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 教能力

第7章 独立生存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自立歌》中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其实,这就是在勉励青少年一代,要学会独立生存,而不做贪图享受的少爷小姐。如果父母希望那个孩子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定要让孩子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锤炼自己,顶天立地,从而做生活和事业的强者。

保持健康:有健康孩子才有一生的资本

  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之而来的愉快的情绪是幸福的最好资本。

  ——(英国)斯宾塞

  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教育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4年都会对青少年做一次体质监测。但监测的结果却令人堪忧,最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能素质正在逐渐下降。

   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中显示:

   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二位,小学生近视为31.67%,初中生近视为58.07%,高中生近视为76.02%,大学生82.68%,患者人数超过了6000万,绝对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儿童龋齿的比例高达83.5%;80%以上的青少年有颈椎问题。

   在当时0~6岁的儿童中,超重加肥胖已经达到8%,7~17岁的青少年超重加肥胖已经达到了21%。18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超重及肥胖率分别为17.6%和5.6%,在大城市男孩超重已达16.7%,女孩超重为9.6%。

   与超重同时存在的还有营养不良,7~12岁儿童营养不良的患病率在大城市是20.6%,在中小城市是26.4%。

   7~17岁的城市男孩12.3%存在贫血问题,城市女孩贫血达15.9%,农村孩子贫血率更高。而且,一些原本只在中老年人身上才会出现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与肥胖相关的疾病也经常在青少年身上发生。

   这是一组不得不引起所有父母重视的数据。面对这样的数据,父母和老师都应该反思,让孩子好好学习是必要的,但是若是孩子没有了好身体,学习又从何谈起呢?

  许多教育者都对这样的数据感觉非常惊讶:中小学生不但体能素质下降速度惊人,而且体质差的程度也让人不敢相信。一些教育工作者不仅担忧,将来从校门里走出来的会不会是一群手捧高学历的“身体废人”?

  健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健康,成功与财富才会伴随身边;失去健康,无论成功还是财富,都不能长久存在。也就是说,只有保持健康,人生其他的东西才能有资本去谈。成功与财富,只会在健康的基础上产生。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健康的重要性:数字“1”代表健康,而其他的诸如财富、成功等等的东西则都用数字“0”来表示。若是“1”能存在,那么它后面每增加一个“0”,这个人就会越富有;而相反的,若是“1”失去了,那么无论有多少个“0”存在,都相当于什么也没有。而在“1”的前面还有一个“±”号,“+”代表有德行,“-”代表没有德行。没有德行,身体越健康,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而有德行,身体又健康,再加上有知识,这样才能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

  由此可见,健康在人的一生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要提醒孩子,身心健康是做一切事情的“本钱”,无论何时都不要忽略健康。

培养建议

建议一:要让孩子认识什么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正式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三方面全部都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身体无病或体质健壮。”生理、心理、社会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统一,任何一个因素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一个人的不健康。

  对于这个定义,父母可以通过一些通俗的方式,比如讲故事、看健康教育动画片,以此来让孩子基本理解健康的含义。父母要让他明白,并不是简单地说不得病就是健康了,健康所涉及的方面有许多。要想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必须从身体到心理再到社会都要保持一个良好状态。

建议二:注意孩子的饮食结构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食物种类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挑食问题便也随之而来。爱吃的吃许多,不爱吃的一口不尝,这样的饮食结构对孩子的健康有害无益。

  食物为人体提供了身体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而当食物种类丰富且搭配合理时,人体对这些营养的吸收利用率才达到最高。随着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的饮食结构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父母要特别注意孩子饮食品种的多样化及食物的合理搭配。

  暑假结束后,上小学3年级的李奇,本该精神饱满地去开始下一学期的学习。但妈妈却发现李奇一直无精打采,而且还食欲不振。妈妈开始以为是自家的饮食出了问题,但仔细检查过后,却没发现什么问题。无奈,妈妈只好去求助营养专家。

  后来,妈妈才知道了原因。原来暑假期间,李奇最爱吃的就是冷饮和烧烤,几乎天天都吃,但对其他的蔬菜水果却是看都不看一眼。父母对李奇的这种吃法也未加太多阻拦,而是认为只要孩子爱吃,吃多少都没关系。就是这种缺乏营养配比的饮食结构,打乱了孩子肠胃的运动规律,使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营养不能被充分吸收,并最终导致孩子没有胃口。

  许多孩子都有过像李奇这样的情况,直到出现食欲不振,身体健康受损,父母才追悔莫及。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孩子的饮食结构应该注意合理搭配,从营养来讲,饮食结构平衡的膳食,就是使营养需要与膳食供给之间保持平衡状态,热能及各种营养素满足人体生长发育及体力活动的需要,且各种营养素之间保持适宜比例。

  另外,时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胖子”,这也是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这也要求父母要注意,孩子的食物除了要多样化、营养要全面,更要注意热量的摄入不能超标。尽量多吃当地当季产的水果蔬食,少吃肉食。

建议三: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

  今天,人们锻炼身体的时间越来越少。曾经有一个关于运动的采访,记者采访一些白领,问他们每天都运动多长时间,有八成人的回答居然是:“我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哪里有时间运动?”

  这种情况也同样出现在孩子身上。许多孩子因为学业比较紧张,体育锻炼也不足。而很多父母也认为,只要孩子学业好,其他都在其次,将来有个好发展,生活衣食无忧,让外人刮目相看才是正道理。就是这种心理,才使得从父母到孩子都忽略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忽略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进入初中后,本来就不爱运动的常宁更不活动了。每天除了上学,他回家后就是窝在家里做作业、看书,累了看看电视,连门都不出。就算是双休日,他也一样在家闷两天,从来都不出去。而在学校里,他对体育运动也丝毫不感兴趣。

  常宁学习成绩的确是不错,但是身体状况太差了。仅仅补充营养根本不够,天气稍微一变,常宁就会生病。父母十分担心,常宁现在才上中学,长此以往,到了高中、大学,他的身体能受得了吗?

  其实常宁父母的担心,现在许多父母也都有。他们一方面希望孩子学业有成,能够出人头地;另一方面,几乎都在担心,只顾着埋头苦读的孩子,身体究竟能不能受得了。而有的父母只是不停地给孩子补营养,但营养与锻炼是不能互相替换的。现在的孩子,豆芽菜与小胖子比比皆是,容易生病的孩子越来越多,可见体育锻炼必须要引起父母与孩子的足够重视。

  因此,父母应该提醒孩子,在完成课业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身体的锻炼。哪怕是每天慢跑或散步,都会比窝在家里大吃营养品要有用得多。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有精力,也有能力去生活、学习与开创未来的事业。

建议四: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与心态

  保持健康,除了要保持身体的健康,也要同时保持心理的健康。作为父母,要想让孩子一生快乐,就要培养孩子从小有个积极健康的心态,让他永远微笑着面对这个世界。良好的情绪与心态,是让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同时还能让他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上初中2年级的陈亚,最近过得不太舒服。先是期中考试发挥失常,然后又和最好的朋友吵架,又因为上课迟到被老师批评,好容易双休日休息,还被妈妈唠叨。陈亚一连好几天都闷闷不乐。

  细心的爸爸把孩子的状态看在了眼里。陈亚刚被妈妈说完赌气回屋后,爸爸也跟了进来。

  一番长谈后,爸爸给陈亚留下了几句话:“永远不要有绝对不可能的消极想法;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树立必胜的信念;罗列自己的特长和优点以及能够在竞争中取胜的优势;学会宽容,也欣赏别人以及自己的成就;学会感激别人的帮助,培养双赢的合作思维;学会乐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哪怕是一些不如意的。”

  后来,陈亚平静了许多,他将爸爸留下的话写到了纸上,并贴在了书桌前,以此来时时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与心态,这才是健康的表现。

  孩子在成长中的确会有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烦心事。而这些看来其实本没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往往是在反映他的心理所发生的细微变化。在这个时候,父母要及时地修正与干预,帮助孩子摆脱消极心理的影响,同时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发生。正如陈亚爸爸留下的那几句话,一定要拥有良好的情绪与心态,才能保证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

建议五: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氛围

  环境造就一个人,孩子所处时间最多的环境就是家庭。因此,父母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让他在自然而然地熏陶中建立起平和且积极乐观的心态。

  父母较高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文明的言行举止、良好的心理品质,都会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心灵,影响着他的心理。而家庭中形成的融洽和谐的氛围,正是塑造孩子健康心理素质绝佳的条件。“健康的心理存在于和谐的关系之中”,若孩子经常置身于父母冲突的环境中,情绪苦闷、低落,会产生心理障碍,形成不良性格,进而影响孩子的成长。

  因此,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应关心他的心理健康,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同步的健康成长。

金玉良言

健康被称为人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父母和孩子都要时刻将健康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孩子,要能以强健的体魄、平和的心态去积极应对未来。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拥有一个全面健康的人生。

   管理钱财:有效提升孩子的财富商数

  

  理财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生存技能,一个人必须端正对金钱的态度,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而是要让金钱为我们服务。

  ——(美国)罗伯特·清崎

  我只是这笔财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来使用它。

  ——(美国)比尔·盖茨

   

  高先生的儿子今年13岁。儿子随着年龄的长大,对吃穿玩乐也越来越讲究,花钱也越加没有节制。高先生和妻子商量,要通过一个办法,使儿子对花钱和管理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于是,他们通过开家庭会议,达成协议:每人轮流每月管理家庭一切开销,总开销不能超过2000元。

  第一个月,由高先生的妻子理财。妻子首先列出开支计划:家庭生活包括柴米油盐、水电煤等费用1000元,人情往来500元,儿子零花钱200元,添置衣服300元,计划共开支2000元。这个月里,妻子安排得井井有条,每日饭菜搭配得当,给高先生还添置了一件必要的衣服。因为该月没有人情之事,3个人在月末还出游了一次。虽然,儿子的零花钱用完后又找母亲要,但母亲坚定地拒绝了。

  到了儿子理财的那个月,儿子并未做任何计划,月初天天大手大脚地花钱,过了20天,1500多元就被开支出去了。高先生提醒儿子:“这个月还有10天的时间,而且,月末要缴水电煤的费用,你要计划着花钱!”从此,儿子每天只买便宜的素菜。高先生和妻子并未责备儿子,还时不时在饭桌上说:“素食才真正有利于健康啊!”

  儿子好意思地对妈妈说:“这个月我没理好财,下次您要教我啊!”从此以后,儿子不但开始学习理财,而且在父母的帮助下,也不像以前那么无节制地花钱了。

  高先生夫妻俩的做法很有智慧,如果不是让儿子亲身体验一下管理钱财的重要,儿子恐怕很难学会合理地支配钱财,更不会改变无节制花钱的坏毛病。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给孩子讲道理,或者强行改变孩子花钱的行为,收到的效果肯定不如让孩子亲身感受来得明显。

  金钱是每一个人换取物质生活的必要媒介,当孩子有能力管理钱财、使用钱财时,他未来的生活不会捉襟见肘,他的事业之路总会绝处逢生,他的人际交往也会游刃有余。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曾经说过:“不要以为富家的子弟,得到了好的命运。大多数的纨绔子弟,做了财富的奴隶,他们不能抑制住任何的诱惑,以至陷于堕落的境地。要知道,享乐惯了的孩子,绝不是那些出身贫贱的孩子的对手。一些贫苦的孩子,甚至穷苦得连读书的机会也没有的孩子,成人之后却成就了大事业。一毕业就投入社会的苦孩子,开始做着非常平凡的工作。可这些苦孩子,也许就是无名的英雄,将来能拥有很丰富的资产,获得无上的荣誉。”

  因此,无论一个家庭经济状况如何,父母一定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的理财能力。因为孩子所呈现出来的花钱习惯,在成长中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常孩子在积累“量变”的时候,父母是很难观察到孩子表现。直到“质变”发生,父母才会看到孩子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是突然出现,而是早有“埋伏”。所以,作为父母不要等到孩子出现不会管理钱财的问题时,才去纠正和培养。那么,生活中,父母该如何落实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教孩子从小管理好自己的物品

  管理与合理使用钱财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等到孩子有权利支配很多钱财的时候才体现出来。父母应当知道,一个善于管理自己物品的孩子,无形中做事的过程就具备了条理性和计划性。孩子这种对待物品良好的态度就会自然用在钱财的管理上。

  石磊是一个25岁的青年,对管理钱财没有任何观念。一个月的工资通常都是在月初大手大脚花得所剩无几,月末只能节衣缩食。而且,他从来没有使用过钱包,通常都是左口袋500元,右口袋20元。遇到付钱的时候,总是要搜遍全身的口袋才能找到。而且,自己买到的贵重物品的发票通常都不知道放在哪里……看似赚钱不少,但是好像总没用对地方,尚且没有为自己的未来做一个储蓄。

  仔细观察石磊的生活习惯:所有的物品没有固定的地方,想放到哪里就放到哪里。而且无论物品多么贵重,都不会妥善保管,也从来不爱惜。于是,他把这种态度习惯性地用在管理钱财上,花钱既没计划,又不节制,生活总是显得乱七八糟。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小看生活中的小细节,任何一个细节的积累都是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当孩子学会为自己收拾一个干净、整洁、有序的环境时,当他学着打理自己的物品,这就是在为他将来的理财能力打基础。

建议二:教孩子学会自律和自控

自律和自控看似和理财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一个有自律能力的人不会随心所欲地去花钱。面对非必要的消费时,他首先会习惯性地控制自己,而不是想怎样花就怎样花。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自控自律的能力。

  美国实业家、美孚石油公司创办人约翰·D·洛克菲勒在自己的事业获得成功后,把父母教育自己正确认识金钱的办法用于教育他的子女。

  他经常告诉自己的6个孩子要学会过有节制的生活。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自控能力,他特地在厨房里摆放了6个杯子,杯壁上写着每个孩子的姓名,杯子里面装的是孩子们一周用的方块糖。如果哪个孩子过多地贪吃了自己杯子里的糖,那么,等到别人喝咖啡放方块糖的时候,他就只能喝苦咖啡了。若想要得到糖,就只有等到下周父母再次发放了。

  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孩子们都知道了有节制的生活是有好处的,而随便消费自己的东西,消费完了等待的就只有“苦味”。

  因此,父母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比如,当孩子着急地要先用餐时,父母可以让孩子等一会儿,等大家都到齐了再吃饭。当孩子在冬天很想吃一个雪糕时,父母应该告诉他道理,让他在明理中学会控制自己。只要能够控制自己,才能够控制金钱,否则就只能被金钱支配了。

建议三:视必要性、松紧适度地给孩子零用钱

  每一个家庭都会或多或少地给孩子零用钱。而当孩子一开始有主动要钱、花钱的意识时,父母就要分清要钱的原因,看看有没有必要花这个钱。比如,孩子提出要买一只铅笔,父母首先要确定孩子的确没有可以使用的铅笔。那么,这种消费就是必要的。如果孩子平时没有吃零食的习惯,看到其他孩子吃食物,自己也想要一个时,父母可以适当地满足他。

  如果父母不问孩子花钱的缘由,也不顾孩子平时的生活习惯,就有求必应地给孩子零用钱,或者过于吝啬地拒绝孩子的请求的话,都对孩子理财能力的培养没有好处。因为,孩子一旦发现要零用钱是容易的事,无形中就会养成好逸恶劳的个性;而对孩子过于吝啬,孩子就无法通过实践学会如何合理使用零用钱。因此,父母应该理智和适度地给孩子零用钱。

建议四:协助孩子拟定消费计划并正确执行

  当孩子逐渐长大后,父母可以让他自己管理零用钱。但是,父母一定要协助孩子拟定消费计划,并按计划执行。

  首先,零用钱的数量应根据孩子的日常消费来预算,例如,餐费、交通费、购买学习用品的费用、必要的零食费等。而且,一开始父母给零用钱的周期不易太长,最好是每周的同一天,给孩子同样数目的钱,这样时间一长,孩子自己就会对零用钱的使用做到有效规划。

  常佳妮从小学1年级时就开始在父母的帮助下自行管理和支配零用钱。而且,父母一开始还给佳妮准备了一个记录本。父母和佳妮把每周预算要支配的钱数分门别类地记下来,而且每天都将实际的支出记录下来。这样,佳妮的花销来源在记录本上一目了然。时间一长,佳妮对自己如何支配和使用零用钱心中有数。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她给的零用钱多了起来。但佳妮已经形成了记录和分配管理钱财的好习惯。后来,她每月都会把剩余的钱存下来。而且,上初中时,她就用母亲的身份证开了一个自己的账户,定期存款取款,对银行基本业务非常熟悉。这一方面,佳妮显出了超出她年龄的能力。

  而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帮助他拟定消费清单,并正确执行。当然,父母给孩子的零用钱应该比预计的要稍微多一些,可以按比例多出一部分。这样,孩子在支配零花钱钱上就有一定的灵活性。当然,孩子就会在自由支配中得到更加实际的理财经验。

建议五:让孩子学会花自己挣的钱

  孩子对钱没有管理意识,一方面是父母没有注重培养,另一方面是孩子尚且不知道钱的来之不易。因此,父母可以鼓励孩子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必要收入。

  但是,父母一定不要以孩子做家务来给他“发工资”。因为,家庭是讲付出和奉献的地方,不是交换利益的场所。做家务是每一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父母万万不可给孩子留下这样的“伏笔”。否则,孩子以后为家庭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会要求父母支付相应的报酬。如果孩子有一天说“我给你养老可以,但你给我到少钱”时,就为时已晚了。此时,即使孩子有超强的理财能力,那又怎样呢?

  因此,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周末或假期选择卖报纸、发广告、给快餐店打工等适合孩子的社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感受到挣钱的不容易。这样,孩子对钱财自然会用一种珍惜意识,而不是放任自由地随意乱花。

金玉良言

学会管理钱财对于孩子而言不是一件小事。金钱不仅是个人物质需要的基础,也是开拓事业的必备条件。当孩子学会合理支配钱财,就会使“金钱”发挥最大的效益。而孩子这种能力,不仅需要父母平时注重培养他的生活习惯,更要让他在管理钱财的实践中真实地成长起来。只有父母有效地协助和正确引导,孩子才会用金钱做有利于自己、家庭和社会的事情。

大胆实践:让孩子掌握检验真理的标准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

  ——(英国)托·富勒

  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苏联)列宁

   

   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晚年得子。尽管他对儿子疼爱有加,但却从不溺爱。他一直教育儿子,读书做官是小事,重要的是要明理,要多实践,要做个好人。

   后来,郑板桥终因疾病而卧床不起,身体极其虚弱的时候,他却将儿子叫到床前,说想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觉得十分奇怪,父亲病成这样如何吃得了馒头呢?但父命不可违,于是他只好先答应下来。病榻上的郑板桥看着儿子满脸的难色,于是他让儿子去请厨师做指导,但是要求厨师只能指导,绝对不能帮忙或者代劳。

   儿子无奈,只得听从。来到厨房,他从和面擀面学起,然后学着如何做馒头,如何上屉蒸,什么火候熟。儿子累得直腰酸背痛、满头大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是将馒头做了出来。

   儿子高兴地捧着热气腾腾的馒头送到郑板桥的病榻前,发现父亲早已咽气西去。儿子一阵大哭,后来他才发现在床边的茶几上有一张字条,父亲在告诫他,不要认为拥有家财就万事无忧,若是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又不会干工匠活,缺少了谋生的手段,那么人就一辈子都不能立身处世。儿子看过之后,再次失声痛哭。

   直到这个时候,儿子才明白父亲的用意。郑板桥临终之时要儿子亲手做馒头,正是教会他学会自力更生,学会动手实践,让他知道不能依赖他人或祖业过活。

  实践是世界和万物的创造者,只有实践,人类及社会才能存在与发展。郑板桥即使是在临终时候,也要教育孩子懂得动手实践才是安身立命的唯一出路。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十分值得现代的父母学习与借鉴。

  人是实践行为的主体之一。之所以要实践,是因为人遇到了必须通过自身实践才能解决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大多数都是影响自身生存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有时候会喜欢坐享其成,只要书上说过,只要父母说过,只要老师说过,那么他就很有可能不再动脑去思考,更不会亲自动手去实践。所以,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大胆实践,才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实践对于他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让他不拘泥于刻板的理论,要勤于动手动脑。而孩子也应该明白,许多道理尽管书上或长辈们讲过,但通过自己的实践得来的知识,才能成为成长道路上的经验,实践后得到的结论才是人生道路上最为宝贵的财富。

培养建议

建议一:培养孩子勤于动手的能力

  现在有许多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已经成为习惯。他们甚至不会自己穿衣服,不会自己系鞋带,就更别提做其他的事情了。这样的孩子扫地不知道怎么用扫帚、整理房间却越整越乱、择菜不知道该留哪一部分、洗衣服不知道放洗衣粉,等等。试想,这样的孩子连基本的生活实践都没有,他又该如何去完成自己将来的事业呢?

  动手实践,是创新与创造的前提。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和条件,给他们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拥有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的孩子,才能逐渐养成独立做事的习惯。

建议二:要让孩子少说多做

  孩子有时候会说出来诸如“我明天再做”、“我一定……”这类的话,但很多话只是说了就说了,却并没有真的“明天就做”或者“一定做完”。他只是一遍又一遍地“明日复明日”,却并不动手。孩子的这个“说话不算话”的毛病,父母应该帮他纠正过来。

  何源马上就要上初中了,在这个暑假,何源说“一定要学会游泳”“一定要看完3部著作”“一定会跟妈妈学做家务事”。然而,待到暑假结束,他却一个都没有完成。

  爸爸问他计划没有完成的原因,何源却只是一笑了事,丝毫没有反省的意思。爸爸十分严肃地对说:“何源,少说多做,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你要牢记这一点。光说不练的人,到头来一定是一事无成。”

  何源听后不再笑了,他将爸爸的话记了下来,慢慢思考之后,觉得爸爸说得很有道理。毕竟,他也不想一事无成。从那以后,何源在爸爸的帮助下,慢慢地改正了毛病,他要做一个“说到做到”的人。

  有位教育专家曾说过:一次行动抵得上一打纲领,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同何源一样,不论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有一部分人有“说了却不做”的坏毛病。父母应当尽早发现,并及通过引导教育,让孩子把空想和说空话的时间用在动手上、用在真正的实践上。

建议三:让孩子尝到动手实践的甜头

  对于进行或参与实践,孩子往往有两种反应,一种是积极得恨不得所有事情都是自己来,不让任何人插手;而另一种就是害怕或者不积极的表现,在还未动手前,就害怕失败与困难。面对这样的两种情况,父母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对于第一种孩子,父母首先应该夸奖他的乐于动手的精神。但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会因为什么都自己干而显得过于莽撞,也许就会好心办了坏事。所以,父母要能给予他耐心的帮助与指导,让他的实践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且,父母也不要吝啬鼓励,要让他保持这种积极动手的状态,让他能不断探索。

  而对于第二种孩子,父母则要让他能尝到动手实践的甜头,以此来激励他能够继续去实践。这样的孩子会害怕失败,父母要让他明白失败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只要有勇气不断尝试,就一定能成功;他也会畏惧困难,父母也要给他鼓励,让他知道困难都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能勇敢面对,就完全可以战胜。而且,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孩子一旦通过自己的努力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之后的实践也许就会容易许多。

建议四:不要干涉孩子的实践

  孩子的大胆实践,父母要注意不要轻易干涉。因为孩子的实践过程,正是他体会经过、积累经验、感受乐趣、学习知识的过程。父母若是从成人角度考虑,对孩子的计划或行为横加干涉,这样就会让他产生逆反与抵触的情绪。结果是,要么孩子索性甩手,从此失去实践的兴趣;要么就是他反叛的心理被激发,有可能会产生一些让父母始料未及的后果。

  上小学5年级的林颐喜欢做小实验。他对于课本上说的一些生活小现象,或者自然小常识都十分感兴趣,总是想动手弄明白其中的道理。

  林颐的妈妈喜欢干净,只要看见孩子又拿回来小木块、树枝、碎石头之类的东西,她就皱眉,然后不由分说地全部扔掉。最后,妈妈还会训斥林颐一顿,说他不好好看书,总想着玩这些东西。

  一次、两次、几次过后,林颐再也不往家里拿这些东西了。而相应的,妈妈也发现林颐在学习上的探索精神也慢慢地没有了,他的学习开始变得死板,成绩也有些滑落,尽管妈妈几次打骂,但却也无济于事。这样的后果,又能怨谁呢?

  林颐的妈妈剥夺了孩子获得经验的机会,让孩子不但失去了动手实践的兴趣,更使他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样,孩子不但体会不到努力的乐趣,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就连他的学习也受到了影响。

  父母的态度还助长了孩子依赖、脆弱或对抗、厌恶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孩子失去了求知探索的兴趣,这对他的未来成长有弊无利。

建议五:让孩子从实践中学习

  有很多知识,只是单纯地写在课本上,印在书页里,仅仅理论性的文字,不一定会让孩子对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而这时候,让孩子从实践中学习相应的知识,有可能会是事半功倍,效果显著。

  才上小学1年级的钱峰,数学运算能力非常强,而这其中的原因,竟是他经常帮助开超市的父母算账。

  原来,从钱峰学会简单计算后,妈妈就让他学着样子做一些钱数较小的账目结算。后来,等到钱峰将简单计算运用熟练之后,妈妈又让他当起了小“收银员”。收钱、找钱过程中的计算,以及算对后顾客的夸奖,都让钱峰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若是在算账中遇到问题,钱峰就请教父母。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让他刚上1年级,数学运算能力就已经大大超出了同龄的孩子。

  孩子的学习不一定只局限于课本。其实,不只是学习运算,其他的知识,若是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孩子学以致用,一定可以帮助他提高学习效率。从实践中学习,孩子的动手与动脑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同时也培养了他与人相处、适应社会的能力。

金玉良言

实践是学习进步的最佳途径,实践也是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助推器。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大胆实践,面对新奇与未知,除了理论学习,还要敢于动手。父母要让孩子了解,只有亲自实践过,一些道理与理论才会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为自己所用。

适应环境:必须教孩子具备的生存能力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中国) 丁玲

  自然界里最后能剩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物种,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物种,而是那些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

  ——(英国)达尔文

   

   拿破仑从小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十几岁时,父亲把他送进了一所贵族学校。他的同学都很富有,所以,拿破仑经常被同学嘲笑是个穷孩子。

   为此,拿破仑给父亲写了封信:“爸爸,面对同学的嘲笑,我实在是疲于解释我贫困的原因了。他们唯一高于我的就是金钱,难道我应该在这些人的面前继续谦卑下去吗?”爸爸回信道:“我们虽然没有钱,但我们有的是骨气。你要在那里学会知识,也要适应那里的生活环境。”

   面对父亲的回答,拿破仑坚定了信心:“我既然不能离开这里,我就要利用自己的头脑得到技能、财富、名誉和地位,做出成绩来给那些看不起我的人看一看。”5年的时间里,当那些有钱的孩子挥霍金钱和时间的时候,拿破仑却在埋头苦读,积累知识。

   后来,拿破仑当了兵,由于他学问很好,逐渐受到长官的赏识。也是因为丰富的知识累积指导他打了很多胜仗,最后,他成功迈上了军事统领和权势之路。而那些以前曾嘲笑他的人,都成了他的部下和拥护者。

  逆境是人生的磨刀石,正是同学的嘲笑声激发了拿破仑的斗志,促使他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学会了在逆境中学习、生活,从而成为一名伟大的军事家。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到生活环境不尽如人意,但是抱怨只会徒增烦恼,既然改变不了环境,人只能试着改变自己,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才能将现实中令人不满意的成分降低到最低限度。当孩子遇到困境时,父母也要鼓励他在坚持为人原则的基础上,改变性格、改变习惯、改变行为来适应环境。

  其实,孩子天生具有一种自适应能力,但由于父母一味地偏袒和保护,使他逐渐养成了懦弱的性格。试想如果当初拿破仑的一封信让父亲心软了,那么恐怕后来就没有拿破仑的伟大成就了。所以对孩子来说,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不仅是身体健康的一个标志,更是高情商的一个表现。

  那么,面对新的起点和环境的转换与融入,父母应该如何做好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做好孩子的心理准备工作

  在孩子面对新环境时,通常会感到陌生,不习惯,父母一定要帮孩子调整好心理,做好迎接新环境的准备。

  4岁的恩恩第一天上幼儿园,表现出活泼开朗的性格,并且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明显地表现出比其他孩子更好的适应能力。原来,在入幼儿园之前,妈妈早就做好了孩子的心理工作。妈妈经常说幼儿园里有很多玩具,还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儿。所以,恩恩一直期待着能马上开学,盼望早一天能踏入幼儿园。

  尤其在开学的前一段时间,妈妈还专门带他去幼儿园参观教室,熟悉老师,并与老师做好沟通工作,以消除孩子怯生的心理。

  妈妈的这种做法让恩恩提前体验到了幼儿园富有情趣的集体生活,也让他预见了未来生活的美好,所以他提早产生了进入新环境的意愿,入学后,也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

  当孩子入学、更换班集体时,父母和老师的沟通工作很重要,沟通是提前让老师了解孩子的性格,有助于孩子今后的培养。

建议二:给孩子创造新环境

  很少有人生活环境是一成不变的。所以,父母主动给孩子创造新环境就是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让孩子在新环境中慢慢适应。

  比如,父母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景,问孩子“假如我们过段时间要搬家了,你要转学,你怎么适应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如果爸爸妈妈出差一个星期,你的午饭、晚饭怎么解决”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孩子思考,测试并指导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此外,父母也可以尝试让孩子多参加夏令营、住宿学校等集体生活。孩子离开父母后,自然会自己想办法渡过难关,适应新环境。

建议三:鼓励孩子结交一些良善之友

  对于孩子来说,“好人缘”是帮助孩子适应环境最有利的武器。孩子是害怕孤独的,每个孩子都在乎自己身边的朋友,也有自己的生活小圈子。一些益友正是孩子最好的倾诉对象,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广泛结交良善的朋友,并尊重孩子之间的友谊。

  张静今年7岁,有一个朋友叫娇娇,他们俩从小玩到大,无话不谈。一天,张静放学回家,情绪很低落。妈妈忙上前问:“静静,怎么了?”张静非常气愤地对妈妈说:“妈妈,娇娇今天和其他同学玩,都没和我玩,她还和其他同学一起说我的坏话。”

  妈妈听了,认为孩子就是闹着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了缓解女儿的情绪说:“没事啊!她不和咱们玩,咱们以后也不和她玩儿了。”张静听了,“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不再和妈妈说话了。

  孩子虽然小,他们之间一样存在友谊,并且认为那是很珍贵的东西。当张静和好朋友出现矛盾时,本想得到妈妈的同情和理解。而妈妈的一番话,只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好友也不与自己玩了,所以更伤心。

  其实这种情况,妈妈只需要说一句“你很伤心是不是?妈妈理解你”,孩子心里就会得到很大的安慰。至于孩子们之间的矛盾,他们自己就会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另外,父母要教孩子把握交友原则,教他学会识别朋友是否值得结交。这样,他就会主动远离喜欢赌博、酗酒、迷恋网络游戏等有不良嗜好的孩子。

建议四: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参与集体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还是孩子融入一个集体最快的方式,因为他可以在活动中消除和同学之间的隔阂,增加对他人的了解,以更快地适应集体生活。

  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足够多的交往机会,让他处于集体环境中,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当然,父母也要教孩子基本的交往要素,如谦让、友好、协商、分享等。

  但是关注不等于干涉,父母不要过分干预孩子间的交往。比如,孩子为了得到他人的接纳,可能会表现出迁就、顺从他人的行为来。孩子受委屈了,父母不要一味地出面干涉,否则,只会让孩子找不到合适的交往方式。

建议五:适时地帮孩子调整环境

  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见,一个适宜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当孩子所处的环境不适宜孩子自身的发展,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调整环境。

  张英今年13岁,性格比较内向,凭借勤奋、踏实考入了一所重点初中实验班。班里的同学都是佼佼者,各有各的优势。进入初中后,张英不甘示弱,刻苦努力学习,但是成绩总是平平,只能排到中等水平。后来,她的成绩逐渐下降,竟然掉落到班级的中下水平。

  爸爸看到女儿的这种现状,一天晚饭后找女儿聊天:“英英,实验班的压力是不是特别大?”张英逞强地说:“还好,不过我会调整好心态,争取把成绩提高的。”

  爸爸听了,微笑着说:“爸爸相信你能,但是看到你太辛苦了,你是否考虑过转出实验班?”张英没说话,爸爸继续说:“转出不是说你不行,因为人要学会变换思维思考问题。爸爸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在实验班和普通班就是当凤尾和鸡头的问题,凤尾不一定比鸡头好。你考虑一下吧。”

  几天后,张英采纳了爸爸的意见,转到了普通班,学习压力相对小了很多,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当孩子面对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肯定会有一段适应期。但当环境不适宜孩子的发展,或孩子长时间不能融入其中,甚至出现了一些弊端时,父母就要考虑为孩子转换新的环境了。

  父母要善于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沟通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父母可以找一个晚饭后的时间,主动找孩子聊天,让他说出心里的不愉快,甚至让他发泄出不满的情绪。此外,父母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和孩子交流,一定不要让他不好的情绪压抑在心里。

金玉良言

  孩子能不能适应新环境,心态很重要,父母要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外在的表现就是微笑,微笑不仅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粘合剂,更是孩子应对陌生环境的内在力量。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学会在陌生环境保持微笑,从而拉与他人之间的距离。

  

调适心态:让孩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

  ——(中国)诸葛亮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中国)陈伯崖

   

   爸爸出差了,但每天晚上都要给9岁的女儿打电话。第一天和第二天晚上,女儿的心情都非常好,因为她考试取得了好成绩,老师表扬了她。但第三天晚上,电话那头的女儿情绪很不好,说话的声音也很低沉,还吞吞吐吐的。在爸爸的追问下,女儿才说出原委:“我到老师家练琴了,可是我练了好久,也没有过关,我很难过。爸爸,你说,老师会不会因此看不起我啊?明天我不想再练琴了,我害怕还是过不了关。”

   听完女儿的话,爸爸鼓励她说:“孩子,爸爸知道你已经尽力了,不要太担心结果的好坏。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患得患失。爸爸相信你,只要你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平常心面对练琴,你就会过关的。即使不过关,爸爸也不会小看你,老师也不会小看你。放心吧!”

   女儿听后,向爸爸保证:“好的,爸爸,我听您的话,好好练琴。”

  孩子有这样的担心也无可厚非,但如果父母也有这样的担心的话,孩子想不患得患失都很难,因为他的父母是患得患失的。可喜的是,上面的这位爸爸却能够鼓励孩子能够以平常心面对这件事,让孩子远离患得患失。

  科学家提出,人的情商和智商同样重要,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人的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高情商的人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知,并拥有强大的抗压能力。他能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迅速恢复到最佳的状态。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调适心态,让他懂得在面临人生中的困境时、情绪低迷时,及时地调整自己,让他尽快从情绪的低谷中走出来,重新审视失败,并找到通往成功的突破口。

培养建议

建议一:教孩子驾驭负面情绪

   孩子在遇到挫折时,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他会因此而郁郁寡欢、怒不可遏,这很正常,人的一生随时都需要与自己的负面情绪作斗争,因为它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所以有必要教孩子学会驾驭负面情绪。

   孩子流露出负面情绪,只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所以父母要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要否定孩子的不良情绪。因为否定孩子的感受不但不会使负面情绪消失,反而会让他感到压抑,对他的心理产生伤害。然后,父母应该让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并合理地释放出来。例如。哭泣、倾诉、写日记等都比默默承受更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虽然说负面情绪会带来许多不愉快,但只要善加利用,它还可以激发人的潜能。父母要引导孩子在面对压力时,采取积极的态度,化压力为动力,激励自己克服困难,提起锐意进取的勇气。如此一来,负面情绪就会被人所利用,就能发挥好的作用了。

建议二:告诉孩子得意莫忘形

   古人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失意要淡然,成功为什么还要“不惊”呢?虽然对多数人来说成功是件好事,但对于孩子来说,小小的成功却容易使他骄傲,做出轻浮的举动,这不利于其性格的发展。

   12岁的张强在这次班级选举中被选为班长,本来很有亲和力的他,在当选班长后,就开始对同学摆起威风,动不动就拿班长的架子压人,导致同学们对他很反感。

   父母要告诉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也要冷静地审视自己一番,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心态过于浮躁的人即使有好的成绩也难以长久地保持下去。所以,成功时也要让孩子调整自己的心态,随时提醒自己得意莫忘形。

建议三:让孩子懂的失败的真正含义

   孩子会有负面情绪,往往是因为不能以平常心来面对失败和挫折。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失败的真正含义,不要让他沉浸在失败的低落情绪中。

   9岁的丹丹是班上的文艺委员,她常代表班级参加各种文艺比赛。在一次舞蹈比赛中,由于丹丹没把动作做到位,导致舞蹈没有拿到好的名次。回到家后,她又哭又闹,还不肯吃饭。

   妈妈认真地跟丹丹说:“孩子,我知道舞蹈比赛没有拿到名次你很失望。可是你要明白,丹丹的失败,不等于失败的丹丹。一次成绩不好只是说明你还需要努力,并且还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名次。不吃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你应该吃饱了继续刻苦练习舞蹈,这样才有机会在下次胜出。”

   丹丹想了想,觉得妈妈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擦干眼泪,乖乖地去吃饭了。

   父母要让孩子懂得,一次失败不等于永远失败,只说明自己尚有不足之处。只要孩子明白了失败的真正含义,就不会纠结于眼前的失败,而继续努力去争取下一次成功。

建议四:告诉孩子,希望就在转念间

  有句话说:“前方是绝路,希望在转角。”当孩子受到接二连三的打击,无法释怀时,父母一定要让他懂得“希望在转念间”的道理。

  人生从来都不是一马平川,著名的画家几米曾在一幅名为《希望井》的漫画中画了一个不小心落入井中的孩子,旁边写着这样一段话:“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援……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我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人的困境不仅仅是由外在的客观因素造成,也有时是因为自己过于追求完美,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时,心中便会感到无法释怀。父母要让孩子懂得,“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只要一片阳光在心头。”在面临困境的时候要学会转念一想,退一步看问题,也许就能发现更为广阔的天地,就不容易走向极端。要让孩子知道,人生的路还很长,只要放松心态大步前进,身边到处都会充满了希望。

金玉良言

人们常说:“心态决定命运。”对于孩子来说只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收获一种经验、一个教训,这些经验教训便是他未来走向成功的铺路石。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调适心态,得意泰然,失意淡然,人生的风雨还很多,别让他跌倒再也爬不起来。

抵抗挫折:孩子成长的一门必修课

  

  人总是要犯错误、受挫折、伤脑筋的,不过决不能停滞不前。

  ——(印度)泰戈尔

  我们倒下去要爬起来,受到挫折要战斗得更好。

  ——(美国)勃朗宁

   

   奥地利耳科医生巴雷尼小时候因为疾病而双腿残疾。母亲尽管心如刀绞,但还是强忍悲痛,不断地给予他鼓励和帮助,以帮助他战胜困难。

   母亲对他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尽管不幸让巴雷尼痛苦,但母亲的话还是重重敲在了巴雷尼的心上,让他深受触动。

   而母亲只要一有空,就帮助巴雷尼活动双腿、练习走路、做体操,不仅巴雷尼累得动弹不得,母亲也是常常满头大汗。

   有一天,母亲得了重感冒,浑身酸痛,动一动都很不舒服。但想到巴雷尼,母亲为了激励他,让他勇敢面对挫折,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当天的锻炼计划完成后,巴雷尼看见母亲早已是汗如雨下。

   正是母亲的鼓励与巴雷尼自己的坚持不懈,每日的体育锻炼最终还是弥补了由于残疾给他带来的不便。而母亲的以身作则与信任鼓励,更是深深地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当挫折来临的时候,悲观放弃是最无能的做法,人只能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并作自我调整,以尽快走出困境。巴雷尼的母亲是位值得尊敬的母亲,正是她的鼓励与榜样,才让身体残疾的巴雷尼有了一个健康的心理,使他最终获得人生的成功。

  所谓挫折,是指事情不如预期时的情境与感受。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来说,各自会有不同的挫折经验,便也有不同的表现。作为孩子,他对挫折的认识、理解与承受,则需要父母及家人、老师的帮助,尤其是父母的帮助。

  不可否认,挫折的存在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必然。同时,挫折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有很多人都无法适应社会给予的压力。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能学到知识、收获快乐,也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父母要教会孩子从小就有正确面对挫折的态度,以及正确处理挫折的办法

  现在的孩子许多都是独生子女,被父母家人当成宝一样的捧在手中,但父母不要忘记,孩子未来的路还要他自己走,所以要让孩子学会挫折之后重新站立起来。只有经过摔打历练的人生,才是能够健康成长的人生。挫折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因此,父母除了要让孩子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与人生经历外,还要教会孩子应对挫折,让孩子在逆境中学会调试与适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培养建议

建议一: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

  有许多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都是保护者的角色。他们很少让孩子体验到挫折,他们认为,挫折对于还在成长的孩子来说太痛苦。或者说,在孩子能体验到挫折之前,他们就已经将错误抵挡在了门外。这样的孩子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将来会经不起任何风雨。

  肖力已经上小学6年级了,他的很多同班同学都学会了骑自行车,每逢假日大家都会结伴骑车郊游。但肖力却从来都没参加过大家的活动,因为他还不会骑自行车。

  有的同学已经开始笑话他,肖力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于是回家对妈妈说他想学骑车。但妈妈却说:“邻居家孩子学骑车都摔断胳膊了,你也想摔吗?再说,你也不用学,你要去哪里,妈妈带你去就行了。”

  肖力还想说什么,但妈妈却打断了他,说只要他好好学习就行了,爸爸妈妈会帮他解决所有的困难。

  面对未知的世界,孩子面临的挫折无处不在。但若像肖力的妈妈那样,帮孩子解决困难,那么孩子就会失去锻炼的机会。其实,孩子遭受挫折的经历,不但不会让他感觉痛苦,反而是有利于培养他的良好品德,有利于发展他的非智力因素,更有利于他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因此,父母应该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把它看成是磨炼孩子意志、提高孩子对社会适应力的好方法。有挫折教育意识的父母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让孩子对挫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他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和不如意树立榜样。

建议二: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解决问题

  独立生存是一个人必须要具备的一种能力,而让孩子学会抵抗挫折的目的,就是要他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使他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并较好地解决问题。

  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从两三岁开始就可以让他自己单独睡觉,要求他自己吃饭、上厕所、穿衣服、整理床铺、收拾玩具等;孩子稍微大一些,就可以让他打扫房间、替父母买东西等;再大一些,可以要求孩子独立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比如朋友间的小矛盾、学习上的小困难,等等。只有从小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他才可能在生活中成熟起来,提高抗挫折能力。

建议三:提高孩子对挫折的认识

  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挫折情境,所产生的挫折感的大小和情绪反应的强弱可能不同。这取决于人们对挫折及其意义的认识、评价和理解,也就是对挫折的认识。所以,面对挫折,父母要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他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并最终战胜挫折。否则,若是孩子不能正确认识挫折,就只可能加重他的挫折感,他的情绪反应也会更加强烈,更加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

  上小学4年级的吴月回家后就哭个不停,妈妈问她原因,她说她失败了。妈妈很奇怪,吴月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是班里的中队长,什么失败能让她哭成这个样子呢?

  于是,妈妈在吴月哭得不那么厉害的时候问她:“是什么失败了?”

  “学校广播站选播音员,我没选上。”吴月抽噎着说,

  妈妈听后认为,这该算是一直一帆风顺的女儿遇到的第一个小挫折,应该让她好好认清楚,让她学会应对这些挫折。

  妈妈对吴月笑笑说:“原来就是这么件事啊!你最喜欢的那首歌,不是唱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吗?你看你现在不就是在经历风雨吗?以后你的路还长,要知道,一个人一辈子要遇到的挫折会有许多,你觉得哭能战胜这些挫折吗?”

  吴月听了,渐渐止住了哭泣,默默地体味着妈妈的话。妈妈继续趁热打铁:“所以,不要惧怕它们,要把这些挫折想象成你人生道路上的小沟坎,你要相信自己,只要方法得当,你一定可以顺利跨越的!”

  在妈妈的帮助下,吴月开始慢慢学着认识挫折,并且不再轻易为挫折而哭泣。

  孩子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在面对不甚熟悉的失败或打击的时候,他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父母要像吴月妈妈那样,提高孩子对挫折的认识。要让他了解,挫折其实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从某种程度来说,它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经历挫折,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还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以迎接更大的挑战。

建议四:提高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是指个体适应挫折、抵御和对待挫折的一种能力,也就是一个人能够忍受挫折和排解挫折的程度。可以说,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是一个人保持良好适应、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进入初中3年级的张彦,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一直都名列前茅,而且他兴趣广泛,各方面都很优秀。父母在为孩子高兴之余,却有些担忧。因为,张彦马上要面临中考,他的人生经历一直都很顺利,但万一他的考试出现了失误,他能正确面对这个结果吗?

  于是,这天吃晚饭的时候,爸爸对张彦说:“我们来做个假设,若是你中考失败,你会怎么办呢?”

  “我才不会失败呢!”张彦有些不服气。

  妈妈笑着说:“我们只是假设,若是你真遇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做呢?”

  “嗯……我可能会很失望吧。”

  “然后呢?”爸爸继续问他,“失望过后你又怎么办呢?”

  “这个……我还真没想过。”张彦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爸爸十分郑重地说:“即使失败,你也要正视它!从小到现在,你还没有经历过失败,所以你可能不会明白如何面对。但你要记住,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失败之后你要能从失败中总结教训,然后再次站起来!你认为呢?”

  “有道理!我记住了,若是我真的遭遇失败,我想我会做好心理准备的。”

  的确,就像张彦一样,现在的有些孩子很少经历挫折,他们的承受能力可想而知。父母可以像张彦的父母一样,通过假设来与孩子进行讨论,让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逐渐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金玉良言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中,遭受挫折是必然的,而能否抵抗得住挫折,能否在挫折之后成长却又因人而异。因此,父母应该适当地给孩子一些挫折教育,让他体味到失败后再努力的滋味。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只有经历风浪并最终战胜风浪的船,才能成功抵达目的地。

   应对意外:让孩子掌握转危为安的能力

  

  大多数走运的人都养成从最坏的结果考虑问题的习惯,谨防受到意外之灾的袭击,天天实行这个原则,严格地按此办事。

  ——(德国)马科斯·冈瑟

  人生的磨难是很多的,所以我们不可对于每一件轻微的伤害都过于敏感。在生活磨难面前,精神上的坚强和无动于衷是我们抵抗罪恶和人生意外的最好武器。

  ——(英国)洛克

   

  一年寒假,13岁的彭鹏和4个小伙伴相约去爬山。大伙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看到了一个开放式公园,公园的湖面已经结了厚厚的冰,很多大人孩子都在上面玩耍。此时,几个人商量了一下,准备在冰面上玩一会儿再出发。

  于是,5个孩子一起下了冰面,在冰面上打着滑溜。其中,一个叫白亮的男孩很快就滑到了湖中心,并回头冲着其他伙伴喊道:“快点滑啊,你看我啊!”话音没落,他就听见脚下“嘎嘎嘎”几声响,再低头一看,脚下的冰面出现了一个大口子。顿时,白亮的一条腿掉进冰水里了。

  其他伙伴见状,一边大喊着:“别急,我们来帮你!”一边准备跑向湖中心。但此时,彭鹏却大吼一声:“别去!谁也别去!”同时,他冲着白亮喊:“你先把背包扔出去,然后慢慢趴下!”不知所措的白亮只能照着彭鹏说的做。紧接着,彭鹏又说:“然后,轻轻往前爬,爬到这边!”于是,白亮一点儿一点儿往前爬,直到爬到安全的对方,大家才算松了口气。

  面对意外,人们最需要的是冷静。对于孩子而言,只有知道了应对的方法才有可能显出镇定。彭鹏曾有一年和父母回到东北的爷爷家过年。当时,爸爸就把一些如何应对冰雪意外的知识告诉了他。而且,一旦彭鹏准备和小伙伴们去滑雪滑冰时,爸爸都要先让他复述一遍遇到意外的应对方法。那个假期,彭鹏把关于冰面上的救助和自救方法记得滚瓜烂熟,几乎终身不忘了。因此,这次出行,彭鹏才能如此的冷静,并有能力真正帮助同伴。看来,父母对孩子平时的教育,的确能在关键时期让孩子转危为安。

  另外,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统计,在我国,意外伤害已成为14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每100名死亡少年儿童中,就有26人死于意外伤害,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10%的速度增加。然而,反观这些意外伤亡事件中,除了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和灾害外,约80%的非正常死亡是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避免的。

  因此,作为父母,不要等到孩子遇到意外的时候才想如何应对。而是应该在与孩子平日的接触中,就把防范意识灌输给孩子。这样,才能在意外发生时,最大程度上地减少伤害。

培养建议

建议一:经常告诉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和经验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很有可能常常遇到意外。而父母就要经常性地把自己正确的人生经验告诉孩子,可以让孩子最大程度上地避免伤害。

  10岁的韩飞特别喜欢狗,见到多大的狗都想上去摸摸。一次,他和爸爸在小区遇到一只大型犬,韩飞高兴地跑向这只犬。父亲喊道:“韩飞,回来!”韩飞停下脚步,正准备和爸爸争辩,爸爸小声对儿子说:“这只狗体形太大,最好保持距离,否则会有危险。”韩飞也算听话。

  事后,父亲对韩飞说:“无论以后遇到什么样大小的狗,不熟悉的狗都不要动手去摸,因为,它不知道你想干什么,出于防范有可能会咬你。而遇到大型犬,无论主人说它有多温顺,最好保持一定距离。你的靠近,对方也会害怕。只有保持距离,双方都会感到安全和自由。如果周围的人不小心被狗咬伤,一定要去医院检查。因为,得狂犬病的狗会把病菌传染给受伤的人,如果不及时救治,会有生命危险。”

  韩飞的父亲并没有阻止完孩子就了事,而是进一步告诉儿子如何对待喜欢的动物。其实,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父母有高度的教育敏感度。只有父母常常把一些安全常识与经验告诉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懂得如何避免常见意外,也知道遇到类似的意外时该如何应对。

建议二:借用他人的意外教导孩子

父母可以通过身边人发生的事情,或者媒体上报道的事情来提醒孩子。让孩子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并避免同类的意外发生在自己身上。

  一个夏天的夜晚,刘女士带6岁的女儿去广场乘凉。广场四周被浅浅的水渠环绕,水渠旁有数个乘凉座椅。小女儿正在座椅前玩耍,只听“扑通”一声,刘女士回头一看,身后一个比女儿稍大的女孩掉进了水渠里,接着,一名青年男子跳进水渠把小女孩救了上来。

  小女孩被救上来后,浑身湿透了。虽然没受什么伤害,但恐惧使小女孩忍不住放声大哭。刘女士让女儿把干净的餐巾纸递给小女孩。等小女孩被家人带走之后,她对女儿说:“你看,小姐姐在水渠边玩,不小心掉进去,多危险啊!以后,无论你去哪玩,离这种人工湖、人工渠远一点,知道了吗?”小女儿看到远去的小姐姐,恳切地点点头。

  刘女士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当自己女儿看到小姐姐身上湿漉漉,并且哇哇大哭的场景时,她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是也会被这种场面震慑。母亲“趁热打铁”地引导孩子,孩子受到的教导会很深刻。

建议三:教孩子用科学的方法应对身体的意外创伤

  当孩子遇到身体的意外创伤时,父母最好不要以自己印象中的经验去处理孩子的伤口,处理不当很可能留下隐患。父母应该利用各种途径找到科学的应对方法来帮助孩子。如此一来,孩子在以后类似的经历中,也会用这种正确的方式去应对。

  暑假的一天,小雨不小心被开水烫伤了脚,当她用手去摸烫伤部位的时候,一小块皮不小心被掀起来了。父母见状赶快寻找应对的方法,爸爸认为要把这一小块坏死的皮剪掉,否则会有水泡;而妈妈认为一定不能把皮剪掉,否则伤口容易感染。

  两个人争执不下时,母亲说:“咱们两说了都不算。”于是,她就打电话给一个医生朋友。描述完情况后,医生朋友表示不要把皮剪掉,可能之后会起水泡,但每天可以用棉签把水泡里的水挤掉,让伤口自己结疤。于是,大家都按着医生说的做了。

  第二天,小雨的父亲专门买来一本关于如何应对意外创伤的医疗常识书,并经常地翻看它,以备不时之需。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当父母用自己的经验应对突发事件时,这种经验就传给了孩子。也许,父母的经验是正确的。但是,与其把“不确定的经验”传授给孩子,不如把“科学的方法”教给下一代。只有这样,当孩子遇到意外时,他的自然反应是: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而不是从脑海中搜索经验或者去问他人的经验。所以,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把“科学的观念”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建议四:让孩子从书籍中学会应对意外的方法

  对于少年儿童所经受的各种各样意外事件,父母、老师、教育家都给予特别关注。因此,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孩子如何应对意外的书籍上市。父母可以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书,或者是亲子共读的书,让孩子从文字中积累应对意外的正确经验。

  比如,本书的姊妹书《好父母 教安全》就是一本实用安全教育书。这本书除了强调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之外,还从校园内外、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野外旅行和自然灾害应对等5个方面全面总计了孩子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安全隐患问题,并以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诠释,并有案例分析,以让父母更好地了解相关隐患的严重性,从而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每一节内容后面,都给广大父母列举了大量的可操作的实用性操作建议,从而帮助父母更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让孩子有效避免各种安全隐患和灾难带给自己的伤害。

  当然,类似这样的书籍很多,父母完全可以借用它们来帮助孩子。

建议五:教会孩子识别潜在的危险

  很多意外在发生之前是可以避免的,避免的程度完全看父母平时是否培养孩子识别潜在危险的能力。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应该把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告诉孩子,并让孩子知道什么情况表示有潜在隐患,该如何应对。外出后,让孩子知道“斗闹场,绝勿近”的道理,当孩子远离这些混乱的场所时,那里的意外就不会到孩子身上。

  只要父母平时多让孩子了解自然万象,人际交往中让孩子多交往良师益友。即使孩子遇到意外也会冷静地处理,以转危难为安全。

金玉良言

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意外给父母及家庭会带来莫大的忧患。因此,孩子该如何避免意外、应对意外是每一个父母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父母应该在平时就给孩子在思想上建立安全防范意识,使孩子能够主观地选择安全的环境和人群。同时,父母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应付意外事件的能力。使孩子即使遇到了意外,也能有办法冷静地面对。

  

自我保护:给孩子增加一个“安全砝码”

  

  除了谨慎小心,人没有其他保护自己的力量。

  ——(罗马)尤维纳利斯

  适当的疑虑是智者的明灯,是防患于未然的良方。

  ——(英国)莎士比亚

   

   一个10岁的小女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陌生的男子。男子笑眯眯地对女孩说:“小妹妹,放学了?”女孩莫名其妙地看着这个人,顺口回了一句:“嗯,放学了。”男子继续对她说:“我是你爸爸的同事,不认识我了?上次还去你们家吃饭了呢!”说着,拿出几粒糖塞到了女孩的手里。女孩仔细搜索脑海里的信息,但始终对这个男子持怀疑态度。

   女孩灵机一动,问:“你也是开卡车的吗?我爸爸今天开车去哪了?”男子立刻应道:“对,对,你爸爸开车出去了,叫我来接你。”说着拉起了女孩的手往前走。

   这时的女孩已经识破了男子的假面孔,但是依然故作镇定,想办法逃脱。一会儿,她笑嘻嘻地对男子说:“哦,对了,每次去爸爸那里都要给他买包烟的。”男子很无奈:“那好吧,不过快点,你爸爸等你呢!”

   女孩顺势挣脱男子的手,指着远处的一个人男人说:“爸爸,你怎么回来了?”这时男子的脸一下紧张起来,女孩对男子说道:“爸爸来了,我们过去吧!”男子慌慌张张地说:“不,不了,我还有事。”只见男子迅速转身跑掉了。

  自我保护能力教育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据一项调查数据表明:我国未成年人因为交通事故、食物中毒、溺水、自杀等人身伤害,每天死亡50多人。这些严重的伤害事故使得一些父母不敢让孩子去参加各类活动,即使参加必须要有父母的陪同。

  但父母总不能一辈子都把孩子捧在手心里,而应该让他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就像案例中的女孩那样,遇到陌生男子提高警惕,抵抗得住男子糖果的诱惑。当识破男子的伎俩后,能够从容冷静面对,并运用聪明才智把坏人赶走。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这么高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不用再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了。

  而孩子很高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能力来源于父母的培养。所以,父母要从小加强孩子的安全教育意识和安全训练,增强他的防范意识,提高其自我保护的能力。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应该从哪些方面教孩子保护自己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告诉孩子,遇事要沉着冷静

  父母不能让孩子太依赖别人帮忙解决问题,一定要让他学会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告诉他,他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

  赵卓今年5岁,爸爸妈妈平时会告诉他保护自己的方法,比如,每天上下楼,如何预防被电梯夹到;在商场里走失了,要原地不动,或者向穿着警服的人求助;如何识别红绿灯等等。所以,赵卓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强。

  一天,赵卓和爸爸妈妈一起上楼。他刚走上电梯,电梯门就关上了,怎么也打不开,而他略带哭腔地喊了一声“妈妈”。电梯外的妈妈急坏了,幸好爸爸冷静,趁电梯门没关严的时候说:“儿子,别急,按4。”

  待爸爸妈妈上了楼,赵卓已经在电梯门口等着了。妈妈欣喜地抱住他,只见他眼圈红红的,但他略带男子汉的模样对妈妈说:“妈妈,我都着急了,只听爸爸说按4,但我戴着手套不好按,我也没哭,我勇敢吧!”

  当孩子遇到特殊情况时,沉着冷静是最重要的心理品质。生活中,父母除了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外,也要培养孩子不焦躁的性格,让他遇到问题冷静分析。此外,父母遇到一些关于安全和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案例也要及时传达给孩子,做到防患于未然。

建议二: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孩子的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很多,父母应从实际出发,在生活中随时进行教育。要多给孩子讲实例,加深孩子的印象。同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保护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父母要注意孩子生活细节的培养,让孩子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提升自我保护的能力。如:孩子放学按时回家,特殊情况要提前和父母打招呼;避开吵闹的地方,像网吧、夜总会、洗浴中心、电子游戏厅等人多杂乱的地方都不要去;放学回家路上,孩子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逆行、不抢行、不闯红灯、不与同学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不骑车带人,尽量走大路,人多的地方,少走僻静小路;如果必须走僻静小路,一定要结伴同行;若遇坏人,应尽快避开,跑向人多的地方,同时大声呼救。

  此外,孩子在参加体育活动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参加劳动时,也要让孩子注意安全,操作一些工具时,不可蛮干,要听从指导者的安排。

建议三:增加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

  确保孩子的安全,父母要做到以“防”为主,教孩子“防身术”,以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面对零食的诱惑,面对玩具的吸引,面对自称是“爸爸妈妈”的同事朋友,要让孩子勇于质疑。

  曾在一所幼儿园做过一个实验:

  一个陌生人对一位小朋友说:“你是何宇航吗?”男孩点了点头。陌生人继续说:“我是你妈妈的朋友,你妈妈有事来不了了,让我来接你,跟叔叔走吧!”男孩二话没说提起包跟着陌生人就走了。

  这个实验同样发生在另一个小朋友善妮身上,善妮回答:“我不认识你。”陌生人说:“我认识你,你叫善妮,你妈妈叫龚红是吧?”善妮一脸警惕,回答:“我妈妈不让我和陌生人走。”陌生人继续说:“叔叔真的没骗你,你看叔叔给你带了好吃的。”说着,拿出一筒薯片来。善妮不受诱惑,突然提出要求:“你知道我妈妈的电话号码吗?我要给她打电话。”陌生人回答:“叔叔没带手机,走吧,要不妈妈着急了。”这时,善妮大嚷:“你不认识我妈妈。”

  如今,孩子被诱拐事件时有发生,给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骗子的骗术也五花八门。妈妈一定要让孩子提高警惕,尤其是遇到陌生人的搭讪,要小心应对。

  父母要教孩子把握住三条原则:不随便和陌生人说话;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东西,尤其是食物的诱惑;更不能轻易和陌生人走。

建议四:对孩子进行情景教育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意外事故的发生,如,失火、小偷盗窃、迷路、溺水等,父母应该及时教孩子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

  父母可以故意创设一些问题情景,锻炼孩子的反应能力和加深孩子遇到实际问题时的处理方法。如提问孩子“陌生人来敲门,怎么办”“游泳中,同伴溺水了,怎么办”“和妈妈一起逛超市走失了,打算向谁求助”“放学回家,有一个人跟踪你,怎么办”……父母要善用引导的方式,让孩子在想象的情境中学会应对突发事故的方法。

  此外,父母要让孩子熟记一些必要的电话号码,如:110报警,119火警,120急救中心号码以及家中和父母单位电话号码。当遇到意外事故,一定要让孩子和父母或老师说,请求他们的帮助。

建议五: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

  有些人喜欢抚摸孩子,其实,某些过分的亲热的行为,既会让孩子感到不安,也可能会伤害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教孩子拒绝别人。尤其是孩子长大了,父母更要教他保护自己的身体。告诉孩子,凡是游泳衣遮挡的地方,都不能轻易让人碰到。

  父母更不能忽略对男孩子的教育,不要以为男孩子不会受到别人的欺负,所以不太注意教他保护自己的身体。父母要告诉孩子,当不喜欢别人抚摸、爱抚他时,要坚决说“不”。

建议六:反面教育要适量

  现在的社会很复杂,父母担心孩子会遇到意外状况,所以总有意无意地给孩子传输社会有多险恶、坏人有多恶毒、骗子的手段很厉害等等一些负面的信息。其实,片面地强调社会的复杂性,对孩子的负面心理影响是比较大的,会造成孩子惧怕社会的心理。

  珍珍今年4岁,爸爸很关注孩子的自我保护教育,于是经常告诉她社会上有很多坏人,坏人是如何拐骗幼童的等社会负面信息。

  一天早上出门,邻居的男主人看到珍珍和爸爸一起出门,出于喜欢,给了她一袋薯片。珍珍却缩手不敢拿,然后转身轻轻问爸爸:“爸爸,里面会不会有***?”邻居听到了,很惊讶,爸爸也露出一脸尴尬的表情。

  珍珍的表现说明她认识到零食的诱惑可能会有危险,于是提高了警惕性,但也产生怀疑人的心理。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要及时消除孩子的恐惧感,并教他辨别好人坏人的方法。

金玉良言

自我保护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冷静思考问题,谨慎行事,而鲁莽则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父母在传授给孩子自我保护的常识和技巧后,也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适当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切忌全面替孩子包办。

章节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第7章

章节 X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能力胜于分数 第3章 智慧做事的能力 第4章 高效学习的能力 第5章 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6章 与人交往的能力 第7章 独立生存的能力

相关推荐: