是在无数错误的实验中发现科学真相的……所以当孩子作出一项合理决定时,父母应该为孩子的勇气感到自豪,要支持他。

建议四:训练孩子积极的讲话方式

  语言表明一个人的心态,而态度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模式。父母应该教孩子摒弃消极的语言模式,用积极的语言表达想法。

  13岁的文明因为要随学校篮球队去外地比赛,所以他向老师请假。

  老师问他:“你是自愿去的,还是不得不去?”

  文明无奈地回答:“老师我是真的没办法不去。”

  “不去会有什么后果?”

  “校队会把我开除。”

  “你不希望有这种结果,是吗?”

  “是的,不希望。”

  “那你是为了留在校队所以请假了?可是缺了我的课,会有什么结果呢?”

  “不知道。”

  “仔细想一想,缺课的自然后果是什么?”

  “您不会开除我吧?”

  “那是人为的结果,如果不能加入篮球队就不能打篮球,那是自然后果。缺课呢?”

  “大概是失去学习的机会。”

  “不错,你必须二者权衡一下,作个决定。我知道,换了我也会选择篮球队,但请不要说你是被迫这么做的。”

  最后,文明还是选择了打篮球,但是这个决定不是被迫的,而是自己主动做出的选择。

  老师知道学生会参加比赛,他为什么要故意纠正他的说法,绝不是挑刺,而是要学生明白他的选择绝对不是被谁强迫,而是自己主观意愿选择的,只有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决定。

  在生活中,孩子容易出现一些消极语言,而父母要教孩子将这些消极语言转化成积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我也没办法了”变成“我再试试有没有其他方法”,“我是被迫的”变成“我能做出恰当的选择”,“我不能”变成“我再试试”,“如果”变成“我打算”,“我不得”变成“我愿意”……父母可以通过这种减少孩子消极的语言,来逐渐削弱孩子的消极情绪,让他变得积极起来。

建议五:让孩子减少被动的活动

  被动的活动是指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这类活动会减少孩子思考的机会,同时也会缩短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上初中2年级的姚腾飞说:“这段时间我感觉周末很充实,因为家里的电脑坏了。所以,我只能选择学习。以前的周末时间我都用来玩游戏、上网了,玩儿的时候很过瘾,但是玩完了觉得很空虚。希望我们家的电脑就一直坏着吧。”

  听听这个孩子的心声,他并非真想玩电脑。其实,每个孩子都不愿意堕落,而有时这个大环境就是这样的,他身不由已,或者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能自已。

  父母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当孩子吵闹、无聊时,父母就会给孩子找点事干,让孩子看电视、电影,从中寻找乐趣,而这只会让孩子更加依赖电视来解闷儿。其实孩子正处在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的年龄,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寻找有趣的活动。比如,试着读读中华传统经典,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弟子规》《三字经》等,读经典是不会累的,而且这样还能让他有一个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

金玉良言

孩子喜欢依赖于父母,习惯于接受父母的想法,习惯于父母帮忙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孩子会逐渐失去积极主动去动手的能力,孩子在做事情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也就没有一个主动的态度。所以,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鼓励孩子不会的自己学,能干的自己干,让他逐渐减少对父母的依赖。

把握机遇:促使孩子早日成功的利器

  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

  ——(英国)托·富勒

  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带美景难在,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

  ——(英国)莎士比亚

   

   有一个孩子,从小他就立志要成为一名斯巴达斗士,于是他进入了斗士学校,每天都刻苦练习击剑。但每次回家,他都垂头丧气。细心的母亲发现了他的情绪,这一天,她叫过自己13岁的儿子,问他:“你为什么总是闷闷不乐?”

   儿子沮丧地说:“我的剑太短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每次当我挥剑,我都还没刺到对方身上,他的剑已经扎到我了。”

   母亲笑了,她拍拍儿子的肩说:“不,儿子,你前进一步,你的剑不就长了吗?”

   孩子茅塞顿开,从那以后,他遵循母亲的教诲,每次击剑,都会抢先前进一步占得先机,击败对手。

   多年以后,这个孩子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斯巴达斗士,他作战勇猛,无所畏惧,为众人所称赞和敬仰。而在别人询问他一生中最让他受益匪浅和难忘的人和事是什么时,他总是回答:“是我母亲的一句话,它让我受用终生。”

  有人曾这样说:“不要怨天尤人,命运其实就在你手中。”是啊,只有把握机遇,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像故事中的那个孩子,正是母亲对他的点拨,才让他最终成功。而他也只不过向前迈一步,就拥有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世界。

  机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关键是一个人面对机遇能不能真正把握住。对于能够把握机遇并利用机遇的人来说,机会随时都存在,一切皆有可能;而对于不会好好把握机遇的人来说,就算机会摆在眼前,他也看不见,一任好机会白白流走,而他反而还会抱怨连连。

  一个人要抓住机遇,也要认识到机遇对于他的成长、事业以及人生的重要性,要善于观察与分析,积极地追求与争取,避免在机遇来的时候,行动迟缓、疏于决断,从而造成一时甚至一生的遗憾。

  因此,父母要教导孩子学会把握机遇,让他为自己未来的成长与成功创造条件,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并为之努力奋斗。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教孩子把握机遇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个性

  孩子天生都有个性,而不同个性的孩子,对未来机遇的把握能力与驾驭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机遇千变万化,抓住也不容易,尽管有些孩子能抓住机遇,但那个机遇也并不一定就符合他的个性发展。

  12岁的许林天生好奇心强烈,他十分喜欢科技制作。一天,他在学校里看见了一则招生启事,是说一位国际著名画家要招收少年弟子,仅限15人,这位画家享誉海内外,只要在他手下学习,没有不成功的。于是,许林兴冲冲地赶紧去报了名。

  哪知道,许林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发现,自己根本不是绘画的材料。别的不说,单就让他老老实实地坐在桌子前一笔一笔地画线就让他觉得时间难熬。但是要放弃学习,他又舍不得,因为这是难得的机会。

  许林的烦恼被爸爸看在了眼里,爸爸劝他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适合自己的才能让自己成功。”

  许林听了爸爸的话,经过几天的思考,决定不再学画,转而专心自己的科技制作。不久,他在市里举行的科技竞赛中拿到了一等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喜好,尽管有些机会很好,但若是与自己的个性喜好不相符合,也会像故事里的许林那样陷入烦恼。这样一来,就有可能会埋没真正成功的机会。因此,父母只有在对孩子的个性、喜好有大致的了解以后,才能引导他向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去努力。只有适合孩子自身发展的机遇,才能让他最终取得成功。

  父母不要只看到某个机遇很好,而忽略了孩子的个性。若是这个机遇与孩子的个性相悖,那么他就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不仅不会有所收获,反而可能会错过寻找合适机遇的机会。

建议二:鼓励孩子勇敢展示自己

  当机会出现的时候,要抓住时机展示自己,因为每一个机会都有可能转瞬即逝。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在适当的条件下,多给自己一些自信,勇敢地展示自身的才华。就像花朵,若是它一直都不肯将美丽绽放出来,又怎能被世人欣赏并称赞呢?

  一位电影导演想要寻找一名13岁的小演员,几经筛选,他最终挑到了一名中国孩子和一名美国孩子。导演问中国孩子:“你都会什么?”中国孩子腼腆地小声回答:“我会的不太多。”导演想了想,转头又问美国孩子:“那你呢?”美国孩子大声地炫耀道:“我会弹吉他,唱歌也不错,还会溜冰、游泳。哦,对了,我还会做木工活儿,我家的小木凳就是我做的。”

  最终,导演选择了美国孩子,拍出来的电影很卖座。

  一年后,导演无意间看了一场钢琴比赛,他发现那个中国孩子也参加了,而且弹得如此之好,旋律让人陶醉。导演很是愕然,为什么当初他不表现自己呢?

  有一些人很推崇“含蓄”的性格,当然在某些时候的确是要求人要含蓄。但是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求人们不要那么含蓄。在面对机会的时候,必须要能勇敢地说“我可以”,而且,还要大胆地将自己优秀的方面展示出来。否则,就会错失良机。

  而在鼓励孩子方面,父母也可以为他创造机会让他尽情表现,使他得到锻炼。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与赞扬,当孩子通过自我表现得到赞美,体会到被肯定的喜悦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便会促使他更加勇敢地表现自己。这样,孩子在遇到合适机会的时候就会“尽情绽放”。

建议三:教孩子学会适当地等待

  虽然机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还飘忽不定,但是它也不是完全无法捉摸和预料的。聪明的人总是在不放弃已经抓住的机遇同时,还注意捕捉可以使自己取得突破或更大成功的时机。当时机尚未成熟的时候,他会积蓄力量或者寻找其他出路,而一旦时机成熟他就会立刻顺应形势或潮流,努力取得成功。

  只要有积极的心态,不屈不挠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适合于自己的机会总会到来。因此,父母要教会孩子学会等待,既不要傻傻地等待,让各种各样的机会溜走;也不要急于求成地见一个追一个,抓住很多但却没有一个能真正做好,这等于一个也没抓到。等待机遇也是一个提高自己、锻造自己、升华自己的过程,它需要人有一个冷静的头脑,同时还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才不至于与机遇擦肩而过。

  机遇不是路标,会静静地站在路边等人看见;机遇也不是天上掉馅饼,随便就掉在任何一个人头上。父母要教会孩子蓄积自己的力量,主动追求却也不漫无目的,耐心等待却也不毫无斗志。孩子只有拥有稳重的性格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抓住适合自己发展与成功的机遇。

建议四:引导孩子自己创造机遇

  父母要让孩子懂得为自己创造机遇。而要创造机遇,就要具备超前意识和远见卓识。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经常充实自己,而且还要善于观察与发现。

  1973年,15岁的格林伍德收到了一份圣诞礼物——一双冰鞋。他高兴地换上冰鞋,跑到自家附近结冰的河面上去溜冰。可是当他开始快速移动的时候,忽然感觉十分冷。于是他用皮帽子把头和腮帮子捂得严严实实,但不一会儿却又觉得非常闷热。

  林格伍德就想,应该能做出一种可以捂住耳朵的东西。于是他描述出大概的样子,让母亲帮助他做了一副耳套。当他戴着这样的耳套出门的时候,伙伴们都很羡慕,并向他索要。

  林格伍德和母亲一起商量修改,使做出的耳套更加美观实用。之后,他去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并且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不但成为了制作耳套的工厂的总裁,也因为这项专利而成为了千万富翁。

  生活中机遇广泛存在,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要像林格伍德那样,善于发现机遇,并最终走向成功。另外,对于引导孩子创造机遇,父母也要注意提醒他尽管要对机会的出现保持敏感,但也不能只跟着感觉走,创造机会也是需要合适的条件的。同时,父母还要提醒孩子不能盲目浅见,也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能损人利己。

金玉良言

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曾经说过:“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而成功又往往需要机遇的垂青。抓住机遇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挑战。父母要教导孩子,让他拿出拼搏与应战的勇气,相信自己,转变观念,端正态度,努力学习,把握机遇,用好机遇,为自己未来的成功而奋斗。

与人合作:让孩子更快地实现目标

  

  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

  ——(俄罗斯)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

  ——(美国)韦伯斯特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有8个儿子。他们从小就打打闹闹,这让农夫费了不少心思。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农夫越来越老,儿子们也渐渐长大,可是,他们仍然不知道互相谦让,为此,农夫很着急。

   一天,农夫去请教一个智者,希望他能帮自己解决问题。于是,智者把他的儿子们召集到一起,取出8双筷子,分别分发给他们每一个人,说:“你们使劲地把筷子折断吧!”孩子们都很不懈,说:“折断这么细的筷子需要使劲吗?”说着,每个人都很轻松地把筷子折断了。

   一会儿,智者又拿出8双筷子,把他们绑在一起,然后对孩子们说:“现在,你们还有谁愿意试试,把它折断?”老大毫不犹豫冲上前去,使尽了全身力气,憋红了脸,最终筷子纹丝不动。接着,几个弟弟不服气,都分别试了试,筷子依然没有被折断。

   这时,父亲说:“孩子们,你们明白了吗?你们每天争吵不休,都只顾自己,就像一双筷子那样,很容易就折断了。但如果你们像这8双筷子捆绑在一起那样,团结起来,那样的力量将是无穷的。”

   几个儿子顿时羞愧地低下了头,终于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也明白团结的力量是坚不可摧的。最后,他们互相道歉,搀扶着父亲回家了。

  正如智者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家团结在一起的力量是无穷的,集体的力量总是大于单个人的力量。曾有人说过:一个人有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但是一个人有一种思想,两个人交换后就是两种思想,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合作,越来越需要富有合作精神的人。

  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交往,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结成互助互利的双赢关系,是今天这个时代的人必备的做事能力。一个人的力量仅是沧海一粟,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有自己的特长。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今天,与他人合作的这一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与人合作的本质在于尊重差异、接受差异、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弱点。一个人只有在合作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才华,才能创造出人生的辉煌。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与他人合作,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善于合作,才能赢得明天。与人合作能力必须从小加以培养。那么,父母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合作对象,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参加劳动,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合作者,进而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周末的时候,父母可以列出一张家务清单,给孩子分配劳动任务,全家人一起合作完成这些家务。父母还可以找一些很有趣的工作,全家人一起完成,比如拼图、包饺子等,让孩子感受到分工的乐趣。

建议二:引导孩子欣赏别人的优点

  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但同时也有缺点。而善于发现优点的人总是比看到缺点的人更快乐。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接受同伴间的差异,包括个性、能力、兴趣、爱好等,让孩子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

  小洁上初中1年级,开学刚一个星期,她对新环境很不适应,对新老师和新同学都很不满意,有了换班的想法。

  一天放学回家,小洁向妈妈抱怨:“班里的同学太差劲,上课有人吃东西,入学考试有人作弊,学习风气太差。”妈妈理解地说:“这样啊!”女儿说:“是呀!我都想换班了!”

  妈妈继续说:“你先别着急下结论,既然你观察得这么仔细,妈妈交给你一个任务,你现在换个角度看问题,把你们班上课“最”的人给我挑出来,比如,最积极回答问题的人,上课纪律最好的人,人缘最好的人,受老师表扬最多的人……一个星期后告诉我,如果那个时候你还是觉得这个班不好,妈妈再给你想其他的办法。”

  就这样,妈妈列举了20多项“最”让女儿去挑选。小洁最后照做了。几天后,她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妈妈,其实我们班也挺好的,感觉大家都很热心,很团结。每个人都有优点,我不能只看他们的缺点。”

  懂得欣赏别人,是和别人友好合作的前提,如果只知道挑别人毛病,那么恐怕很难与他人保持好的合作关系。当孩子抱怨环境、某某人不好时,父母不能只听孩子片面的言语就下结论,应该引导和鼓励孩子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让他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

建议三: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的意见

  一个团队合作里面很容易出现意见分歧,当别人发表观点时,孩子只有耐心地倾听,才有机会真正了解别人的意见,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接受差异性,尊重别人的意见。

  13岁的正林是班长,每次听到同学的意见和自己相左时,就很愤怒。但是有时冷静下来后,发现别人的意见也不是没有道理。为此,妈妈和正林一起定了3条规则:

  第一,不正面反对任何人的意见,当和别人意见不和时,仔细思考后再作决定;

  第二,凡带有肯定含义的字句,像“当然”“无疑”等话,都改用“我推断”“我揣测”,或者是“我想象”等话来代替;

  第三,当别人肯定地指出错误时,放弃立刻就反驳的意念,而是先思考,然后婉转解答。

  后来,正林自己说:“不久,我就感觉到因为我的态度的改变,和同学们讨论时更加轻松、愉快了。”

  父母要改变孩子说话的语气和用词,就像妈妈和正林定的几条规则那样,这样能让孩子有一个谦虚的态度,进而能听进别人的建议,尊重别人。

  另一条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的黄金法则就是教孩子不要打断别人的话,学会倾听,有效地回答别人的话,而不是自己想自己的,这是尊重别人的基本原则。

建议四:引导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给他人机会

  很多孩子好胜心强,总希望超过别人,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父母要端正孩子的心理,教他把不可一味地把他人当成竞争对手和敌人,更不能不顾一切地与他人对立。

  12岁的黎伟要参加学校的辩论比赛,他准备了很多发言稿,对此满怀信心。比赛前,他对爸爸承诺,他一定要拿个最佳辩手回来。可是比赛后,他不仅没拿到最佳辩手,而且整个小组也输掉了那场比赛。

  他想不明白,问爸爸:“爸爸,我敢保证自由辩论环节,我肯定是发言最多的,怎么最后我们就输了呢?”爸爸说:“辩论比赛只有一个人突出是不行的,只有一起合作才能成功。因为一个人的理解是片面的,而其他人的观点会补充你的漏洞,让你们小组的论点论据都更充分。如果只有你一个人突出,其他伴都没有发言权,你说得不对了,伙伴们都没机会纠正你,辩论当然就不能赢了。”

  听了爸爸的话,黎伟点了点头,说:“哦,我只想着要表现自己,却忘记给其他同学发言的机会了。”

  合作是一个互补的过程,父母要教孩子考虑集体的利益,学会在关键时刻约束个人的行为,要给合作者机会。就像足球比赛一样,如果球员只想表现自己,纵使他的能力再强,整个球队也很难赢得比赛。所以,如果孩子缺乏这种意识或者精神,只想着打败别人,自己占上风。那么,与他人合作是不可能成功的。

建议五:让孩子懂得原谅和鼓励

  宽容他人的过失,不仅可以让孩子避免潜在的纷争,还可以让他获得良好的人缘,从而增加他成功的**。

  11岁的欣云擅长短跑,这次学校运动会她报名参加4×100米接力赛跑。她满怀信心,希望能跑第一名。可是,最后因为其他同学的失误,她们没能取得名次。

  回家后,欣云抱怨说:“妈妈,我跑完第一棒是第一名的,可是后来朱华传棒时传掉了,才导致我们落后的。”妈妈说:“先消消气,比赛就是这样,有赢就会有输,不必太在意结果。接力比赛只有大家合作好了才能赢,朱华失误了,导致你们没去的名次,她肯定很自责吧?”欣云点点头,说:“嗯,她跑完了就哭了,一直和我们说‘对不起’。”妈妈说:“你有没有原谅人家,安慰人家啊?”欣云说:“有,我跟她说‘没事,下次继续努力’。”

  父母要告诉孩子人人都可能犯错,重要是要原谅别人的失误和过错,及时鼓励对方,而不要抓住别人的错误不放。平时,父母也要鼓励孩子多说:“你有困难吗?我来帮你。”“没关系,我们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我们可以互相帮助。”“我们一起玩儿吧!”这样,孩子的合作能力就会慢慢形成。

建议六、不要把孩子培养成“小霸王”

  现在父母不允许孩子受一点委屈,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吃亏,为此,有些父母鼓励孩子用武力解决问题。

  曾有一位父亲自豪地说:“以前我的儿子懦弱,在学校总被同学欺负,我就生气地对他说:‘以后受欺负了别来找我,你可以打他,哪怕打坏了我给他出医药费。但是,你要是向我哭诉,我不仅不会给你出气,反而要再打你一顿。’现在我的儿子在他们班是个‘小霸王’,全班同学都怕他,没人再敢欺负他了。”

  其实,害怕并不意味着尊重,顺从也并不意味着接纳。如果孩子长期保持这种性格,会导致孩子不合群,狭隘自私,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形成阴暗的心理,这对他一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孩子应该懂得自我保护,但也不要主动攻击别人。

金玉良言

  善于合作,能与人和谐相处、共事,是今天社会所需人才重要的条件之一。离开这一条不可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更无法立足社会,无法生存发展。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合作,让他早日受益。一旦学会合作,孩子就会在学习和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顺利。

有意志力:成就孩子一生事业的基石

  

  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换到什么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最后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美国)爱迪生

  对于意志坚定者,不管决定多么严峻,他都不会考虑自己的命运,只会要求自己有坚定地、不折不扣地执行决定的勇气。

  ——(法国)司汤达

   王献之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七八岁的时候,他开始跟着父亲学习书法。他十分羡慕父亲那潇洒飘逸的好字,于是下定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赶上父亲。

   开始的时候,王献之热情高涨,劲头十足。但时间长了,他天天坐在书桌前与笔墨打交道,不但手臂和腰腿劳累酸痛,而且也日渐乏味。他想,父亲书法那么好,一定有什么窍门。而当他向父亲询问的时候,父亲王羲之指着院子中的18口大水缸说:“书法的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只要将这18口水缸里的水写完,你自会明白。”

   父亲的话让王献之很是好奇,他一定要看看这水缸中到底藏了什么秘密。于是他开始面对几口大缸蘸水磨墨,挥笔临帖。经过5年的努力,他终于写完了3缸水。可是当他把自己写好的字拿给母亲看的时候,母亲却在端详许久后才指着一个“太”字下的一点对他说:“你练尽了3缸水,却只有这一点写得像你父亲的笔法。”王献之听后十分泄气,因为那一点还是父亲在指导他写字的时候添上去的。如此说来,岂不是练了这么久,却一点进步也没有?

   王羲之见儿子垂头丧气,便鼓励他道:“学书法没有秘诀,全在‘功夫’二字。功夫是练出来的,而不是找窍门找出来的。只要凭你的意志力将功夫真正练到了家,字就一定能练成。而且,除了练字以外,还要认真读书,加强道德修养,修身养性,这些都是练习书法必不可少的。”

   从那以后,王献之在母亲的督促和父亲的教导之下,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他的书法水平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逐渐与父亲王羲之的书法齐名,世人将他和他的父亲一起称为“二王”。

  意志力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它需要通过一个人的决心或行动的力度和持久性体现出来。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王羲之用18口大缸的水来激励儿子,使他终于练成一笔令世人赞叹的好书法,他也正是通过锻炼儿子的意志力,才让儿子最终事业有成。

  一个人成才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除了需要灵活的大脑、健康的体魄,还需要有优秀的品质,更需要坚毅的精神,这些都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而良好的意志力,则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意志力坚强的人,面对困难不会退缩,反而更加奋发图强,努力在困难的环境中做出一番成绩来;而意志力薄弱的人,往往无法坚持完成自己的目标,更不要说遇到困难时想办法努力去渡过。

  对于孩子来说,意志力对他的智力、兴趣、爱好的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意志坚强的孩子,学习自觉性强,并能独立克服困难;反之,若是孩子的意志力薄弱,则会影响他学业成就的提高。可以说,意志力的强弱与否,会对孩子的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导向与推动的作用。

培养建议

建议一:从孩子实际出发找准弱点

  父母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应该因人而异,要从孩子的具体实际出发,找准他的弱点,针对孩子的特点来培养。

  比如,有的孩子做事情虎头蛇尾,一开始干劲满满,也能坚持,但越到后面,干劲越不足,甚至有的孩子还可能会半途而废。这样孩子的优点在于能确定目标、确定行动,但他的缺点就在于不能坚持,也缺乏自制力。对待这样的孩子,父母要在他确定目标行动起来以后不断提醒他,鼓励他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尤其在接近事情完成的时候,更要让孩子坚持下去。

  再比如,有的孩子准备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犹豫不决难下决心,而干起来之后却能够较好地坚持。这样孩子的优势在于执行计划,而他作决定的能力比较薄弱,各种因素的干扰使他难以果断作出选择。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就应该在一个行动的起始阶段,帮助他分析利弊因素,使他尽快确定目标,通过培养他的果断性来培养他的意志力。

  当然,孩子还有其他的一些特点,这都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观察,从而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训练,以增强他的意志力。

建议二:让孩子确立努力的目标

  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意志力的坚持性,而这就需要父母提醒孩子,让他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在不同的阶段订立出不同的目标和计划,同时父母也要督促孩子按照计划向着目标执行。

  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具体、可行的目标,才能促使他主动、自觉地去努力实现。制定目标时父母要让他明白,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要把如何克服困难的措施制定在实施计划中,这样孩子就有目标可奔、有计划可循,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办法。

  10岁的韩娜看见邻居家的孩子买了一个悠悠球,于是她也向爸爸要求买了一个。可哪知道,买回来没几天,韩娜就对它失了兴趣——因为她不会玩。爸爸发现后,立刻从音像店里买回了关于悠悠球的VCD。

  通过光碟,韩娜了解到玩悠悠球还能参加比赛,她一下子又来了劲头。爸爸趁势鼓励她:“只要你以冠军为目标,你也有机会拿到冠军。”从那以后,韩娜的课余时间都用来练习悠悠球,一段时间过去,她已经是花样翻飞,小有所成。她对爸爸说:“我一定会好好练习,我也要参加比赛拿冠军!”

  无论是哪一方面,孩子一旦有了目标,他才会积极地去努力,就像故事里的韩娜,悠悠球冠军就是她的目标,再加上爸爸的鼓励,她的意志力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锻炼。

  因此,父母应当根据孩子自身的真实情况与年龄性格特点,来帮助孩子确立合适的目标。当孩子完成一个目标后,成功的喜悦会强化孩子的进取精神,激起他确定下一个目标的热忱,在这个过程中,意志力的培养也是很自然的。

  父母还要注意,这个目标须是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能达到的,切忌过高或过低。过高的目标会让孩子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反而磨掉他的耐性。而过低的目标又因为过于容易就得到,起不到锻炼孩子意志力的作用。

建议三:尽量让孩子独立活动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指出:“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长辈们对他的疼爱容易让他产生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对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是一个阻碍。因此,父母要尽量放开手,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是帮助而不是“包办”,要让他独立活动,让他自己完成一件事情,从而有效培养他的意志力。

  陆路上小学1年级,但他十分爱睡懒觉。每天早上妈妈叫他多少遍他都不起,可一旦他迟到了,却又会埋怨妈妈。

  这一天,妈妈郑重地对陆路说:“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别的小朋友能做到的,你也应该能做到。从明天起,你自己睡前上好闹钟,如果闹钟响了你还赖床,我也不再叫你,迟到了挨批评你自己担着!”陆路一看,妈妈对他动了真格的,而他要是迟到了,老师同学那里也会丢面子。于是,第二天,闹钟刚一响,陆路立刻就起来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迟到过。

  这位母亲是明智的,她认识到,让孩子不依赖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父母应该尽可能地让孩子独立活动,让他自主地学习生活。同时,还要鼓励孩子,要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量独立克服,从而使意志力得到锻炼。

建议四:舍得让孩子吃点苦

  现在不少孩子变得非常害怕吃苦,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都十分恐惧,这样的孩子很难把一件事情坚持下去。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过:“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你首先要学会吃苦。”意志力是从累和苦中磨练出来的。因此,父母要注意,无论生活条件优劣与否,都必须让孩子学会吃苦,通过各种方法来锻炼他的意志,以应对未来越发激烈的各种竞争。当然,任何办法都不是立竿见影的,贵在长期坚持,天天训练。

  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被称为“宋氏三姐妹”,她们都为推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父亲宋耀如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就十分注重对他们意志力的培养。他认为,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自制、忍耐,养成不畏艰险的坚韧品格。

  初春时候的上海依然寒冷,尤其在下雨的时候更甚。但宋耀如却带着还是孩子的宋蔼玲一起淋雨,锻炼她的意志力和忍耐力。当时年仅4岁的宋庆龄也对此颇感兴趣,父亲尊重她的意愿,也让她加入到淋雨的行列。另外,宋耀如还经常带领孩子们野外徒步旅行,和她们一起禁食,抵挡食物的诱惑,让孩子们在学会忍饥挨饿的同时也锻炼了意志力。

  一个人的成长必须经历各种挫折和磨难,而越是困难的环境越能锻炼人的意志力。父母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克服困难的机会,从而提高他应对困难的能力。当然,也不一定非要让孩子像宋氏三姐妹那样去淋雨和节食,父母还可以为孩子提供其他锻炼的机会。另外,父母不要全盘包揽,把孩子的前进道路都清扫干净,否则就会失去让孩子锻炼和培养意志力的机会。

金玉良言

良好的意志力往往可以成就一个人。在当今优胜劣汰充满竞争的时代里,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使之不怕困难,有勇气、有毅力地去战胜困难,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必要的。

小说好父母 教能力,智慧做事的能力 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